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对不起,我又要写姜萍了。
因为决赛之后,事情又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姜萍再次被公开质疑。
而这次质疑的人,是数学界的,而且还是和姜萍同时通过了初赛的39名选手。
确切的说,是竞争对手。
他们在决赛的第二天,就心急火燎的公开了这封公开信,直接向组委会开火,要求组委会做出相应的行动,以此来证明姜萍在预赛中的成绩是公平、公正,不带一点欺骗的。
先说,他们有没有资格质疑?
当然有,质疑是件好事儿,而且合理的质疑也是一种自证。
但看完这封公开信,你就会觉得这件事并没有我们想的这么简单。
首先,公开信一共有四页,用中英文书写,彰显了这封信的正式和对组委会成员的尊重。
最后还附上了39人的签名。
重点是,只有其中5人用了真名。
这5人的名字分别是:徐晔嘉,孙嘉泽,陈启昊,金钰奇,张瑞祺,其余的都是匿名。
这39人分别来自哈佛,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新疆大学,西安理工大学,UIUC,武汉大学,清华大学,早稻田大学,马里兰大学,Rutgers等国内外高校,可见质疑人的身份基本上都是学霸身份,这封信的含金量也算是相当的高。
但既然有身份自然就有话语权,相信他们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对于信中的内容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合理推理与合理研判的,因为对于一个多年学习数学的人来说,严谨是最重要的品质。
所以,他们应该在发出这封公开信的时候,就已经对里面的内容进行了360°无死角的抠细节了,但凡有一点语言和逻辑上的不严谨,这封公开信都不会见到第二天的太阳。
还有,对于学数学的人来说,第二大品质就是客观。
所以,我相信他们在这封信里对姜萍的几点质疑,都是赞同甚至经过精细推敲过的,绝不是空穴来风,人云亦云。
可就是这样一封公开信,39人中只有5人敢实名质疑,这说明什么?
只能说明,剩下的34人要不被当枪使,要不跟风,要不结果不是某些人期望的那样,自己会在世界数学竞赛中声名狼藉。
02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他们看似“合理”的质疑点中,我并没有看到他们基于专业性上的质疑,而所有的质疑基本上都是网络上一些捕风捉影的质疑,一没有确凿的证据,二经不起严谨的推论,他们的质疑点也只是把这些相关的质疑归纳总结,然后用自己的身份“逼迫”组委会给出相应的证据。
这不仅违背了法律上“谁质疑谁举证”的原则,让组委会自证姜萍没有抄袭的方法,还十分的不尊重人。
看似每句话都客客气气,很识大体,实则按照他们的方法证明下来,就是伤害性不强,侮辱性极强。
不信?
先来看看他们质疑的几点。
1.在达摩院发布的纪录视频中,姜萍同学在黑板上解答数学题时,出现了明显的书写错误。
如将“∑”写作“2¯ ”,将“sinπz”写作“sinπ”等等,显示出她对这些专业数学表达式和符号似乎并不熟悉。
2.复旦大学数学教授姚一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位曾看过姜萍同学答卷的同行评价她“LaTeX使用熟练”。
可LaTeX是一种常应用于科技文稿撰写的排版系统,并非数学学习者所必需掌握的技能;且LaTeX对数学表达式的输入错误非常敏感,这与她在视频中频频出现书写错误似有矛盾。
3.有指控声称,姜萍同学的数学老师王闰秋(预赛排名第125名)可能和其他人一起协助姜萍同学完成了其预赛答案。
再来看他们如何要求组委会证明姜萍和王润秋老师,没有涉嫌造假的方法。
第一个,公开姜萍和王闰秋预赛答卷,并进行独立调查。
然后,由组委会成员和无利益冲突的第三方专家进行独立调查,并及时、公开公布调查结果。
第二个我觉得可行,请三方专家进行独立调查是最能证明姜萍和老师是否造假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因为数学不必写文,当年韩寒被质疑代笔的时候,网上类似的声音很多,但因为是文字,韩寒也无法用一个可量化的公式来自证清白。
但如今姜萍可以,理科和文科不一样,特别是数学,你会就是会,你不会就是不会。
就像上届阿里数学竞赛,有个外卖小哥也参加了比赛,也是利用晚上的时间自学成才,虽然最终没得奖,但阿里还是帮他圆了个梦,跟张益唐对话,把他给激动坏了。
也许因为排名没有姜萍这么靠前,自然而然追捧的声音和在网上造成的名气也没有这么大。
但有人知道他的身份之后,依然对他提出了质疑,后来他在网上直播了自己的解题方案,质疑的声音才小了下来。
所以,想证明姜萍是不是真才实学很简单,公开直播她解题的过程就行了,真没必要玩这么多花花肠子。
什么又公开她和她老师的预赛答卷,又请第三方对他们进行独立调查的,看似很公正公平,其实真的一言难尽。
难道仅仅因为她是一个中专生,又是学服装专业的,还没上过高中,居然自学两年就能和各大名校的数专生一决高下,最后还把他们甩在身后,她就需要被怀疑作弊吗?
难道那些顶着名校光环,通过各种数学竞赛培训的天之骄子,就不会作弊,就应该取得好成绩,就应该排在一个自学者前面吗?
这是什么粗制滥造的逻辑?
看似每句话都客客气气,诚恳至极,实则骨子里还是很难相信这就是事实的。
刚好,乌烟瘴气的键盘侠们给了一群道貌岸然的人机会,他们抓住了这次机会,才有了这封看似名正言顺的公开信。
如果真的是基于对数学严谨的态度,和对赛事公平公正的看法,甚至是出于保护姜萍,让组委会用一种方式来证明。
来完全可以不用公开这封质疑信,完全可以私下递交给组委会。
姜萍自证的方法可以公开,但这封信不能公开,这不仅是对组委会的尊重,更是对姜萍的尊重。
所以,先不说这几点质疑有没有一点实质性的证据,就说在公开这封信的态度和出发点上,就挺让人反感的。
03
最后,说到重点了,就是这群人质疑的点,到底能不能在逻辑上站住脚?
首先,就连他们自己都承认,这些质疑的“证据”来自网络,而且“均为间接证据。并不足以证明姜萍同学在预赛中涉及任何不当行为”。
他们是考虑到这些讨论所引发的舆论影响,组委会有义务、也有能力认真对待这些质疑,并采取适当行动澄清事件真相。
所以,对于公开信里的这几点质疑,一开始就站不住脚。
因为对于这群数学高材生来说,他们连自己最基本从数学专业上来看待这件事情的见解都没有,而是综合网上对姜萍的质疑。
其次,仔细分析一下这几点质疑,真的可谓是一地鸡毛。
第一点,关于姜萍在视频中解答思路书写错误的问题。
最早一位在美国一所高校做数学老师的大V北星老师,就第一时间复盘了那道题目的证明过程,并得出结论:
黑板上是姜萍思考的过程,不可能是抄现成的解答。
了解这位北星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是个非常有实证精神的人。
并且,为了证明姜萍明显的书写错误,他还翻出了自己十多年前的笔记,说自己写潦草了也这样。
当然,这是开玩笑。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书写潦草和姜萍明显的书写错误,完全就有本质上的区别。
所以,北星老师真正的回复是这样:
虽然书写的确有不规范的地方,但证明又没有数学上的错误。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姜萍虽然在解题上书写有明显的错误,但他解题的逻辑和思路又是正确的。
这就相当于一个小学生写了一部惊世骇俗的小说,里面有很多错别字,甚至语法不通,作家,甚至上过高中和大学的人绝对不会这么表述,但一点不影响这个小说的架构,它依然是一部很牛的小说。
所以,你说在解题中的书写错误重要,还是解题的思路,最终呈现的结果重要呢?
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书写习惯,特别是姜萍,本来就没有正式进行系统的学习,基本上都是对着中英文字典自学,所以在书写上有明显的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别人不是专科出生,是野路子,只要他自己看得懂,最终的答题结果是正确的就行了,这有什么好质疑的?难道仅凭这一点就质疑别人在初赛中有作弊的嫌疑,或者根本就做不出这样难的数学题?
这不更加证明了,这道数学题就是出自她之手吗?如果真是对着笔记抄别人的,专业人士怎么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
如果非要说她是抄的。
那为什么仅仅只是书写错误,不应该是解题思路错误吗?
这么复杂的解题思路都能记清楚,小小的书写格式还记不清楚吗?
另外,北星老师还说了,如果不是姜萍自己的解题思路,那完全不会出现黑板上的(4)和(5)式。
因为对于专业人士来说,那两步就是多余的。
04
第二点,就是引用的某大学教授对于她熟练使用latex软件的质疑。
看到这个质疑我就笑了。
你说在专业上的质疑我还觉得有点意思,但怎么就质疑起了一个软件?
因为这个软件不是一般的软件,这个软件很牛,牛到大部分学数学的专科学生都不会,一个学服装专业的中专生姜萍到底是怎么会的,并且还这么熟练?
那就再拿前面那个快递小哥举例。
快递小哥除了直播证明自己的解题思路外,他还证明了一点,这个软件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领先科技,只要你有心,就算没有任何基础也能学得会。
他在采访中就明确说过,他就花了两周下班休息的时间学了一下latex,然后提交了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他自学的成果居然让某个南开数学系的在读硕士都惊艳了,大赞:
这是一篇从头到尾排版精美、表述严谨、行文规范的解答。
从前言到参考文献,每个字都体现了孙同学的用心。我认为这篇回答的水平已经吊打相当多的数学专业本科生了。
当时采访的时候,姜萍是谁都还不知道呢。
所以,都是草根,都不是数学专业出生的普通人,难道他可以,姜萍就不可以吗?
如果他是一个“骗子”,那阿里就是罪魁祸首,又制造了第二个“骗子”。
第三点,最有意思,非要说这场骗局的始作俑者是王老师,还说王老师可能和其他人一起协助姜萍完成预赛答案。
先不说王老师真有这样的资源,为何不用在自己的身上?
要知道王老师就是和浙大失之交臂,没能如愿考上浙大的博士生才心甘情愿回老家教书的。
如果王老师可以把这个资源用在自己身上,他也不会沦落于此。
再说,预赛的开卷考试又不是对姜萍一个人,说到找帮手答题,那些名校的参赛学生不是比姜萍更有优势吗?
有人脉,有资源,还有一流大学的背景,身边都是大牛,一人帮着解答一道题应该不难吧,为何还比不过一个没背景的中专生和一个被下放的老师呢?
是不是说起来挺好笑的?
另外,“三联生活周刊”写过这样一篇报道,标题叫《阿里数学竞赛里,一个四次考进决赛的专升本学生》。
这个名叫官协的学生,来自江西应用科技学院。他通过专升本,成了这所普通二本学院的非数学专业学生。
和姜萍的背景很像吧?
他总共参加了五届这个赛事,几次进入了决赛,所以对这个赛事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他曾这样说:
开卷没那么大作用,你就算查到了论文,也不一定能理解、去运用到解题思路中。一直都有质疑的声音,直到我在全国比赛拿了一等奖,再加上闭卷、考场考试,质疑声音才少了些。
所以,别说姜萍在决赛的摄像头下360°无死角的答题,打脸了多少质疑他的大学者们,就说姜萍在决赛中得0分,我依然一样尊敬她。
原创不易,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转发与留言,是猫叔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