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隋朝为啥要修长城?

我家在河之北 2025-01-13 08:08:41

前面提到,北齐是之前历朝历代修建长城最给力的一个朝代,但到了隋朝,又接着修起了长城。

这是为什么呢?

细细说来就是,经过南北朝300多年分裂后,隋朝统一南北,北方已经从柔然变成了突厥,都是游牧民族;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再次崛起,对隋朝政权构成了威胁。

比如,隋朝定都长安,面临与秦汉一样的形势,另外青海一带处于黄河、渭河上游,直接威胁长安的安全。

为了应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袭扰,隋文帝杨坚建国之初继续修建长城,还把修长城、巩固边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不同的是,隋朝进行了优化和提升。

大家都知道隋炀帝杨广修运河、征高丽,但很少有人谈起杨广继位以后,先后两次修筑长城,动用的劳力之多,简直是前所未有。

数据显示,隋朝38年间,两朝皇帝先后7次动用200万劳力,在国土的北部和西北部修筑长城,而且把北魏、后周、北齐等修的长城连成一线。

第一次修长城是在隋文帝元年。也就是杨坚一继位就开始修长城。《隋书》里记载:是月,发稽胡修筑长城,二旬而罢。

所谓“发稽胡修筑长城”,稽胡是南匈奴的一个分支,在隋朝建立前他们来到山西、陕西一带的山谷,过上寂寞而安定的日子。

所谓“二旬而罢”,说明时间非常短,这是因为这次修长城只是对北齐、北周长城的修葺。

第二次修长城也是在隋文帝元年,《资治通鉴》记载,突厥“乃与故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合兵为寇。隋主患之,敕缘边修保障,峻长城……屯兵数万以备之”。

营州治所在现在的辽宁朝阳市,刺史主要包括治理民事、维持治安、监督司法、征收赋税等。早在杨坚担任北周丞相时,高宝宁联合契丹、靺鞨起兵反叛,但是杨坚忙于中原战事,只好用书信招抚高宝宁,被拒绝。

隋朝建立后,高宝宁与突厥合谋围攻北平,这时候隋文帝就怒了,派人从河北喜峰口一带讨伐高宝宁,后来高兵败,被部下杀害。

这件事情也给隋文帝以启示,就是要把东部的长城修好,包括河北、辽宁一带的长城。

第三次修长城是公元585年,《资治通鉴》记载:隋主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以遏胡寇。

这段长城西起自灵武,也就是宁夏灵武一带的黄河边上,向东一直到绥州,也就是陕西绥德一带,这段长城的走向基本跟陕蒙交界的定边、靖边的明长城一致。

第四次修长城是在公元586年,《资治通鉴》记载:隋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

隋朝的朔方在今天内蒙古的乌审旗南白城子,这里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南部,陕西与内蒙古交界地带。这里修建的不是连贯的长城,而是据险而守,在神木、榆林、横山一带修建一系列城障。

第五次修长城是在公元587年,《资治通鉴》记载:隋发丁男十万余人修长城,二旬而罢。因为没有记载在什么地方修,很大可能是要连接之前城障的长城。

第六次修长城是在公元607年,《隋书》记载: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这段长城从黄河东岸的内蒙古清水河县开始,向东到内蒙古和林县,是为了阻止北方游牧少数民族南下。

这里有一个背景,就是突厥的可汗上书隋炀帝表示:臣今非是旧日边地突厥可汗,臣即是至尊臣民。意思是,我现在是你的臣民了,但是隋炀帝认为“碛北未静,犹须征战”,于是修筑长城。

这次长城修筑很费人,由于时间很紧迫才有很大的牺牲,按照“死者十五六”估算,死亡者有50多万人。

第七次修筑长城是在公元608年,《隋书》记载:秋七月辛已,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榆谷”在今青海省贵德黄河岸侧。这次修筑的长城是隋朝为防御并攻灭吐谷浑而修筑的,其东部可能与以前修的长城相接。

隋炀帝曾经写下《拟饮马长城窟·示从征群臣》,里面提及“树兹万代策,安此亿兆生”,意思是修长城是为了“安此亿兆生”的一项政策,但是却让千千万万生灵因此而是失去生命,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