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于兰州市博物馆内的古塔
兰州市博物馆 孔瑛
兰州繁华闹市之中、兰州市博物馆办公驻地,隐匿着一座距今约500年的古塔,始建年代不晚于明嘉靖时期,因寺院大殿内曾供有白衣大士像而得名“白衣寺塔”。
古塔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其所在的白衣寺是兰州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寺院遗存。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将该塔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塔隐于寺
兰州市博物馆里的文物有很多,但是隐匿于博物馆里的白衣寺塔不可不提。白衣寺塔在民间俗称多子塔,据清咸丰十年(1860年)撰刻的《补修白衣寺塔记》碑文记载:“白衣寺为前明肃藩王所建,相传乃王妃之功德,至今四百余年,数则重修。”寺院为明肃藩王所建,而白衣寺塔则是明肃王祈求得到神佛的庇护,以保子孙兴旺、祈福镇邪、自利利人的功德善举。
白衣寺曾规模较大。原寺院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以中轴线为主,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白衣菩萨大殿、多子塔以及两层木楼阁(一层观音阁、二层文昌宫)。东西两侧的厢房均供奉祠堂。东侧由南向北依次是伽蓝祠、送子将军祠、送子催生子孙三慈母宫。西侧由南向北依次是土地祠、旃檀神王庙、眼光痘疹庙三慈母宫。曾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和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两次修葺,如今仅有白衣菩萨大殿和多子塔幸存。
白衣寺塔为八角十二层实心砖塔,总高25.7米。由塔基、须弥座、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组成。塔基为错牙式方形须弥座,长、宽各约七米,高约2.8米。须弥座的四面均为吉祥纹样的砖雕,以如意纹、莲纹、暗八仙等传统图案为主。塔身分为两部分:上部为楼阁式,呈八角形锥体,高约18.5米,共做密檐12层,偶数层级在佛塔中极为罕见,在国内属特例。塔身每层八面开龛塑像,每龛内供奉一尊泥塑佛像,96尊佛结印各异、生动唯美。每层角檐处各悬挂风铃1个,若逢起风,铃声悠扬,清脆悦耳。塔身下部呈覆钵状,正南方与塔基相连处开有一个较大佛龛,佛龛内原供三尊佛像,现已无存。
两侧外有凸起砖雕对联一副:“玉柱玲珑通帝座,金城保障永皇图”,横额是“耸瞻震旦”。据题款“太华道人崇祯辛未孟夏之吉”(太华道人是明末代肃王朱识鋐的别号),可推断肃王朱识鋐应尊崇道教。此对联明确了修建此塔的目的是明肃藩王为保皇权永固。最上面的塔刹为釉陶中空,由蓝色仰莲状刹基、绿色宝瓶状刹身、葫芦形刹顶三部分构成。
2.塔刹藏宝
1987年冬,在对白衣寺塔进行加固维修时,从塔刹顶端琉璃球下出土了明代德化窑白瓷造像、佛经、鎏金铜佛像等珍贵文物;同时在正南方靠刹杆的土层中,又清理出一带盖带锁的黑陶瓮,瓮内装有多个丝织品包裹的小包,包内有抱子观音簪、鱼篮观音簪、铜镜、铜钱、金银器等一批精美的文物,这些塔刹出土的文物为我们研究明肃王在兰州以及与古塔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参考和历史依据。
在这一批出土文物中,两件观音簪和明代德化窑白瓷造像尤为突出,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两件观音簪于1996年6月被国家文物鉴定专家组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之后,依据两件观音簪的年代、质地、制造工艺、观音造像的名号最终定名为“明崇祯五年金累丝嵌青玉抱子观音簪”“明崇祯五年金累丝嵌白玉鱼篮观音簪”(简称“抱子观音簪”和“鱼篮观音簪”);而明代德化窑白瓷造像因破损影响,被确定为国家二级文物。据笔者考证,该造像为明德化窑文昌帝君像。
这三件文物件件耐人寻味,古物留下的美,让人们大饱眼福。
“抱子观音簪”簪首内嵌造像为抱子观音坐像,青玉质地,观音梳高发髻、戴宝冠,圆脸丰颊、直鼻凤眼、口微闭,身披天衣,宽袖罗裙,体形丰腴,庄严慈穆;观音双手抱一小儿,小儿呈坐姿,眉清目秀,裸双足,憨态可掬。观音坐像下为细金丝编就的三层仰莲座,逐层延展。造像周围均以细如发丝的金丝编结而成的把莲题材,把莲为一莲叶、一莲花、一莲蓬组合而成,共为五束,观音造像紧密镶嵌其中。莲叶缠枝侧卷翻,花瓣平展,内镶以珍珠和红宝石略施点缀,莲蓬为如意造型,上有四个圆孔,孔外施蓝色珐琅彩。造像后面以细金丝编成的回纹网为背衬,网后为扁平状银质簪挺,中间起脊,挺上簪刻铭文,正面錾刻:“肃王妃熊氏施,伴读姚进兼装。”背面錾刻:“崇祯伍年捌月初十日。”
“鱼篮观音簪”簪首造像为鱼篮观音立像,镂雕背屏,白玉质地,高发髻,圆脸,细眉长目,丰鼻小口,着交领宽袖长衣,衣裙曳地,镂雕披巾随风飘起,右手提一篮,造型轻巧灵动,立像镶嵌在细金丝编就的五把莲和莲座中,莲蕊内嵌红宝石。值得一提的是在五把莲的莲花与莲叶之间,均匀地延展有用细金丝制成的四支细弹簧,每支金丝弹簧末端镶有一粒珍珠点缀,珍珠动辄轻颤,摇曳生姿。莲座有三层,用细如发丝的金丝编织成的莲瓣焊接而成,上面两层仰莲瓣,下面一层覆莲瓣,束腰部饰以联珠纹。背屏后也用细金丝编成回纹的网,以托衬白玉造像。网后有银质簪挺,呈扁平状,中间起脊,簪挺上刻铭文,内容同上。
两件发簪的出土均呈现了明代发达的累丝金嵌珠玉工艺,其制作考究,纹饰繁复令人惊叹!观音造像都使用了切割、雕刻、琢磨、抛光等制造工艺,装饰则多用累丝工艺,由极细的金丝编成把莲题材,内镶以珍珠、宝石,兼用锤揲、焊接、镶嵌、施珐琅彩等技术,尽显其皇室华贵富丽,完美展现了明代发达的细金工之高超技术。这两件观音簪用如此复杂的工艺和精美的造型制作而成,却都无使用痕迹,应不是簪发实用,而是作为宗教礼仪专用供施物装藏于塔刹内,结合两件发簪铭文,都为肃王妃熊氏供施。再从装饰题材上看两件观音簪周围的五把莲,中国民间历来都有连生贵子之寓意,况且造像背后专用细金丝编成的网状回纹,形状绵延,生生不断,所有纹饰都寄寓了强烈的祈子愿望,故诸多迹象充分证明多子塔是明肃藩王家族以祈子来保皇权承继特意修建。
另一件白衣寺塔出土的珍贵文物明代德化窑文昌帝君像,为白瓷人像,一高一矮共两位,高者为文昌帝君,人物体态儒雅、头戴幞头,面如冠玉、龙眉凤目、上唇留须,头部微低、呈俯视状。身着宽袖长袍,腰间佩玉腰带;右手执如意一枚,左手下垂隐于袖内,呈坐姿。矮者应为孔子,一旁侍立,头戴冠帽,慈眉善目、留长须、微颔首、长衫曳地,宽袖掩手抱一书卷于胸前,温文尔雅。塑像与石台底座为一体烧造而成,通体滋润,胎质细腻、釉色纯净、釉面肥厚,白中见黄,如脂似玉。此件德化窑白瓷造像充分体现了明代德化瓷造像的高超技艺,其作品以细腻洁白的瓷胎和独具特色的“象牙白”釉将我国精湛的白瓷艺术推向了世界陶瓷艺术的顶峰,被后世誉为“中国白”,并被视为珍贵财富而备受追捧。
3.明肃藩王
说了这么多有关白衣寺塔的文物,那么修建古塔的明肃藩王到底为何人呢?
据记载,明初朱元璋把太子以外的皇子分封到各地,拥握重兵,作为专制皇权的军事支撑,镇守边疆。其封藩制度让宗室子弟世享着优厚的俸饷和待遇。明洪武九年(1376年)九月太祖的第十四子朱楧出生,洪武十一年(1378年),3岁的朱楧便被封为汉王,二十五年(1392年),朱楧被改封为肃王,次年受命赶赴西北重镇甘州(今甘肃张掖)。明建文帝元年(1399年),笃信道教的朱楧从甘州迁至临洮府兰县(今兰州市)。当时的甘州和临洮相比,兰州处在不太重要的位置,但朱楧迁兰后大规模建府邸宫观,倡导文化,对后来兰州的发展影响巨大。
从朱楧受封为第一代肃藩王,至崇祯十六年(1643年)末代肃王朱识鋐,共9世11王,经历251年。(肃王传至第六代肃怀王朱绅堵时便绝嗣,由怀王的堂叔缙受袭封,怀王后的三代肃王已不是原封肃王的嫡裔。)从可供参考的资料来看,历代肃王在兰州为藩王时都有在大兴土木、营建王府、修筑学宫、广修寺庙和水利设施等公益事业方面作出较大贡献,使兰州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保护兰州的文化古迹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其中不乏出自于明代宫廷内府的珍品,而有一部分就源于白衣寺塔,这些塔刹出土的文物为我们研究明肃王在兰州以及与古塔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参考和历史依据。
几百年来,白衣寺塔作为兰州社会历史发展沿革的遗存、明代建筑的典范、文化艺术的传承,虽历经多次战火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如今依然保存完好,说明它在建造塔体承载性能、保证结构整体强度方面均呈现了古代造塔及高层建筑的高超技艺。作为兰州现存的一大文化景观,地方文化艺术的标志和象征性建筑,为研究明代建筑科学技术、造型艺术、宗教信仰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而详尽的实物史料。而作为偶数十二层实心砖塔,在国内外极为罕见,对研究明代建筑的发展和佛教文化的传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非凡。
作者简介
孔瑛,女,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多年悉心研究美术、书法、文物、剪纸等相关领域,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书画作品展,发表《浅析徽宗御书钱及瘦金书体》《张掖大佛寺珍藏“金经”“北藏”探析》《博物馆陈展中的手绘艺术》《明代德化窑梓潼帝君造像考析》等二十余篇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