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我做保姆,照顾瘫痪老太太,一年后她拿出一封信:你是我外孙

金曦生活 2024-11-30 16:07:19

■作者:芬达讲故事 ■素材:张小凤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我叫张小凤,是浙江省临安县山区的一个农家女。1983年夏天,我刚满18岁,本该是憧憬未来的年纪,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我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

那个夏天的记忆,就像凝固在琥珀里的虫子一样,永远停留在我的脑海中。我记得那天早上,我还在准备高考,母亲突然倒在了田埂上。我们把她送到医院,医生说是急性肝病,需要长期治疗。

在那个年代,看病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我们家本来就不富裕,父亲早年因病去世,留下我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母亲治病,我们借遍了所有能借的人,最后欠下了三千多块钱的债务。

“小凤啊,你去县城找份工作吧,我这病啊,怕是好不了了。”母亲躺在病床上,虚弱地对我说。她的脸色蜡黄,眼窝深陷,哪里还有往日干农活时的精气神。

我摇摇头:“娘,你别瞎说。我这就去找工作,一定把你的病治好。”

说来也怪,我刚到县城没多久,就在一家茶馆里听人说,城里阮家在找一个年轻人照顾老太太,工资一个月有100块钱。要知道,在1983年,一个普通工人的月工资也就30多块钱。这么高的工资,自然引来不少人争抢,可是都被阮家挑剔地拒绝了。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阮家。阮家是一座带着江南园林风格的老宅子,黛瓦粉墙,满院子的桂花树,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桂花香。

门口站着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管家,他自称姓周,让我叫他周叔。周叔上下打量了我一番,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

“我叫张小凤,临安县石门乡人。”我老老实实地回答。

听到“临安”两个字,周叔的眼神明显闪动了一下,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他领着我进了屋,一路上给我介绍阮家的情况。原来阮老太太今年75岁,因为一场重病瘫痪在床,需要人24小时照顾。阮家虽然有几个远房亲戚,但都不愿意来照顾老人家。

当我第一次见到阮老太太的时候,她正躺在一张雕花楠木床上。房间里陈设简单,但处处透着一股书香门第的气息。墙上挂着一幅《富春山居图》的仿品,床头柜上摆着一盏景德镇的青花瓷台灯,散发着柔和的光晕。

让我意外的是,虽然卧病在床,但阮老太太的精神状态看起来还不错。她的目光炯炯有神,正在翻看一本泛黄的线装书。看到我进来,她放下书,用临安方言问道:“你是来照顾我的?”

我一听这熟悉的乡音,心里顿时亲切了许多。“是的,老太太。我叫张小凤,今年18岁。”

老太太又问:“你是临安哪个乡的?”

“石门乡的。”

“哦,石门啊。。。”老太太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然后对周叔说:“就她吧。”

就这样,我开始了在阮家的工作。说是工作,其实更像是守护。阮老太太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六点喝粥,九点喝茶,中午吃些清淡的饭菜,下午喜欢听我讲石门乡的事情,晚上则要我给她读书。

阮老太太的房间里摆满了老照片,有民国时期的,也有解放后的。奇怪的是,这些照片里没有一张是她子女的照片。我试探着问过周叔,周叔叹了口气说:“老太太有个女儿,20年前离家出走了,从此就再也没有音信。”

我在给老太太梳头的时候,发现她的白发中总是缠着一根红色的毛线。我小心翼翼地要帮她取下来,她却突然抓住我的手:“别动!那是我女儿编的。”她的声音有些哽咽,“那是她离家前的一个晚上,给我编的。”

老太太虽然身体不好,但头脑却特别清醒。她经常让我给她讲石门乡的事情,问东问西,对那边的风土人情特别感兴趣。每当我说起家乡的特产酱笋,她的眼睛就会特别明亮。

“小凤啊,你会做临安酱笋吗?”一天,老太太突然问我。

“会啊,我娘最拿手的就是酱笋了,我从小就跟着学。”

老太太激动地抓住我的手:“那你给我做一次好不好?就像石门乡的口味。”

就这样,我和周叔去市场买了新鲜的冬笋,按照家乡的做法,先把笋片在开水中焯烫,然后用酱油、花椒、八角、桂皮等调料腌制。等酱笋做好,我端到老太太面前时,她闻着香味,眼泪突然流了下来。

“就是这个味道,就是这个味道。。。”她喃喃地说着,“你知道吗,我年轻的时候,也在石门住过。”

这个消息让我很惊讶。难怪她对石门这么了解,原来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我正想多问几句,却见她已经闭上眼睛,不愿再多说什么。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发现老太太的枕头下总是藏着一个破旧的布包,里面装着一块断掉的玉佩。有一次她发烧,我去换枕套的时候不小心碰到了那个布包,她立刻惊醒过来,紧张地把布包抱在怀里。

我知道那布包一定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我不敢多问。倒是周叔后来告诉我,那玉佩是老太太留给女儿的信物,只是女儿走时,把玉佩摔成了两半,带走了一半。

在阮家的日子虽然清贫,但却过得很充实。老太太很喜欢教我认字,说我聪明,一教就会。我也用心照顾她,每天给她按摩,陪她说话,偶尔还会唱几首《山路十八弯》这样的山歌给她听。

可是好景不长,阮家的几个远房亲戚突然来访。他们一进门就对我的态度很不好,说我是想混进阮家谋财产的野丫头。最让我生气的是,他们居然说我偷了老太太的首饰!

那天,我正在给老太太擦脸,突然冲进来两个穿着时髦的中年妇女。其中一个指着我的鼻子就骂:“你这个小偷!老太太的金手镯是不是你偷的?”

我一下子懵了,不知道她们在说什么。老太太突然坐了起来,这是她卧病在床以来第一次这样激动:“住口!我的金手镯是我自己送人了!小凤是个好孩子,你们不许冤枉她!”

这一喊不要紧,老太太突然剧烈地咳嗽起来。我赶紧给她倒水,帮她拍背。那两个妇女见状,悻悻地退了出去。

当天晚上,我收拾东西要走,老太太却拉住了我的手:“别走,留下来。我给你加工资,一个月150块。”

我摇摇头:“老太太,不是钱的事。我怕给您添麻烦。”

“傻孩子,”老太太叹了口气,“你知道为什么我要留你吗?因为你额头上的那个月牙形胎记,和我女儿一模一样。”

我愣住了,下意识地摸了摸额头上的胎记。这个胎记是我从小就有的,母亲说这是我的胎里带来的。

“你多大年纪?”老太太又问。

“18岁。”

“是农历几月生的?”

“三月初三。”

老太太的眼神突然变得异常明亮,她用颤抖的手从枕头下面掏出那个破旧的布包,慢慢地解开。里面除了那半块玉佩,还有一封泛黄的信。

“小凤,你认不认识这块玉佩?”老太太把那半块玉佩举到我面前。

我摇摇头:“没见过。”

老太太又问:“你母亲有没有类似的玉佩?”

这一问倒让我想起来了:“有!我娘确实有一块断掉的玉佩,她一直贴身带着,从来不离身。”

听到这话,老太太的眼泪夺眶而出。她把那封信交给我:“你,你先看看这封信吧。”

我展开那封泛黄的信,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但依然清晰可辨:

“亲爱的母亲:

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离开家了。我知道这样做很不孝,但我实在没有办法。我怀孕了,那个人您不会同意的。我带走了玉佩的一半,如果有一天我们母女相认,就靠这块玉佩。

女儿:阮月莲

1965年3月”

我的手开始颤抖。1965年3月,那正好是我母亲离开家的时候。我母亲的名字,就叫阮月莲!

“你。。。你是我外婆?”我的声音也开始发抖。

老太太点点头,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落下来:“你妈妈,她还好吗?”

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扑到老太太怀里大哭起来。原来,这就是命运给我安排的相认方式。我告诉老太太,母亲生病了,正在医院治疗。

老太太立刻让周叔准备车,要去医院看望母亲。可是,命运又一次和我们开了个玩笑。就在准备出发的那天早上,老太太突发脑溢血,紧急送医后,医生说情况很不乐观。

在医院里,老太太紧紧握着我的手:“是我来晚了。。。是我来晚了。。。”这是她说的最后一句话,用的是石门乡的方言。

后来,我整理老太太的遗物时,在她的日记本里发现,原来她早就认出我来了。她在日记里写道:“第一次见到小凤,我就认出她是月莲的女儿。那个胎记,那个眉眼,和月莲年轻时一模一样。我不敢相认,怕吓着她。我只想好好看看她,补偿这些年的亏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