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匠官以知州

另类评说 2024-10-26 13:29:48

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七月,弘州负责匠人管理的官员,给元世祖忽必烈献上了用犬毛、海兔毛编织的如同西域传来的彩色丝织物一样的东西——俗称“西锦”,忽必烈十分高兴,于是将这人任命为弘州的知州。(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元纪》)

弘州,为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设置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治所在弘化县(今甘肃庆城县北10公里)。鉴于其位于通往西域的道路中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这里从事编织工艺的匠人们,是有可能获得西域地区编织方面的某些特殊技艺的。因此,相关官员方才有可能把仿制的西锦作为稀罕之物献给元世祖。而元世祖一高兴,便给这人赏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弘州知州。当然,这官与此人从前任职的“匠官”相比,高了可不止一个档次。

能够充分利用地理方面的优势,把西锦的编织技艺“拿来”,足以说明这位负责匠人管理的官员不只喜欢学习也善于学习,工作相当称职,值得表扬乃至奖赏,比如说让他担任更高一级的负责相关工作的职位。但是,把他直接提拔为弘州知州是不是恰当,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匠人管理主要体现的是专业方面的水平,而作为一州之知州需要的是综合管理的能力,两者所需并不完全相同。

既然不同,为什么元世祖又为什么做出了这样的任命?或许在他看来,那“匠官”的做法,表现出了对作为皇帝的他的耿耿忠心,同时,“西锦”这玩意儿又对上了他的兴趣爱好,让他“龙心大悦”,对于这样的官员给予升官方式的奖励,有利于更多地方官员今后向他表忠心与努力逢迎和讨好他,让他晚年的生活更多乐趣——这时候的忽必烈已经是72岁的人了,而这年龄在那个年代,或许不在今天我们所说的“耄耋”(八、九十岁)之下!在这样的年龄上不能很好得享受生活,是可能留下太多遗憾的。

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生命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也可以说作为人,既有蹒跚学步咿呀学语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的童年,也有年轻力壮精力十分充沛的青壮年,还会有年老体衰眼花耳聋的老年。对于这样的客观规律,如忽必烈这样智商远在一般人之上的人,一定都有认识,但他们又往往不愿面对——尤其是最后那个年老体衰眼瞎耳聋的阶段。所以,在很多方面的情况明明今不如昔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会选择死撑硬抗,在龙椅上一直待下去。

为什么们忽必烈们会这样,道理是很简单与明了的,那就是做皇帝不只是感觉很好,而且非常实惠: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让众人全都跪拜在自己的脚下,听命于自己,这感觉能不好吗?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住则华堂巨室,行则宝马雕车,伴着美女伶人,食则美味珍馐,是不是皇帝们的实惠?比如说西锦之类贡物,除去做皇帝的,有几人能够得到?所以,忽必烈最终做到了79岁一命呜呼,撒手人寰,最后才不得不跟龙椅说拜拜了!

众所周知的是,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在元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的拥有相当高的地位。不仅如此,在他政治生涯的早中期,他也确实显示出了睿智与强悍的另一面。但是,跟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贤君”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衰老的降临,他们都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另一条道路:昏聩。在这里,我们从弘州的一介“匠官”,因为向他进献了一幅“西锦”,居然当上了弘州的知州主政一方来看,就是这样。

最终忽必烈在79岁的高龄上还是去了,虽然他肯定有些不舍,但这就是规律,不可抗拒的规律。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