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李鸿章去天津巡查,听说一家茶汤铺子的茶汤味道不错,就进去品尝。不料,端上来的茶汤竟然有一层细细的漂浮物,很像是灰尘。李鸿章气得当场把碗摔在地上。然而,这背后的真相却让人哭笑不得。
李鸿章是清朝末年响当当的大人物,虽然对他的评价世人褒贬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一项事件都是轰动全国的。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他的地位,一点也不为过。
这样的大人物巡查天津,肯定会引起不小的轰动。天津知府甚至出城二十里跪地相迎,还在府衙内设了盛大的宴席,让所有的下属官员作陪。
酒足饭饱之后,知府打算带着大人物逛逛天津城。走到一处集市的时候,知府忽然想起,在集市的尽头有一家茶汤铺子,那里的茶汤味道非常好,称得上是天津第一。
于是,知府带着李鸿章迈步走进了那家茶汤铺子。茶汤很快就端上来了,可是李鸿章定睛一看,发现茶汤上面竟然有一层细碎的漂浮物,很像是灰尘或者房梁上掉下的木屑。他顿时火冒三丈,心想:“我这么大的官员到天津,竟然给我喝这种脏东西!这不是在羞辱我吗?”于是他端起碗来,连汤带碗都摔到了地上。
众人全都吓得变了脸色。店铺掌柜也赶紧跪在了地上。
可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是厨师做茶汤时,不够用心,把木屑弄到汤里了?
当然不是了。
其实这漂浮物才是茶汤美味的关键。
这是知府特意为了李鸿章才选的店,就想让李鸿章尝尝当地一绝的手艺。知府也没想到,会将事情办砸了。
原来,这家茶汤铺子是由一对兄弟开的,哥哥叫杨七,弟弟叫杨八。杨七手艺非常好,一直在后厨做茶汤,也就是铺子的厨师。杨八手艺差一些,但是擅长交际,能言善辩,所以就在前台做起了掌柜,负责招揽客人。
杨七做茶汤的方法跟普通人很不一样。普通人是把芝麻炒香以后,整粒地放在锅里煮。而杨七是把炒香的芝麻磨碎,然后再与各种香料一起放进锅里煮。这样芝麻的香味就会渗入汤中,而汤的香味也会渗入到芝麻里。整道汤也就变得更加香醇了。只不过这样做出来的茶汤,会有很多碎芝麻浮在表面,看起来很像灰尘。
当地人都喝惯了这里的茶汤,也就见怪不怪了。所以,当李鸿章看到里面的东西后,才会脸色大变,突然发火,对于李鸿章来说,他觉得这漂浮物很脏,而对于招待他的人来说,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能是在那里紧张地瞎猜。
好在杨八每天做生意,接触过很多南来北往的客人,一下子就猜出了李鸿章的心思。
可是该怎么解释呢?直接说出真相,李鸿章的面子就挂不住了,说不定一怒之下就把这小店给砸了。然而不解释,就等于默认了自己的汤里确实有脏东西。
危机时刻,杨八灵光一闪有了主意。只见他跪在地上不停地磕头,口中说道:“老大人啊,小的该死,不知道老大人不喜欢吃碎芝麻!小的这就让后厨再给您做一碗整芝麻的茶汤。”
李鸿章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茶汤上飘的是碎芝麻。自己认为的脏东西是人家小店的招牌。不过现在,他也只能顺嘴搭音:“我确实不喜欢吃碎芝麻。你再去做一碗吧。”
杨八来到后厨,告诉杨七,赶紧做一碗整芝麻的茶汤。杨七虽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他十分信任弟弟,于是立刻开工,用整芝麻做茶汤。
很快做好的茶汤端上桌了。李鸿章喝了一口,发觉口感绝佳、颊齿留香。现在喝到了美味的茶汤,自己的面子也保住了。李鸿章心里非常痛快。
他索性给铺子提了一块匾——“天下第一茶汤”。
铺子的名声从此越传越广,而且有了两种口味的茶汤,一种是整芝麻的,另一种是碎芝麻的。
故事改编自《俗世奇人》。故事中杨七和杨八的举动成功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团队合作”。杨七擅长做茶汤,却不善言辞。而杨八能言善辩,却不擅长做茶汤。二者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就变得完美了。
从李鸿章喝茶汤这件事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杨七和杨八兄弟俩缺一不可。
杨八能言善辩,仅用一句话就解释出了“茶汤里的漂浮物是碎芝麻”的真相。而他的那句话也巧妙地保住了李鸿章的面子。如此一来,李鸿章才能对整家铺子有个好印象。
而杨七的手艺不错,即便用整芝麻也做出了醇香的茶汤。这无疑又给铺子加了不少分。
然而团队的合作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而是成员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关心,甚至达到心有灵犀的程度。
比如,在听到杨八说出“用整芝麻做茶汤”的要求后,杨七没有丝毫的犹豫,直接动手做起了整芝麻的茶汤。这就是一种百分百的信任。
如果是一般的关系,没有多少信任,肯定会把事情问清楚再去做。可是这样一来就耽误了很多时间,说不定李鸿章就等得不耐烦了。即便店铺不会被砸,也会错失了名声远扬的良机。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讲,李鸿章作为国之重臣,不去关心国计民生,竟然关心起了自己的面子。为了面子,他默认天津知府出城相迎,又是为了面子,给茶汤铺子的掌柜甩脸子。上梁不正下梁歪,知府也就变得阿谀奉承。掌柜杨八也开始投其所好,连最起码的真相也不敢正大光明地说出来。
店铺后来的发展方向也透着某种悲凉。为什么会有两种茶汤呢?整芝麻茶汤不是比不上碎芝麻茶汤的味道吗?这当然是为了迎合那些官员们,防止以后有官员来了,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
如此看来,清朝最终走向衰败和灭亡,也是情理中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