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伊始,距开国皇帝刘秀离世不过寥寥数年。彼时,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在某一日竟忽然做了一个梦。
刘庄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瞧见一个人浑身泛着金色光芒,身形极为高大,其头顶更是有白光向外放射着。见到这般模样的人,刘庄心里直觉得神奇无比,当下便生出想要询问对方究竟是谁的念头。
可就在刘庄刚打算开口询问之时,只见那金色之人竟猛地腾空,紧接着径直朝着西边疾飞而去了。
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即便到了现在,人们也都没能完全弄清楚。当时的刘庄同样对此迷惑不解。等到第二天刘庄醒过来后,他在那儿琢磨了老半天,可还是搞不明白那个金人到底是怎么个情况呢。
随后,刘庄去上了班。等到上朝之时,刘庄便向大臣们询问道:“这金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皇帝提出那个问题后,大臣们皆满脸疑惑,压根摸不透皇上究竟作何想法。可既然圣上发问了,那也只能应答。随后,大臣们纷纷各抒己见,道出了各自的见解。然而,遍观所有人的说法,却没有一种能够将刘庄的那个梦阐释得毫无破绽、完美无缺。
就在这个当口,有个名叫傅毅的人突然站了出来。傅毅在当时可是颇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彼时他恰好在刘庄直接管辖的秘书处任职,相当于刘庄的秘书呢。要知道在东汉时期,皇帝的秘书处被称作兰台,因而他担任的这个官职便是兰台令史。
彼时傅毅曾提及,那金色之人,或许是源自西域的一种神灵,其名为佛陀。
傅毅的那个说法,在当时可让众多大臣都摸不着头脑。要知道,自打新莽末年天下陷入大乱局面后,西域和中原之间的联系差不多就中断了。而后刘秀虽说统一天下了,可鉴于那时汉朝的国力还不够雄厚,所以也没赶忙在西域那边重新设立都护府呢。
在当时那个时候,众人对于西域那一块儿的情况知晓得特别少呢。西域那边究竟是怎样的一番状况,压根就没人能说得清楚。至于傅毅所提及的这个佛陀呢,大家更是连听都未曾听闻过,完全是陌生得很呢。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刘庄对这件事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随后,刘庄径直派遣中郎将蔡愔,率领一支使团前往西域探寻这位传说中的神。最终,蔡愔抵达中亚地区后,成功寻得两位高僧,一位名为竺法兰,另一位则是迦叶摩腾。
此后,应蔡愔之邀,那两位高僧携带身边的四十二章经书以及佛祖释迦摩尼的佛像,来到了东汉之地传布佛法。
后来,蔡愔带着两位高僧来到了洛阳。刘庄给予他们极高规格的接待,安排二人直接住进鸿胪寺。可过了一阵儿,刘庄寻思着,总让他们长住鸿胪寺也不妥当。于是,就在洛阳城周边专门为他们新修了一处住所,还让他们在此地传播佛法呢。
为何此地会被称作“白马寺”呢?原来是这样的,在从西域前往洛阳的路途之中,有两位高僧,他们依靠一匹白马驮运那些珍贵的经书以及佛像来到此地。也正因如此,后来这里便被人们叫做“白马寺”啦。
今日所见的洛阳白马寺便是如此,其有着特殊的地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赫赫有名,还号称是第一座寺庙呢。
那两位高僧搬来此地后可没闲下来,他们径直将随身带来的诸多经书,全都翻译成了汉语呢。要知道,这两位高僧带来的佛经共计四十二章。待这些佛经被翻译完成,在后世便被称作《四十二章经》啦。
中国历史长河之中,诞生了一部极具意义的佛经,它便是第一部被翻译成汉语的佛经,在佛教文化传播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进程里,都占据着颇为重要的位置,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伴随这两位高僧的来临,佛教这一宗教终究传播至中原地区了。在之后的上千年岁月当中,佛教将会凭借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化作无数人的精神信仰,被人们所尊崇信奉,且影响深远持久。
中原地区佛教最初的来历便是如此。
当提及佛教时,想必不少人的首个念头便是“唐僧西天取经”一事。然而,与此同时,关于佛教究竟是如何起源的,接着又是怎样逐步发展起来的,或许大多数人都并不是十分了解。
若想切实对这段历史有深入的了解,那还得从佛教诞生之时说起才行。
倘若剔除掉所有与宗教神话相关的内容,单单着眼于历史层面的佛教来看,其大致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这个时间段内。
就时间而言,彼时中原之地正值春秋后期。那时孔子正忙于周游各国呢。几大强国相互征战已近百年,各方都疲惫不堪,并且其内部也陆续冒出诸多问题。于是在此阶段,矛盾便转移到了东南区域,随之吴越两国开启了争霸之路。
在那段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着实热闹非凡。彼时,不仅有几个大国相互争霸,局势纷繁复杂,而且诸子百家最初的那些宗师们,也差不多都在这一时期先后降临世间,纷纷提出了各自独特的思想理论。与此同时,南亚地区在当时亦是热闹非常呢。
在距今上千年的往昔岁月里,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孕育出了璀璨的古印度文明。历经漫长的上千年发展历程后,中亚的雅利安人却举兵来袭。而由于诸多历史因素以及人文方面的种种缘由,在这片土地上最终出现了一种宗教,后人将其称为“婆罗门教”。
依据这种宗教的规定,此地的民众被划分成四个等级,且这种等级划分从出生就已确定,后天无论怎样学习、付出多大努力,都没法改变自身所属等级。再者,南亚地区诸多势力一直相互攻伐不断。直至春秋后期,仅剩下二十多个国家留存。
从历史层面去看,彼时中原与南亚所面临的状况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中原推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在此规则下,众人的命运自出生那一刻便已被确定,几乎不存在上升的途径。而南亚这边呢,婆罗门教划分的四个等级,同样是界限分明,根本无法实现跨越。
就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两个不同文明当中那些聪慧过人者,纷纷在同一时间展开了思索,都在琢磨着要怎样去解决这一难题。
在中原地区,自那之后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了。随后,众人纷纷以各自的实际作为,对一个个思想展开试验,其目的就在于探究究竟哪一种思想,能够促使大家过上更为美好的生活。
在南亚地区,就在那个时候,释迦牟尼诞生了。
释迦牟尼起初乃是一位王子,其所在之地位于如今的尼泊尔境内。当目睹当时社会呈现出的种种状况后,他便萌生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想法。此后,释迦牟尼游历诸多地方,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最终提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
由于这属于一套完备的思想体系,想用仅仅一两句话就阐述明晰是极为困难的。不过其核心的思想内容倒还算比较容易领会,即释迦牟尼创设了一个“来生”的理念。依据该理念,即便你在今生所处的阶层或许不高,但只要这辈子多行善举,那么到了下辈子就能够提升自身所处的阶级层次。
在这一观念被提出后,彼时众多人迅速追随起释迦摩尼,对其理论深信不疑。要知道在那个时候,除了释迦摩尼所提出的这套理论之外,似乎再无其他理论能够给予大家充足的上升途径了呢。
于是,佛教思想便应运而生了。
接下来,释迦牟尼展开了多年的传道历程,这情形和孔子周游列国颇有几分相似之处。最终,释迦牟尼于八十岁时涅槃离世。而孔子是在七十三岁时与世长辞。这两位堪称人类思想史上的巨擘,即便他们已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却给后世留下了无比宝贵的财富。
然而在那之后,不论是儒家也好,佛教也罢,甚至是其余的诸子百家,都无一例外地碰到了一个相同的难题。
那便是有关最初思想该如何去理解的问题。也就是说,针对最初产生的那些思想,在理解层面上存在着需要去明确、去探究的情况呢,这涉及到怎样准确把握其内涵、意义等方面,总之就是最初思想理解方面所面临的状况啦。
在孔子所处之时,其虽竭力讲学,可不同的学生对孔子思想的领会必然存在差异。当孔子尚在人世,他们若有分歧,还能径直向孔子请教。然而待孔子离世之后,那些儒家的后学弟子们,便只能彼此展开争论了,只是常常是谁也无法将对方说服。
就这样,发展到最后,儒家不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分化成了好几个不同的分支流派,各自有着一些不同的侧重点与发展走向,在思想的传承与阐释上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其实,在当时那个时期,佛教的情况同样如此。它所呈现出的状态、所具有的种种表现等等,都和所提到的那种情况是一样的呢,就如同在那样的情境之下,佛教也是符合那样的一种状况设定的哦。
释迦牟尼涅槃后,佛教分化成了“大众部”与“上座部”两派。这两派存在的分歧,因涉及诸多宗教概念,实在难以简单阐释清楚。但之后在传播的进程里,这两派都陆续传入了中原地区。
待他们来到中原以后,中原这边便给他们重新起了名字。其中一个被称作大乘佛法,另一个则被叫做小乘佛法。
毋庸置疑,这已然是许久许久之后才会发生的事儿了。
除此之外,在那之后,先前的两派内部又各自衍生出了多个分支。差不多在中原地区处于战国后期阶段时,佛教已然分化出了将近二十个分支。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西方的波斯帝国以及马其顿帝国先后展开了两次东征行动,它们都成功进军到了南亚地区。而这两次东征,毫无疑问给南亚一带带来了诸多全新的思想理念,并且促使佛教自身开始快速地向外部传播开来。
在那之后,差不多是中原地区商鞅刚完成变法,秦国传到秦惠文王之际。而在南亚那边,涌现出一位极为厉害的人物,其创立了一个政权。随后,此人携带着这个政权,成功统一了南亚北部地区,并且还将中亚的一部分区域也纳入麾下。这个政权便是“孔雀王朝”。
彼时,孔雀王朝确立佛教为国教,随后大力推动其向外广泛传播。由此,佛教得以迅速传至中亚、东南亚等地,其影响力也随之日渐扩大,在更广阔的地域范围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此期间,于中原大地之上,秦国最终完成了天下的统一大业,由此建立起秦朝。然而秦朝存续的时间并不长久,最终被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起义推翻。此后历经一场秦末的混战局面,西汉方才得以开国。
在当时,生产力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交通也并不发达。如此一来,中原与南亚之间,双方均难以跨越喜马拉雅山去实现直接的相互交流。不过,就在这一时期,一些小规模的商路已开始慢慢形成了。像是从中原往南行,经由东南亚一线,再折返回去前往印度;亦或是从汉朝出发前往西域,而后从中亚往南,进而抵达南亚。
这种商路由于缺乏国家来提供支持与保障,其规模必然是难以发展得很大的。因而在当时,这类商路顶多也就只能运输极为少量的货物罢了。就像后来张骞出使西域期间,在南方就见到了四川的蜀锦,而那蜀锦便是经由这样的渠道被运送过去的。
然而,就这些商路而言,要想凭借它们来实现思想层面大规模的交流,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它们在货物交易等方面或许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在推动思想进行广泛且大规模的互通方面,却存在着诸多的局限,难以达成预期的效果。
在那个时期,南亚一带佛教已然在大规模地推广开来了。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原地区,众人对于佛教依旧是全然不知晓的状态,仿佛佛教的传播浪潮尚未波及到这片广袤的土地一般。
此后,大致在中原地区的时间线来到吕后掌权之时,南亚的孔雀王朝宣告终结。孔雀王朝覆灭后,南亚一带并未即刻涌现出能够重建一个统一政权的强势人物。于是在此之后,南亚地区便又一次分裂成了二十多个国家。
由于再次出现分裂情况,那些分裂而成的各个国家,它们相互之间在宗教信仰方面往往存在极大差异。不少国家在这之后便不再信奉佛教了,如此一来,佛教思想所具有的影响力便开始大幅度地减弱。到了后来,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同样也变得越来越小了。
就在佛教走向衰落之际,中原北方的匈奴开始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并且达到了彻底做大的程度。伴随着匈奴的这般崛起之势,原本位于匈奴西边的大月氏,因受其威胁,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向西迁移,以此来避开匈奴锋芒。最终,大月氏人便来到了中亚一带。
在大月氏人西迁后没多久,汉朝这边历经文景之治,进入了汉武帝时期。接着便是汉武帝对匈奴展开猛烈打击,一举让匈奴的势力由盛转衰。而在正式与匈奴开战前,汉武帝早听闻过大月氏之名,于是就派遣张骞西行,目的是想和大月氏携手合作,共同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
此前在西汉的历史进程当中,这段剧情乃是属于主线方面的内容。它在整个西汉历史的脉络里占据着重要位置,是推动历史发展、展现当时诸多重要事件及人物关系等的关键情节,是西汉历史这条主线之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可惜,后来张骞抵达西边,见到了大月氏人,可大月氏人压根就没打算回来攻打匈奴。毕竟那时的大月氏已在当地落地生根了。并且他们还察觉到,南边的那些区域,似乎比攻打匈奴更容易拿下呢。
既然如此,那他们究竟为何要去与匈奴对抗呢?
在当时,大月氏抵达中亚尚不久,而佛教于中亚已然呈现衰退之势。故而张骞出使西域之际,并未将佛教带回。不过要明确的是,在那个时期,中亚这片区域,佛教确实是已经存在着的。
自那时起,往后的一百年间,汉朝把匈奴彻底击溃,进而掌控了西域地区。待拿下西域后,历史上那条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便逐步形成了。凭借着这条丝绸之路,历史上几大主要文明得以首次实现完全的连接,南亚地区自然也包含在其中。
此外,汉朝在掌控了西域一带后,其势力范围逐步延伸至帕米尔高原。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准而言,中原王朝能够将西域纳入控制范围,差不多已达到极限了。要是再继续往西,企图翻越帕米尔高原去进一步扩张,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而大月氏人的领地,正好就位于帕米尔高原的西边。
于是,在此后的百年间,西汉的势力范围便停在了帕米尔高原处。彼时匈奴人已被狠狠打压下去,特别是到西汉末期,陈汤几乎将西域的匈奴清扫殆尽。正因如此,在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地区,大月氏人得以迅速崛起了。
西汉末期,大月氏分裂成了五个部分,其中有个贵霜部。之后,贵霜部发展迅猛,脱颖而出。大约在刘秀打完昆阳之战进而招抚河北的那个时段,贵霜部成功将大月氏完全统一起来,由此建立起了一个贵霜帝国。
在中原地区,刘秀此后耗费了十三年光阴,得以将中原全然统一,并由此建立起东汉王朝。而在中亚一带,情形却要繁杂许多。由于中亚存在着数个不同的文明,这使得扩张的难度大幅增加。所以在此之后,直至刘秀离世之时,那贵霜帝国始终都处于战争状态,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扩张之举。
历经了长达几十年的不断扩张,贵霜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强盛无比的帝国。在后续的发展进程中,其地位愈发凸显,甚至能够与东汉比肩,一同跻身于当时世界上的四大强国行列之中。
以上所述的这些内容,大体上便是在佛教向东传播开来之前,所呈现出来的大致的历史方面的背景情况。差不多就是这么个状况,涵盖了当时相关的主要情形呢。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背景情况。刘秀统一中原后,西域曾有西汉时的属国派人前来朝拜刘秀,同时期望刘秀能在西域重新设立都护府。然而那时刘秀鉴于东汉的国力还比较有限,当下没办法在西域大量派驻军队,于是便暂时回绝了这一请求。
当西域诸国派遣使臣前去拜会刘秀之时,贵霜帝国正处于迅猛扩张的阶段。彼时的贵霜帝国在向东扩张的进程里,于兴都库什山处停下了脚步,此地也就是现今的阿富汗境内。如此一来,西域的那些国家在当时必然是知晓贵霜帝国存在的。
并且,在那个时候,于这些西域小国的认知当中,贵霜无疑是一个极为强大的国度。在它们看来,贵霜所展现出的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其在各方面所具备的影响力等,都让这些西域小国深深觉得贵霜有着很强的国力呢。
公元57年,刘秀离世,而这一切发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此后,汉明帝刘庄登上皇位,开启了属于他的统治时期。
就在同一时期,中亚地区的贵霜帝国依旧在持续开展大规模的扩张行动呢。
汉明帝登基以后,在随后的数年当中,东汉的主要发展脉络便是去压制那些勋贵势力。要知道,在刘秀还在世之时,就留存下诸多开国功臣的家族呢。这些家族,个个实力不凡。故而刘庄登上皇位后,若想稳稳当当地把皇位坐住,首先就得将这些勋贵给压制下去。
汉明帝刚刚登基的那最初几年时间当中,其一直都在为这件事情而忙碌不停。
然而,就在同一时期,史书之上竟然未曾有过相关记载,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刘庄针对西边方向究竟有没有采取过何种举动,在史书中并没有留下相应的记录内容。
如此一来,在当时那个时期,东汉想必对贵霜帝国不断进行的扩张情况,也是应当有所听闻的吧。
自然,这样的耳闻,也仅仅只能是耳闻罢了。毕竟东汉与贵霜之间相隔甚远,距离如此之遥,关于贵霜那一方所发生的战争情况,东汉这边必然是了解得极为有限的。
就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数年过后,待刘庄一步步将底下的勋贵们渐渐压服之时,他便做了那个颇为神奇的梦。
随后,他便毅然决然地派遣中郎将蔡愔,让其率领使团出发,前往西域寻觅那个佛陀。
此外,这里有一点我们得留意:既然傅毅当时身为刘庄的秘书,都听闻过佛陀的情况。那么这便意味着,在此之前,佛教思想其实就已然借助丝绸之路,一步步地传播过来了。
然而,在以往的那段历史时期,佛教思想于中原地区并未拥有多少发展的余地。究其缘由,佛教思想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来生这一概念。但彼时在中原,由于察举制的施行,即便身为底层百姓,只要肯勤奋读书,便依旧存在入朝为官、改变命运的可能。
在王莽所处的那个时期,王莽的名声虽说不怎么样,可他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着实非常大。彼时中原的大部分地区都纷纷开展起基础教育了。就拿长安的太学来说,其学生数量最多之时,竟然将近三万人呢,这在同时期的其他文明当中,那几乎是想都不敢想的。
读书已然能让我这辈子有翻身的机会,如此一来,我又何苦去接纳佛教思想,去琢磨下辈子的事儿呢?毕竟当下凭借读书便有望改变命运,又何必舍近求远,去考虑那遥不可及的下辈子。
因此,在先前的那段时期当中,尽管佛教早已借助丝绸之路这一通道,慢慢地向中原地区传播开来,然而其始终未曾得到大规模的推广普及。
总而言之,鉴于这些历史背景,曾有历史学家作出假设:说不定当时的汉明帝刘庄压根就没做过那个梦,又或者这不过是他们自行编造的一个局罢了。实际上,汉明帝的真实用意就是想派遣使团前往西边,去探一探西边究竟是何种情形!
由于史书当中并未对此有所记载,故而我们没办法给出确切的定论。对于这样的说法,也只能将其视作一种猜测罢了。
不管怎样,到最后这支使团终究是踏上了行程。一路前行,直至抵达如今的中亚一带。在那里,使团成功寻找到了那两位高僧。并且,通过这一路的经历以及相关探寻,也对西域这边的大致情形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汉明帝身为皇帝,有必要花费这般大的力气吗?难道他就没办法直接派遣一个使团,借着友好交流的名义,到西边去游历一番吗?
确实不行!真的做不到呢,尝试之后发现根本没办法达成,各种情况都考虑过了,可结果就是不行,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努力,最终都表明是没法行得通的,所以说,确实是不行的啦。
彼时的西域乃至其更西边地带,局势极为复杂!若不是这般复杂,后续班超通西域的故事恐怕也就不会上演了。就当时而言,以这样的旗号前往西边,确实能在行事上相对更容易一些呢。
且不论事情的真相究竟怎样,总归而言,使团最终成功地向着西方进发,并顺利归来,还带回了两位高僧。当这两位高僧抵达洛阳之际,佛教便以一种正规宗教的姿态,首度在东汉的高层圈子里正式现身了。
并且,从当时刘庄给予他们的待遇情况来看,我们有充分的依据去相信这样一点:彼时刘庄将这两位高僧请来,其想要了解西域方面情况的意图,应当是要比传播佛法的意图更为强烈的。不然的话,又怎会直接安排他们居住在负责外交事务的鸿胪寺呢。
此外,就在那两位高僧到来过后没多久,刘庄便着手开展各项对外相关的准备事宜了。直至刘庄在位的后期阶段,他终于再度开启了针对匈奴的战事,而且还着手重新对西域进行掌控。
在那之后,便上演了“班超通西域”的精彩故事。班超凭借着非凡的勇气与卓越的才能,踏上了通往西域的征程,在那段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通西域之举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那两位高僧后来便一直留在白马寺从事经文翻译工作,致力于在中原大地传播佛法。然而在随后近两百年的时间里,佛教在中原地区却始终未能得到大规模的传播。这是因为在此后的两百年间,前期东汉国力较强,普通人能够凭借读书获取改变命运、出人头地的机会。
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天天都在打仗。在那样的环境下,所有人的心思都放在了战争之事上,每天都忙于战事,根本腾不出时间去理会佛教相关的事宜。
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情况才出现了变化,不再和以往相同了,开始呈现出不一样的态势了。
当发展到这个阶段时,那些世家大族已然将上升通道完全把控住了。哪怕是读书人拼尽全力去读书,也难以实现翻身。毕竟上升通道已彻底固化,在此情形之下,众多读书人便开始去探寻新的思想,以便能对自身所面临的这种状况作出合理的解释。
道家与儒家思想,此前已存于世,可面对他们心中的那些困惑,却都难以给出合理的阐释。然而佛教思想以及其所主张的“来世”这一概念,反倒让他们从中寻得了一丝慰藉,勉强算是得到了一个能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自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佛教便踏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不断发展壮大,而后更是与道教、儒教共同位列,被人们并称作“三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