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60-70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我认为这简直就是扯淡

特友谈文化 2024-11-24 22:16:50

发文:小利浦

编辑:望梅止渴!

——【序言】——

有人言:“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此言出则误,信则愚!

彼时虽无富贵横流,却有贫寒遍地;虽少贼盗猖獗,却因家徒四壁。

倘将清贫作美德,乃自欺也;若以苦难当和谐,更是荒唐!

——【正文】——

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话听着多美好,可你真信了,那就是在骗自己。”我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亲历过那个清贫的年代,心里对这句话五味杂陈。

年轻人总爱听点传奇故事,尤其是听到“那时候多纯粹,没人偷东西,晚上都不用锁门”这种话,就觉得过去的人品德高尚、社会风气淳朴。

但我要告诉你,所谓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更多是因为穷得没啥可偷的,家家户户过的日子差不多,破桌子、烂板凳,谁还稀罕去偷?更别说所谓的拾金不昧,路上掉个手帕、扔个草鞋,捡起来也就擦擦手用,能算啥拾遗?

记得我小时候住在农村,那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村里的人日子都差不多,一年到头就盼着夏天收麦子、秋天打粮食。家里有口大缸,专门用来存地瓜干,那是咱家的“压舱粮”。

一到春天青黄不接,大家都盯着缸里剩的地瓜干发愁,咬牙熬过那阵子,再穷都得守着点,哪里舍得去偷人家东西?那时候夜里不锁门不是因为治安好,是因为连门锁都没钱买。

我们家那扇木门,夏天敞着为了透风,冬天关上了用条绳子从里面系住,外头用块石头顶着,就算锁门了。你说真要来个偷东西的,踢一脚门就开了,可问题是,谁家有值钱的东西?

村子里有个大爷姓李,那是个手艺人,打了一辈子的簸箕和竹篓子家里多多少少积攒了点东西,可也就多几袋地瓜干,炕上铺得稍微厚点罢了。

他家那扇门晚上连绳子都不系,估计心里也明白,家里这点东西偷了也不够贼跑一趟的油水。

后来,有一年大旱,村里粮食减产,邻居家的孩子实在饿得不行,半夜摸黑跑去李大爷家翻地瓜干吃。李大爷第二天发现后没说啥,反倒端着一碗粥过去,还嘱咐邻居:“娃子饿了就来要,别半夜折腾自己。”你说,这算不算“夜不闭户”?其实不过是苦难中一种无奈的默契罢了。

那时候的“路不拾遗”,更多是因为连路上都没有多少“遗”可拾。当时村里有个供销社,那是全村的“风景线”,玻璃柜台里放着两排糖果,纸包装的橘子糖和松花糖。谁家孩子能拿上一两分钱买块糖吃,那就是了不得的幸福了。

那糖果柜上可有个铁皮罐子,专门放几张小票,是人家买东西找零的时候掉下的。如果真有人捡到零钱,肯定是直接送回去了,为什么?大伙儿心里明白,丢钱的人多半是这村里人,谁家里能有余钱啊?丢一毛,可能就是一家的油盐钱。

可你要说这代表风气多高尚,那就太过美化了。当时的苦,是很难用一个“高风亮节”来掩盖的。我还记得,那时生产队统一分配劳动,家家户户按人头分粮食。

一到冬天,村子里最常见的景象就是拿个破罐子煮地瓜汤,地瓜切得能有多薄就有多薄,放几片干菜叶子,就算一顿饭。过年那几天,家家舍不得动肉,只有初一这天,全家能喝碗带油花的肉汤,那才是全年的“好日子”。

有一年,邻居家的孩子冻感冒了,想给他喝口热鸡汤补补,可家里实在舍不得杀鸡,后来他妈就煮了锅开水,撕了点鸡毛丢进去“熬”了半天,说这也能尝出鸡味儿来。

那样的日子,我们今天回头看,不能简单地用“节俭”“风气好”来总结。苦难是苦难,它不能被浪漫化。那个年代的人,并不是因为品德高尚才不偷不抢,而是因为大家穷得没有多余的欲望,甚至连偷东西都没有意义。

这种清贫,不是美德,而是生存压迫下的一种无奈选择。更让人心酸的是,很多人把这种清贫当成了一种值得歌颂的事,仿佛把苦难说得越美好,心里就越容易过得去。可你要是真生活在那个年代,饿着肚子干一天活,回到家连米汤都没得喝的时候,就不会觉得这有什么值得怀念了。

如今的年轻人,有的人一听“六七十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觉得过去的人高尚得不行,却忘了那个时代的底色是贫穷和无助。咱不能因为今天日子好过了,就把苦难岁月当成传奇故事讲。那时候没啥可偷,是因为物质极度匮乏;不锁门,是因为家家户户没有值得偷的东西。再高尚的风气,也是穷逼出来的现实。

最后,我想说的是,今天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才是真正值得珍惜的东西。别再拿苦难去粉饰美德,更别把过去的清贫浪漫化了。

我们从那个年代走过来,就是为了让后代人不用再经历那种没米下锅的苦日子。明白这个,才是真正的尊重历史。

14 阅读:776
评论列表
  • 2024-11-25 12:35

    你不信不等于它不事实,也许你年令小也许你被现今社会的铜臭味影响你的认知。你没经历的事情确实存在,现今七、八十岁的人都经过。

  • 2024-11-25 13:31

    觉得,那时你家太可怜太可怜,可能也是太懒不好好参加集体劳动,邻居队里人多数见不得你家人,不愿伸出援助手;因你家没集体观念。有集体观念的,人人互帮互助,东家没吃了,西家就送来,南家有困难,东西南北中人人都来帮,集体是个人的大家庭;至于偷的事有:就是娃偷菜园子偷树上果地里西瓜;但不多。

    汉武刘 回复:
    呵呵,说的好,你开心就好[大笑]
  • 山翁 32
    2024-11-25 14:12

    不相信的人,肯定不是什么好人!告诉你,我现在八十多岁了,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那个时代,真的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 2024-11-25 16:43

    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铁人精神等等都是假的?你没经历过的事就别逼逼了

  • 2024-11-25 13:44

    事实如此,你不信可以问你的长辈。夏天,我们整个弄堂的家家户户开着大门,穿着背心和短裤睡在弄堂里。

  • 2024-11-25 13:24

    看文章,你的年纪也不小了,70年代80年代出差住旅馆、招待所、宾馆,是“插房睡”的,即陌生人住一间房,出差人都带钱吧,为啥不怕被偷呢?

  • 2024-11-25 13:31

    你知道个球!

  • 2024-11-25 13:35

    真是放屁

  • 2024-11-25 15:23

    我们生产队共23户126人,全队仅一户有个闹钟,就是现在网上十来元一个的那种,掌握时间全靠太阳与月亮或凭估计。

  • 2024-11-25 11:32

    小篇,哪个时候有你吗???

  • momo 15
    2024-11-25 12:11

    哪个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纯属编出来骗人谎言。

  • 2024-11-25 11:28

    六七十年代,足不出户就能遇到小偷,那是一个小偷最多的年代,农村早晨妇女骂砍脑壳的,死儿孙的,昨晚又偷了我一个南瓜,几根豆角,因六七十年代生活太苦了,一个生产队没有一个人不偷东西的。

  • 2024-11-25 14:16

    穷的耗子来了都哭着走

  • 2024-11-25 15:40

    说得就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

  • 2024-11-25 18:39

    那时候风气很好,温保基本解决,人均寿命大为提高。拾遗也有的,拾到后交给民警。

  • 2024-11-25 17:33

    小便 你真是在扯谈!

  • 2024-11-25 17:54

    那时候一般家庭可以yan四五个孩子多的八九上十个,现在呢

  • 2024-11-25 19:22

    小编这是刻意的放大了“轻”,忽略了“重”,有你说的现象,但本质还是那时候的人思想“纯洁”些,夏天,一家人都在稻场乘凉,没哪家的门是上锁的;再说“集体观念”,我们小时候用瓦砾打水漂、细竹条削荷杆、石块砸冰、摇风斗……都会招来大人责骂的。

  • 2024-11-25 19:28

    看此标题觉得是扯淡,看完正文觉得作者是蛋扯出来的!

  • 2024-11-25 18:29

    作者简直就是无聊透顶[笑着哭][笑着哭]

  • 2024-11-25 12:51

    路不拾遗?我们很小就睡瓜棚给队里守瓜,晚上还去偷隔壁湾子的瓜[呲牙笑]。以前门口的枣树熟了经常被小孩子偷摘,现在桔子挂满了无人摘[呲牙笑]

  • 2024-11-25 14:07

    要明白当时夜不闭户的基本上家里都蹲着一条大狗。

  • 2024-11-25 11:00

    客观,真实!!!!

  • 2024-11-25 17:47

    地上牛粪都没有得捡啊!那年代都是以猪牛粪做肥料的,压根就没有东西可捡。

  • 2024-11-25 12:09

    那个年代,出门得有介绍信,不然出不了县域,当然也没几个能出得了方圆二十里,查户口那是随时随地

  • 2024-11-25 16:44

    都尼玛面黄肌瘦的 偷啥

  • 2024-11-25 05:27

    首先你要有的丢才行,家徒四壁,连锅都没有,小偷去你家偷你睡觉垫的草垫?

  • 穷的叮当响,丢个屁,拾不起来。

  • 2024-11-25 18:47

    说的对[点赞][点赞][点赞]

  • 2024-11-25 16:52

    这篇文章说的是:千真万确,人人穷得穿补丁衫,粮食在集体仓库,开十小时工才得一二毛钱,家俱是自制,试问小偷你偷什么东西,

  • 2024-11-25 17:02

    大约是80年的时候,我家被偷过一次

  • 2024-11-25 17:01

    那个时候盗窃的惩罚太重了,没人敢去偷而不是不想去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