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竟当过“演员”?1942年零片酬客串电影,演技成就名场面

诺言的卿史录 2024-11-14 12:15:11

曾经在影视剧荧幕上扮演过毛主席的特型演员,许多观众应该是如数家珍。

像古月、唐国强这样的老演员,他们的表演各有风格,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我们再现了毛主席的精彩人生。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毛主席自己其实也曾经在影视剧荧幕中出现过,亲自当过演员。

1942年的一部作品,一个镜头,成就了一部永恒的经典。

这部作品是什么?毛主席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毛主席素来是个不爱出风头的人,在拍摄合照时也从来不会争抢正中间的位置。

他宁愿把视觉中心让给其他同志,也不想独自一人出风头。

在很多流传下来的黑白照片中,毛主席都习惯了站在旁边,用冷静的双眼旁观一切。

基于这样的情况,有人作出猜测,毛主席是不是不喜欢镜头,甚至会故意躲避镜头?

其实,并没有这回事。

毛主席不仅不会反感镜头,在需要他露面的拍摄工作中,他还会积极配合,一切行动听指挥。

说起此事,势必要回溯到 1942 年的延安。

当时我国正处在全民族抗战的白热化阶段,老百姓生活艰苦,军队的战斗任务也很重。

社会各领域迫切需要新的活力激励,从而提振精神。

于是,身处延安的电影团负责人吴印咸,接到了一项特殊使命——拍摄一部别具一格的纪录片。

作为宣传战线上的工作者,他始终认为,自己虽然不用直面真刀真枪的残酷,但手头上的工作同样十分重要。

宣传作品代表着精神力量的输出,只有把握宣传战线,用好宣传窗口,积极发挥宣传力量。

才能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更加牢固,让老百姓的力量全部凝聚到一起。

因此,对于这个任务,他不敢懈怠,也绝对不能含糊。

纪录片的主题是反映南泥湾开垦的过程。

而此方面的内容,恰是我党领导构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关键环节。

要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物资装备可不比国民党差。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老百姓发动大生产,积极向前线贡献力量,把各种粮食作物和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而南泥湾,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建设地区。

因为在359旅创造奇迹之前,这里就是个蛮荒之地,从来没有人想过南泥湾,也能变成粮仓。

如果能够把359旅创造奇迹的过程拍出来,让广大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人民军队创造生产成果的积极性和热情。

相信他们也能自发的行动起来,为革命贡献更多的力量。

只是,拍摄纪录片,主题好找,拍摄内容也容易构想,但拍摄条件却就不那么理想了。

想想现在的纪录片拍摄工作,导演和剧组成员拿着各种装备齐上阵。

长焦镜头、短焦镜头,补光灯、胶片,这些东西一个都不能少。

但是上世纪40年代的延安,谁也没法儿把这些先进的东西找出来。

也就是说,吴印咸和他的同事们需要在极度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情况下。

创作出一部可以代表我党和人民军队精气神的纪录片。

这个挑战对他来说,不可谓不大。

首先亟待解决的,乃是装备设备方面的难题。

很多东西没法儿凭空变出来,于是吴印咸只能想办法寻找替代品,用种种土办法来解决问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延安没有专门冲洗胶片的相机水,而且这种水买也买不到。

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大伙儿只能发动更多的力量,轮换着从河边挑水。

再用静置、沉淀等办法来筛去杂质,使得河水尽量符合使用条件。

靠着这样的办法,吴印咸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纪录片拍摄工作也渐渐进入正轨。

拍着拍着,对于画面,他又有了许多创新的构想。

导演的脑洞就是这么大,想到了一些创作上的好点子,他能兴奋得睡不着觉。

至于他的好点子,那还得劳动一个大人物出马才能完成,这个人就是毛主席。

但是在请毛主席出马之前,吴印咸非常犹豫。

他知道,毛主席基本上处于日理万机的状态,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

前方战斗的战略部署需要他,后方根据地的建设需要他,党内建设需要他,军队成长需要他。

与此同时,他还要保持学习的状态,每天看书写字雷打不动。

毛主席已经如此辛苦,连休息时间都是抽出来的,现在要他去麻烦毛主席,他实在觉得十分愧疚。

所以就连提出请求的时候,他都明显很不好意思。

没有想到,毛主席倒是非常理解吴印咸的工作。

宣传战线的基调必须要把握好,从事宣传工作的同志们也一样辛苦。

所以如果有他帮得上忙的地方,他肯定是义不容辞。

还没等到吴大导演具体提出一些想法,毛主席就表示,自己一定会积极配合。

犹犹豫豫许久的事情,得到毛主席如此正向和积极的反馈。

吴印咸只觉得自己脑子里像是放了一场烟花,惊喜的感觉很难用言语去形容。

接下来的拍摄工作,他就更是感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纪录片中有一个场景,毛主席需要缓缓从镜头外走向镜头中,主席的面容和身影也越来越清晰。

他一步步坚定前行的样子,就像他带领着我党在革命道路上脚踏实地向前冲的样子,看起来充满了安全感。

而后,毛主席停留在一张书桌的旁边。

桌面上放着笔和纸,他略一思索,拿起笔,挥毫泼墨,在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

这八个大字,相信没有人会感觉到陌生,那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直到今天为止,这八个大字都在中国人民的头顶上闪闪发光。

只有自己动手,敢于奋斗,幸福的日子才会向我们走来。

只有自己动手,摸着石头过河,后来的改革开放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就。

也只有自己动手,才能摸索出一条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毛主席的八字真言,无论是放在微观层面,还是放在顶层设计层面,都是不变的真理。

而毛主席写字的这个镜头,也成为了吴印咸导演纪录片当中的经典一幕。

他用尽所有的方式,将这一场景尽可能生动和还原的呈现,保留了毛主席最认真也最亲切的一面。

毛主席配合拍摄,纯粹是属于零片酬表演,义务帮忙。

而他的出现,让纪录片更具有光辉。

这部纪录片名字叫做《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它在1943年成功上映,创造了万人空巷的场面。

《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又名《南泥湾》

看过纪录片的人,对毛主席在里面的表演印象格外深刻。

对于延安的老百姓而言,那是他们在镜头之外以第三人的视角旁观毛主席。

这和与毛主席面对面交流的情况是不同的。

对于后人们来说,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毛主席,都是特型演员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与风格做出的呈现。

但是我们在纪录片中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又生动的伟大领袖。

从1942年到现在,八十多年的光阴过去,中国纪录片的拍摄技术和拍摄手法,经历了无数次创新。

但无论怎么变,在延安诞生的纪录片,永远都会是经典中的经典。

它所传递的延安精神,革命精神,时至今日依旧历久弥新,并且能持续的激励着广大中国人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