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男性酒后昏迷,在诊断问题上,医生之间为何会发生激烈争吵?

张伟小张 2024-03-20 08:56:49

最近,张医生又遇见了一个让人感到十分痛心的病例,一位年仅32岁的男性朋友,因为饮酒过量失去了生命。

朋友们都知道,饮酒过量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但因此而失去生命却并不多见,更何况还这么年轻,这件事情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事件起因是什么?

这位患病的朋友是一位体重超过200斤的肥胖病人,在发病前的一个晚上出去和朋友们饮酒,很晚才回家,因为他经常饮酒,所以家人并未在意。

回家之后,他躺在床上,很快就进入了梦乡。不久之后家人就发现了一些异常,这位病人虽然平日里睡觉也打鼾,但今天的鼾声和平日里不太一样。于是就走到床边呼唤他,却怎么也叫不醒。在他的身边发现了大量的呕吐物,病人还有点抽搐。

于是急忙拨打了120,120老师赶到现场时,发现他的呼吸很差,心跳也马上就要停止了,于是立刻为了放置了喉罩,这是一种保持呼吸道通畅的装置,也用了一些抢救措施。监测他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同时,将病人送来了我们医院。

进入重症医学科之前,还为他检查了头肺CT。值班医生发现病人的呼吸功能极差,口腔和鼻腔内有大量的呕吐物,心跳也非常缓慢。于是便为他做了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控制他的呼吸,同时为他做了心肺复苏。很快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便恢复了正常水平,手脚还可以轻微的活动。

看到这里,很多朋友可能认为病人算是得救了,但这些年来的临床经验告诉张医生,危险远远没有过去,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病人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

病人的诊断是什么,医生们为何会发生争执?

诊断成了一个大问题,病人目前需要呼吸机控制呼吸,因此各项检查都受到影响,我们手头能拿到的就是一些化验检查和入院前的CT。

当时张医生和神经内科的医生就病人的诊断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位内科医生也非常努力,为了弄清楚病人的诊断,他对病人的平日里的各种生活习惯和患病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

他给张医生的结论是:这个患者平日里血糖很高,未予干预治疗,抽烟、喝酒、体重200斤,常年熬夜,父亲死于心梗,父亲还有脑梗病史。昨晚出去吃饭喝酒很晚回家。家属发现时口周有血性物质,小便失禁,说明患者发病时可能有癫痫发作。

家属发现时有呼吸心跳,120到家时呼吸心跳停止。阅片头C T基底动脉显影欠佳。肌钙蛋白正常,肌红蛋白稍高。目前没有自主呼吸,心率130次/分。基于上述信息,病人考虑脑干梗死。

看到他的这些描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张医生差一点就被说服了,但是有一个情况,似乎被他忽视了,那就是这位病人仅有32岁,患上脑梗对于他这个年龄段来说,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面对他的质疑,张医生并没有当即反驳,因为手头并没有明确的证据去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是32岁诊断为脑干梗死,确实非常少见。如果把治疗的目标都放在脑干梗死上,恐怕会导致治疗目标的偏离,万一还存在别的问题,没有考虑到,恐怕就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张医生又仔细阅读了他的头部CT片,结果发现他大脑的环池较正常人要小一些,这种表现提示张医生,病人可能出现了脑干的水肿,这种水肿往往不是局限性的,而是弥漫性的。再结合内科医生提供的病人可能有抽搐发作,一个诊断出现在病人的脑海中,缺血缺氧性脑病。

真相浮出水面

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因一过性呼吸功能障碍或循环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脑的缺血缺氧性损伤,而出现的具有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在张医生所在的科室,最常见的就是上吊自杀的病人。这种疾病可怕的地方在于,早期CT表现并不明显,可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脑组织会慢慢水肿,最终导致病人死亡。

为了阻止疾病的进展,张医生和同事们给他实施了脑复苏治疗,首当其冲的就是给他镇静镇痛,降低大脑的氧需求,通俗,脱水药物,亚低温,脑保护等治疗措施。希望可以控制病情的进展。当然,其他方面的治疗,张医生也是一点也没有放松,生怕有什么没有考虑到,影响病人的预后。毕竟病人只有32岁,他的离去,对一个家庭来说,可能就是天塌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治疗的第4天,我们发现病人的瞳孔反射变得有点迟钝了,这种变化是脑功能出现严重异常的表现,于是在移动呼吸机的帮助下,为他复查了头部CT,最让人感到担心的结果出现了,他的脑组织出现了严重的肿胀,颅内已经看不到什么缝隙。

如果放任这种情况进行下去,病人很快就会出现神经系统的衰竭而死亡,为此,张医生对他进行了大剂量的脱水治疗,各种脱水药物都用到了极限,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操作,很可能会导致病人内环境的急剧变化,但为了抢救生命,张医生所在的团队,不得已做出这种选择。

到了第2天,病人的病情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加重,但是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好转,这意味着我们的治疗策略,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时候病程已经来到了第5天,依据我们过去的经验,未来两天将是决战的时刻,如果突破了这一关,颅内压将开始下降,到时再看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当然,张医生的治疗方式还是引来一些同行的争议的,张医生也能理解,大家的专业角度不同,有一定争议还是很正常的,而且,直到目前为止,张医生还有一个杀手锏没有拿出来,因此,对于治疗,张医生自认为,还是有一定胜算的。

让人感到惋惜的是,病人的家属在多方打听后,对病人的救治彻底失去信心,在发病的第6天,彻底放弃了治疗,第7天,这位患病的朋友因呼吸循环衰竭,失去了他年仅32岁的生命。之前所作的一切努力也因此付之东流。

医生是没有任何权力去指责亲人的选择,只是希望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下面,让我们再来复盘一下他的发病过程。

这位朋友在当天晚上因为大量饮酒,导致了呕吐的发生,但由于当时病人正处于睡眠状态中,加之饮酒对神经功能的抑制,造成了病人的窒息,引发了缺血缺氧性脑病,这也是为何家人发现他时,他正在抽搐的原因。

由于发现的时间有些晚,大脑缺氧时间过长,引发了缺血缺氧性脑病,虽然被120老师送至医院,但是神经功能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出现了继发性的脑水肿,最终导致病人失去生命,而导致这一悲剧的根源就是酒。聊到这里,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朋友们想过没有,饮酒到底对健康有没有好处?

饮酒对健康到底有没有好处?

酒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饮料,但它早已经脱离了饮料的范畴,而是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的印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很多场景下,我们都需要喝一点酒。

中国人自古就有“少量饮酒强身健体”的说法,和西方的酒文化相得益彰,近年来许多国外研究机构提示了少量饮酒对健康的促进作用,但是饮酒如何对健康产生影响,怎样才算健康的饮酒方式,什么样的人群可以从饮酒中获益,如何饮酒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其负面影响,这些问题却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了解适度饮酒的机制和最佳饮用方式,无疑,可以让朋友们更好地掌握饮酒的尺度,优化和朋友的关系,并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但我国的宴会酒文化特点之一是“聚众豪饮”。有饮酒爱好的朋友都知道,坐在酒桌上,一旦端起酒杯,场面往往就不再受自己控制了。

我国仍有相当多的人,持有非常不健康的饮酒习惯,甚至酗酒,其中有些人借着饮酒有益健康的观点来麻痹自己,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张医生找了一些健康饮酒方式的建议:

建议可以饮酒的朋友必须是无疾病的健康人。不建议任何患有疾病的朋友饮酒,尤其是有冠心病风险者,慢性病患者,包括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炎,酒精性心肌病等与酒精相关者可能。或已经出现酒精依赖或需求者,青少年,孕妇驾驶员有乳腺癌家族史或高危的病人都不适宜饮酒。饮酒量,白酒女士每天0.5两,男士每天1两。其他的酒类可以按等量酒精来换算。饮酒时间建议在进餐时。饮酒方式建议规律适当。至于怎么规律适当,其实目前还没有太统一的标准。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酒与健康的话题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饮酒的负面问题,如酗酒,酒精依赖,醉驾仍然是非常严重,许多慢性疾病,如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炎,酒精性心肌病都与酒精有直接关系。健康饮酒方式目前还没有定论,而大量饮酒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了解朋张医生的朋友都知道张医生自己也喜欢喝一点酒,但仍然要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和朋友们说一句:饮酒虽好,切莫贪杯。不要让这种悲剧再次发生。

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我们下次再见。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