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咋堕落成这样了

发煌说历史 2024-06-22 07:18:22

崩坏

一架飞机在天上飞着飞着,应急舱门忽然掉落;另一架飞到一半轮胎没了,赶紧中途迫降;还有甚者空中引擎起火,把乘客吓个半死……这么离奇的场景怎么听着都像个恐怖故事,但它们偏偏都是真的,而且都是发生在大名鼎鼎的波音飞机上。

这几年似乎一夜之间,波音飞机的事故开始爆发式出现。尤其最严重的两次,2018年和2019年的波音737Max事故,带走了350条人命,737Max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停飞。

2024年还没过去一半,波音就至少出现了8起安全事故,不断把波音推向风口浪尖。

另外,波音目前的拉垮是全方位的,波音的大麻烦如今可不仅仅在客机领域。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波音除了造飞机,还是美国最重要的太空与防务承包商之一,既能造火箭、飞船,也能造战斗机,目前美军航母上使用的主力舰载机F-18“超级大黄蜂”,就是波音研发的。

虽说这几年马斯克的spaceX横空出世,成了航天界最靓的崽,但像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这样的老牌选手也一直稳坐牌桌。

拿太空飞船来说,美国政府财大气粗,目前同时并行发展三种飞船,分别是波音的“星际客机”(Starliner),马斯克的“龙飞船”,和洛克希德马丁的“猎户座”。其中“猎户座”主要用于登月,有直接竞争关系的是“星际客机”和“龙飞船”,主要任务为往返于国际空间站。

波音飞船Starliner

波音和SpaceX这一对冤家,怎么说呢?放一起堪称天生一对,嘎嘎乱杀,只不过“星际膏机”负责嘎嘎,“龙飞船”负责乱杀。

NASA给了波音42亿美元,签了6次空间站飞行任务。波音统共就打算造三艘飞船,结果花超了15亿美元,结果还问题不断,不是锂电池起火,就是氦气泄漏,技术和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发射已在推迟。

反观隔壁的SpaceX,一开始只是被NAS当作波音的备胎,不料现在却逆袭成为主角,只花了26亿美元,现在已研发到了第三代,完成了四十多次空间站任务。

尽管争议不断,美国政府对波音还是一再包庇,太空业务订单该给照给;飞机哪怕连续发生两起空难,死亡数百人,还是被轻轻揭过。想想几年前,德国大众因为尾气排放造假,被美国罚了200多亿美元,直接·好几年白干。

美利坚长子

回顾波音发展史,两次世界大战催生出的大量军事订单,是波音崛起的关键。

波音成立的1916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成立第二年,美国海军就一口气向波音采购了700架搭载双浮筒、双翼单引擎的C型教练机,给波音提供了最重要的第一桶金,也一举奠定了波音在飞机制造领域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军机没了需求,而民航业还没开始,当时用得着飞机的地方只有邮政行业,所以波音干脆把C型机改装后,在西雅图与温哥华之间跑邮政业务。

1917年,波音红谷仓工厂

真正让波音起飞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军军需订单瞬间爆炸性增长,又一次给波音带来了泼天的富贵。波音生产的B-17轰炸机,绰号“空中堡垒”,成为美军主力轰炸机。不过更让波音声名远扬的,是大名鼎鼎的B-29,“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

大家都知道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花了美国19亿美元,但它还不是二战时期最昂贵的项目,耗资最多的武器是B-29轰炸机,研发制造前前后后花了3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300多亿美元。

B-29一共生产了4000架,为美国打赢二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美国飞行员驾驶B-29,轰炸过纳粹德国,往日本扔过原子弹,还曾通过“驼峰航线”向中国运送物资,堪称战争期间美军最耀眼的明星武器。直到二战后的朝鲜战争,B-29仍被派往战场,一直服役到60年代才彻底退役。

B-29

在波音公司看来,自己绝对是“我为委座流过血,我为党国立过功”,妥妥是美国崛起过程的大功臣。

1954年,有美国国会议员组织了一次听证会,质疑波音赚的太多,结果波音时任董事长比尔·艾伦当场怒怼议员:“别一心想着我们赚太多钱,请你们问问自己,波音是否为国家尽到了责任?”

除了在战争期间立下汗马功劳,和平时期的波音对美国经济起到了无法替代的拉动作用。

一架大型客机有100多万个零件,制造业相关的学科几乎都有涉及,航空工业实际上成为很多工业技术的源头。从投入产出效益来看,每向航空工业投入一万美元,10年后可以产生50-80万美元的收益,对经济的拉动远远超过家电、汽车等产业。

在美国,航空业贡献了2.3%的GDP和超过400万个工作岗位。而这些,都不是苹果、谷歌、Meta等互联网巨头所能够做到的。

更别提,除了民航客机,波音的太空业务还算得上是美国航天工业的基本盘。

拿火箭来说,在Spacex横空出世之前,美国的火箭发射基本被波音和洛马组成的联合发射联盟(ULA)垄断,尤其是利润最丰厚的军用火箭发射,尽管ULA报价高的吓人,但军方还是将大部分业务都交给了他们。

对于军方这种护犊子行为,擅长搞事的马斯克自然极其不爽,一度把美国空军和ULA告上法庭,痛斥自家SpaceX被区别对待。在马斯克看来,波音才是美国政府眼中的亲儿子,是谁都动不得的国之重器,SpaceX表现再突出,也是后妈养的。

不过,眼下波音这个美利坚长子,地位也已岌岌可危,前几天《华尔街日报》发表文章,标题中就透露着几分恨铁不成钢:“是否起诉波音?美国司法部面临艰难抉择”。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波音,是怎么一步步混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股价,股价,还是股价

波音的繁盛与衰落,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变迁。

曾经,工程师在波音占主导地位,是波音最重要的力量,严谨踏实的企业风格塑造了波音早期良好的口碑。在 1930 年《航空新闻》的一篇文章中,波音描述过公司的检查员如何“持续监督组装一架飞机的数千个零件的制造过程”。

比尔·波音退休后,接替他担任CEO的是工程师菲利普·约翰逊;再之后,他将公司交给另一位工程师克莱尔蒙特·埃格特维特,后者不仅曾管理 B-17 轰炸机的生产,还亲自参与设计。

这些工程师出身的CEO,技术过硬,作风严谨,重视技术研发,带领波音横跨军机、民机领域,成为世界航空界的霸主。

1969年是波音载入史册的一年。那一年,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把“阿波罗”飞船送上月球的“土星5号”火箭,第一级就是波音公司制造的;同年,波音747首飞,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大型客机,至今累计交付超过1500架,为波音带来了史无前例的丰厚回报。

1968年,波音埃弗雷特新工厂,波音747-100下线仪式

然而,微风起于青萍之末,从90年代开始,美国制造业开始刮进一股歪风。

1996年,波音迎来新一任CEO费尔·康迪特,刚一上任便发表了一段具有转折意义的讲话:“波音的首要任务已经不是制造领先于同行业的新型飞机。而是努力创造一个以稳定股价为基础的发展环境。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潘多拉的魔盒似乎就此被打开,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波音的这种转变不是偶然,这里有个大背景:从90年代开始,包括波音在内的很多美国公司都得了一种怪病——GE病。

GE(通用电气)曾经是美国最强大的工业集团,在一代传奇CEO杰克·韦尔奇带领下,GE市值一度稳居世界第一。不过韦尔奇过度重视公司在金融市场的表现,给GE日后的衰落埋下了祸根。

而波音也被金融化的毛病传染,变得过于重视公司在股市的短期表现,公司高管的薪酬激励,直接与公司股价挂钩。以往以实干著称的工程师文化渐行渐远,慢慢消亡,公司管理层眼里只剩下一个目标——股价,股价,还是股价!

康迪特退休后,继任CEO是杰克·韦尔奇一手培养的弟子,对研发不感兴趣,最喜欢的是在年度报告里看公司又赚了多少钱。他还有句名言:“我们得到的经济回报甚至还比不上可口可乐,这真让人难受。”

为了提高利润、压缩成本,波音开始将大量业务外包出去。

研发波音727时,外国供应商的比重只占2%;到波音777时,比例升至30%;而到了787项目,70%的零部件都外包了出去,波育则负责总装配,美其名曰:”我们是一家设备集成商。” 相比之下,空客比波音就谨慎得多,一直将核心的生产保留在欧盟内部的核心企业。

波音的西雅图工厂

短期内,这一切都为波音的资产负债表带来了奇迹:其股价从 2010 年到 2019 年上涨了 600% ,成为华尔街眼中的好公司。

但另一边,波音不再重视技术投入,新机型研发一再拖延,产业链和技术则外溢到海外。大规模外包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产业空心化,而制造业岗位一旦消失,就很难再回来——因此带来的人才断层,又反过来影响到技术创新和研发,形成恶性循环。

随着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不断流失,波音的质量管控体系也开始全面崩坏。

《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篇文章《波音和美国制造的黑暗时代》,文中揭露: 波音工程师哈特史密斯 (Hart-Smith) 曾在 2001 年波音技术研讨会上,提交了一份有先见之明的白皮书,警告外包带来了零件可能无法正确装配,所以波音必须提供现场质量、供应商管理,有时还要提供技术支持。

但波音公司不听,华尔街更是将哈特-史密斯的警告斥为“胡言乱语”。

十余年后的2024年3月,被称为波音“吹哨人”、曾在波音工厂担任资深质量经理的约翰·巴尼特,在一场波音面临的诉讼开庭前离奇死亡,更加让人浮想联翩。

舱门掉落事故后,波音CEO总算想起到公司的车间看看,破天荒地从总部飞了几千公里到西雅图,想搞清楚问题出在哪。

结果折腾了几天,发现是飞机舱门上的一个螺栓,要么拧错了,要么根本没拧——至于是哪个,波音自己都说不清,因为“没有留下工作记录”。这个答复让监管机构震惊得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

联邦航空管理局的调查人员参观工厂时发现,波音产线工人的操作非常粗放,机舱门的密封性居然用酒店房间的钥匙卡来检查。还有工人表示,有时会“挑选质检员”,专门找会让他们的工作通过的人来检查。

波音工厂如今种种令人大跌眼镜的操作,令《大西洋月刊》不禁伤感地回忆起美国制造的黄金年代:

在比尔·波音的时代,工厂这个词声名显赫。你可以在制造商信托银行存钱,费城的社会名流在制造商俱乐部打高尔夫球,新成立的哈佛商学院计划在校园内建立工厂。当时的商业英雄——福特、爱迪生——都是从车间崛起的。

然而,随着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全面脱实向虚,波音过去的荣光开始无可挽回地失去。波音的兴衰故事,对于产业升级尚未完成,产业链却已然开始外迁的中国制造,又何尝不是重要的启示。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