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时,日本提出七个和谈条件,蒋介石说:共军不会同意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4-11-02 09:21:1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淞沪会战期间,蒋介石的心情绝对不轻松。外敌环伺,内忧不断,还得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装出一副冷静的样子。他可不是光想着敌人有多少战舰、多少兵马,国内的民众支持也得维持。

日本人在炮火轰隆中送来七个和谈条件,这不是谈判,是摆明了来逼迫。面对这七个看似“不容拒绝”的条件,蒋介石只轻轻一笑,回了一句:“共军不会同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日本提出七个“和谈”条件

1937年的淞沪会战打得如火如荼,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江面上还有军舰。上海这片土地上,硝烟弥漫,枪炮声一刻不停。日军打得是相当凶猛,但中国军队也不是吃素的。双方在淞沪打得天昏地暗、不可开交。

打到后来,日本人似乎有些头疼了,怎么三个月还没灭了中国?不是说好了速战速决吗?“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现在听起来有点打脸啊。于是,日本政府决定换个策略,试着和国民政府和谈一下。

和谈这事儿吧,说是“和”,其实更像是“逼”。日本人在这时候派出了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做和谈的中间人,给蒋介石送去了七个条件。这七条条件是啥呢?一条比一条狠,充满了强权和霸道的意味:承认满洲国,内蒙独立;

华北和上海设非武装区,由国际共管;中日共同防共,减少日货进口关税;根绝反日运动;尊重外国人在华权利。说白了,这些条款根本不是“和”,而是要中国人自我阉割,把国家的独立和尊严放在他们脚下。

蒋介石收到这个“和谈”条件,心里早就有数了。这哪里是谈判,是逼着你顺从,要你把自己的领土、主权、军权统统交出去。这要是同意了,国民政府的脸面还往哪儿搁?更不用说,中国人民的愤怒会有多么强烈。

而且,共军也不会坐视不管,人家在那儿喊得可比国民政府还响亮:“坚决抗战到底!”蒋介石心里清楚,如果真答应了这七个条件,不但自己的权威没了,连民心也得一夜之间丢个干净。

蒋介石的“拒绝理由”

他在会见陶德曼的时候,倒没有先从民族大义、国家主权的角度大讲特讲,而是直接搬出了共军:“假如我同意了日本提出的这些条件,政府倒台不说,共军势力还得扩大,这就意味着你们日本以后得跟共军打交道了,而共军是从来不投降的。”

这话说得明白,蒋介石拒绝的理由不是自己有多么爱国,而是因为他害怕共军趁机崛起。要知道,1937年的中国,共军在抗战的立场上可是毫不含糊,态度明确:抗战到底,绝不投降。

共军这时候喊得最响的就是“我们决不悲观,一直打到最后一个人!”而且在《新华日报》上,毛主席还亲笔写文章,直接表态支持蒋介石继续抗战。

蒋介石看到这篇文章,心里不免有些五味杂陈。他想要和谈,可如果他真的答应了,那共军肯定会借机赢得民心,到时候自己反倒成了卖国的“奸贼”。

蒋介石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当时的局势下,共军的立场非常鲜明,既不给蒋介石和谈的梯子,也不给日本人任何喘息的机会。蒋介石不能忽视这股力量,更不能眼看着共军在国内声望高涨。于是,他只能顶住压力,果断拒绝了日本的和谈条件。

日本人的算盘是精得很的,他们明知道蒋介石不可能轻易妥协,但仍然尝试提出“和谈”条件,这说明他们还没有彻底看透中国的局势。其实,蒋介石会拒绝和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共军的态度。

自从“七七事变”爆发以来,共军就开始积极推动全民族抗战,发动广大群众,坚持抗战到底。

在淞沪会战期间,咱们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不允许国民政府在这种关键时刻与日本妥协。这种坚定的立场不仅给了日军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也给蒋介石政府提供了外在的“抗战到底”的动力。

毕竟,蒋介石要想在国共之间取得平衡,必须在这个时候保持和共军的一致抗战立场,否则自己一旦妥协,共军势必在国内声势大涨,甚至有可能动摇国民政府的统治地位。

在会谈的前一天,咱们还通过《新华日报》发表了文章,明确支持蒋介石继续抗战,并表示无论局势如何恶化,咱们都将坚持抗战。这无疑给蒋介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让他意识到,一旦接受了日本的条件,不仅会被全国人民唾弃,还可能面临我军的强势反对。

蒋介石对和谈的立场及背后的逻辑

面对日本人提出的和谈条件,蒋介石的立场其实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不想看到中国继续陷入战争的泥沼,毕竟淞沪会战已经让国民政府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接受日本提出的这些苛刻条件,这些条件无疑是在逼着中国割地赔款、屈服投降。

如果蒋介石答应了这些条件,那国民政府的权威将彻底崩塌,民众的愤怒也会瞬间爆发。

蒋介石在会谈中提到:“如果同意了日本采取的政策,民国政府倒了,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共军将会在中国占优势,但是,这就意味着日本不可能与中国议和,因为共军是从来不投降的。”

这段话非常耐人寻味,表面上看,他是在拒绝日本提出的条件,但实际上,他是在向日本人传达一个信息——你们想要逼我和谈,那我倒了以后,共军就会上台,而他们是绝对不会接受你们的条件的。

蒋介石的这一策略可以说是非常聪明的。他一方面表达了对日本和谈条件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巧妙地把共军摆在了前台,试图以此来让日本知难而退。而且,这也让蒋介石在国内的政治博弈中占据了一定的主动。

他明白,如果自己贸然接受和谈,国民党政府的地位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共军将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因此,蒋介石果断地选择了拒绝,这既是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量,也是出于对自身权力的保护。

会谈后的战事发展

蒋介石拒绝了日本的和谈条件,战争没有因此停下来,反而愈演愈烈。淞沪会战之后,日军的目标转移到了南京,准备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而国民政府也不再退缩,继续组织军队进行抵抗。

这场战事的结局虽然不尽如人意,南京最终失守,但中国军队和民众的抗争精神却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南京保卫战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抗战进入了一个更加艰难的阶段,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正如蒋介石在南京沦陷后发布的《告全国国民书》中所说:“抗战虽不能必胜,而屈服即自促灭亡;与其屈服而亡,固毋宁抗战而败。”

这段话表明了蒋介石的决心,也表达了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淞沪会战虽然最终失利,但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战场的得失。它不仅让日本的“速战速决”战略遭到失败,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顽强与坚韧。

参考资料:

淞沪会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2018-06-21

勿忘“八一三”:回望85年前这场持续110天的“上海大会战”.澎湃新闻.2022-08-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