晚上不吃主食,患高血糖的概率或能降低许多?是真的吗?医生告知

蝈蝈养护科普 2024-11-12 03:00:03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夜幕低垂,窗外的霓虹灯火阑珊,照亮了城市的夜色。张女士坐在餐桌前,双手捧着咖啡杯,注视着杯中冒着热气的深褐色液体。她的眉头紧锁,脑海里不停重播着医生的那句话:"晚上不吃主食,患高血糖的概率或能降低许多。"

这句话如雷贯耳,让她的心揪成一团。作为一名36岁的白领,她再清楚不过,高血糖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多么严重。高血糖不仅会导致视力下降、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更可怕的是,它还会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张女士不禁回想起上个月的那次年度体检。当医生告知她空腹血糖值有些偏高时,她并没有太在意。毕竟,那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再说她的三高指标一直很正常,体重也控制得不错。可就在前几天,她突然感到双足麻木,脚趾常常发痒,这才不得不引起了她的重视。

据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已有1.09亿成年糖尿病患者,且逐年呈上升趋势。而高血糖则是导致糖尿病的罪魁祸首。

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与卫生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从1980年的0.67%攀升至2014年的11.6%,且城市地区明显高于农村。此外,估计还有近1亿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为了防患于未然,张女士决定认真遵从医嘱。可是,晚餐对于上班族来说,往往是一天中最充实、最放松的时光。回到家后,咕咖喝上一口热腾腾的米饭或面条,顿觉一天的疲惫都被抚平了。要完全戒掉晚餐的主食,实在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情。

就在张女士陷入沉思时,她的闺蜜小丽打来电话。小丽是一名时尚编辑,平日里工作相当忙碌。张女士把医生的建议告诉了她,没想到小丽的反应出乎意料:"这个我也听说过!据说,由于人类生理节奏的原因,晚上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比较难以被身体充分利用和消化,容易引起血糖升高。"

原来,人体内存在着一种被称为"生理节奏"的生理规律。我们的大脑、心血管、肝肾等器官,都会随着一天24小时的变化而有规律性的节奏波动。其中,胰岛素的分泌也存在昼夜节律差异。

胰岛素是调节体内糖代谢的重要激素,它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为细胞提供能量。但研究发现,人在夜间分泌的胰岛素相对较少,导致夜间糖的利用率降低。因此,如果在晚上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血糖就容易升高。

这个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64年,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对年轻健康受试者进行为期3天的实验,发现他们在夜间的葡萄糖耐受能力比白天差30%左右。随后,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

比如,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午夜时分进食比下午3点进食,会使肠道对葡萄糖的反应减弱近六分之一。这意味着,同样一份食物,在夜晚进食时更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此外,晚上进食还会干扰人体的生理节奏。我们的肠道和胰腺会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处于不同状态,白天时会处于一种有利于消化吸收食物的状态,而夜晚则相反。一旦打乱了这种生理节奷周期,就可能引发一系列代谢紊乱。

那么,究竟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避免进食主食呢?有研究指出,血糖水平在晚上10点左右开始升高,因此建议在晚上9点之后避免摄入糖分和淀粉等升糖食物。

不过,对于已经患上糖尿病的人群来说,限制晚餐主食的作用可能会更加明显。2014年,以色列研究人员招募了59名2型糖尿病患者,让他们在夜宵时分随机食用不同热量的餐点。

结果发现,在午夜时分进食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与同等热量的低糖分食物相比,会导致血糖在未来几个小时内持续偏高。

除了控制晚餐主食外,生活方式的综合调理对于降低高血糖风险也很重要。比如,保持合理体重、多做有氧运动、控制饮酒等,都能有效降低血糖。此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轻压力也不可或缺。

总的来说,晚上不吃主食有助于控制血糖,但并非一劳永逸的良方。只有与其他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真正为我们的健康护航。不过,毕竟"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你我都应该好好遵医嘱,用实际行动来影响身边的人,共同推广健康的生活理念。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