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说时则有,用时则无
净土十三祖
37、复永嘉某居士书五(第十三部分)
【原文】
吾以汝究学心切,若常致书通问,彼此皆为烦扰。因问师敐有无教乘法数等书,令请去,则有处查阅。翻译名义,系释梵语名义之书。释氏稽古略,系载历代佛门事迹之书。阅藏知津,系标示大藏经论语录及诸著述大意之书。龙藏汇记,即是清藏目录。此诸书皆不可不有。有此诸书,如一师相随,有问即答。
【白话文】
我因为你考究修学的心思非常迫切,所以不厌其烦地给你回信,若经常通信问来答去,你我都觉得烦扰。因而问师敐有没有《教乘法数》等工具书,令他请回去,有疑惑则可从中查阅。《翻译名义》,是解释梵语名义之书。《释氏稽古略》,是记载历代佛门事迹之书。《阅藏知津》,是标示大藏经中经论、语录及诸多著述大意之书。《龙藏汇记》,就是乾隆大藏经目录。这些工具书对于想研究佛教义理的人不可没有。有此诸书,就如同有一法师相随,有疑问即能找到答案。
未断烦惑之人,须依事忏。恳切极处,不思议妙理,彻底圆彰。若舍事说理,只成得一个画饼利益。说时则有,用时则无。
尚未断除烦恼惑业的人,必须依事相忏悔。至诚恳切到极点,不可思议妙理,自能彻底圆满显现。若舍弃事相而空谈妙理,只成得一个画饼充饥的利益。说的时候似乎活灵活现,用的时候就没有任何把握。
又高僧传初二三四集○28 ,居士传○29 ,比丘尼传○30 ,善女人传○31 ,净土圣贤录○32 ,皆记古德之嘉言懿行。阅之,自有欣欣向荣之心,断不至有得少为足,与卑劣自处之失。宏明集○33 ,广宏明集○34,镡(xin行)津文集○35 ,折疑论○36,护法论○37 ,三教平心论○38 ,续原教论○39 ,一乘决疑论○40 ,皆护教之书。阅之,则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见城垒矣。此等诸书,阅之,能令正见坚固,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且勿谓一心阅经,置此等于不问。则差别知见不开,遇敌或受挫辱耳。汝书所陈,有未标示者,若能详细体察,其意固自彰彰。
又《高僧传》初、二、三、四集,及《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都是记载的古德的嘉言懿行。读了之后,自然有欣欣向荣之心,断然不至于有得少为足,及自甘堕落之过失。《宏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论》、《护法论》、《三教平心论》、《续原教论》、《一乘决疑论》,都是维护佛教之书。读了之后,不但不会被邪魔外道所迷惑,而且能摧毁那邪见城堡。读了上面所说的这些书,既能令正知正见坚固,又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且不要认为一心读诵经典,就把这些书放在一边不去过问。那么差别知见得不到开发,遇到冲突不相容时,就很可能会遭受挫败和侮辱。你信中所陈列的问题,有的地方我没有标示,若能详细体察一下,其中的意思你自然会明白。
(未完待续)
【注释】
28【高僧传】(书名)十四卷,梁慧皎撰。外有《续高僧传》三十卷,唐道宣撰。宋《高僧传》三十卷,宋赞宁等撰。明《高僧传》八卷,明如惺撰。已上谓之四朝高僧传。
29【居士传】凡五十六卷。清彭绍升(法名际清)述。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九册。集录后汉时代至清乾隆年间,二百余位佛教外护居士之言行而成。博采史传、诸家文集、百家杂说、弘明集、广弘明集、佛法金汤编、传灯录、五灯会元、佛祖统纪、佛祖通载等之所述。起自牟融、安玄、竺叔兰等,终于周安士、知归子(即著者彭际清),并附录汪大绅之评语。
30【比丘尼传】凡四卷。又称尼传。为南朝梁代僧宝唱所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收集东晋穆帝升平之初至梁天监十一年(511)为止之一百五十年间,尼僧六十五人之传记。
31【善女人传】凡二卷。清代彭际清编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辑录古来妇女皈依三宝,而贻有嘉誉者之事迹。卷上收杨苕华、纪氏等八十人;卷下收仁孝徐星皇后、夏云英等五十八人。
32【净土圣贤录】凡九卷。清代彭希涑编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五册。以记述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及阐教圣众如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等菩萨为始,集录历代宣扬净土法门之比丘、比丘尼等凡五百人之事迹。总立十门,即:(一)净土教祖,(二)阐教圣众,(三)往生比丘,(四)往生比丘尼,(五)往生人王,(六)往生王臣,(七)往生居士,(八)往生杂流,(九)往生女人,(十)往生物类。多由历代之高僧传、佛祖统纪、佛祖通载等择出,于各传末皆载有典据。又清代胡珽编有《净土圣贤录》续编四卷,体例以《净土圣贤录》为准,编年纪月始于清初,分比丘、比丘尼、王臣、居士、杂流、女人、物类等七科,列叙一七五人之事迹。民国年间苏州灵岩山寺德森法师编有《净土圣贤录》三编,体例以《净土圣贤录》为准。
33【弘明集】凡十四卷。南朝梁僧佑(445~518)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系收录东汉以来至南朝齐、梁五百余年间,阐明佛法之护法论集。凡五十八篇。出三藏记集中唯作十卷三十三篇,其后补充成十四卷五十七篇,唐代道宣据之撰广弘明集三十卷,为本书之续篇。
34【广弘明集】凡三十卷。唐代律祖道宣(596~667)撰于麟德元年(644)。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道宣著作极多,被誉为梁代律师僧佑之再生。本集与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同为佛教护法家之要典。梁之弘明集(僧佑著)系集录东晋至宋齐梁之护法集;广弘明集则自六朝至唐代,集录一百三十余人之撰著。本书虽为弘明集之续编,然因体制稍异,故不称“续”而称“广”。记述佛教自传入我国至唐初历朝之兴废、佛道间之论争及佛教义理之讨论等,每多涉及外典,举凡论说、文书、诗赋、诏录等资料无所不包,共集有归正、辨惑、佛德、法义、僧行、慈济、戒功、启福、悔罪、统归等十种,计二九六篇。古来易于散轶之孤文片记,幸由本书集录,方得传于后世,成为极珍贵之资料。
35【镡津文集】凡十九卷。宋代契嵩(1007~1072)著。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为明教大师契嵩之文集。镡津(广西藤县)为契嵩之生地,故本书名为“镡津文集”。契嵩属于禅宗云门宗,博通儒佛,对于当时儒家之排佛论力加反驳,而倡儒佛一致论。
36【折疑论】五卷。元至正十一年(1351)子成撰,明景泰七年(1456)西域比丘师子述注,又名《折疑论集注》,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书系作者隐居于终南山石室时,与来客就三教之优劣所作的论议。共分为二十篇,即叙问篇、圣生篇、问佛篇、喻举篇、宗师篇、通相篇、论孝篇、拒毁篇、评议篇、举问篇、解域篇、释谤篇、辩施篇、殊见篇、随宜篇、优劣篇、先知篇、尊胜篇、言符篇、会名篇。
37【护法论】全一卷。北宋张商英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论广破欧阳修排佛之说,并驳斥韩愈、程伊川等之佛教观,对照儒、道、释三教之优劣,谓儒教治皮肤之疾,道教治血脉之疾,释教治骨髓之疾,申明佛教之至理。
38【三教平心论】凡二卷。元代刘谧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作者以儒释道三教之论争,千百年来,是非纷然,故特著此论以明辨之。初言三教皆为止恶行善之法,而佛以治心,道以治身,儒以治世,不可偏废;次言三教之极功(结果)有浅深之不同,故教有广狭、久近之别,以儒道二教为世间法,佛教则始于世间法终于出世间法;后则力驳唐之傅奕、韩愈之说,又举出宋之程明道、朱熹、张横渠、程伊川等之主张而论破之。
39【续原教论】明初翰林待诏沈士荣居士,作《续原教论》。其详品名儒学佛一篇,备举唐宋诸君子,如白香山,苏内翰,至裴丞相,杨大年等诸公禅学浅深,最为精核。其言曰,即裴,杨诸公,不云无悟入,而保养受持则未可知也。岂有身居名利之场,又非果位菩萨,而能无细惑流注者哉。游戏法门者,固不必论矣。我辈身为出家儿者,试静思之。(御选云栖莲池祩宏大师语录)
40【一乘决疑论】书名。一卷。清彭际清著。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册。本书旨在会通儒佛道三教,化解抨击佛教之非难。作者彭际清初学儒书,且信服唐韩昌黎排佛论而排佛;后为究明生死之说,始识佛教之深玄,兼且触及儒学真髓,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起稿撰述此书,于乾隆五十六年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