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道不尽的忧伤,说不尽的英雄情长。这样一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特殊的印记,每一个人都想追求自己的理想。有的人被人歌颂,自然也有人被人谩骂。刘备,曹操等人因在乱世中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自然受到后世人的尊崇,但是何进,董卓之辈却因为窃国被后世人谩骂。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三国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还是烧到了司马家。
有人说司马懿是三国最大的奸臣,因为曹魏的江山最后还是落到了司马家,甚至曹氏被斩尽杀绝。但是这一切在我看来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曹氏自作孽。司马懿原本是司马家次子,年少聪慧,胸怀谋略是,所以被当代人知道。曹操也知道司马懿的才能,加上和其父司马防的一些渊源,就征召司马懿,但是司马懿认为曹操把持汉室,不想屈节。但是奈何曹操势大,司马懿只能够入仕。
曹操虽有爱才之心,但是也心有猜忌。在曹操的观察下,发现司马懿有“有雄豪志”,这自然是曹操所不能容的。但是因为司马懿却有才能,曹丕又极力维护,曹操也就没有细究司马懿。司马懿经此,更加的尽心尽力,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曹操自然更加的舍不得杀了这样一个大才,但是心中的猜忌尚存。在曹操死前,特意嘱咐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
面对这样的情况,司马懿依然能够夺下曹家的江山,我想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我们所熟知的隐忍,要说三国最能忍的非司马懿莫属。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的时候,深知曹操是个杀伐果断地主,选择了蛰伏。后来曹家势力逐渐壮大,司马懿姿态更加的低,也就是因为司马懿这个特性才能够在曹家活下来。
司马懿被曹丕任命为顾命大臣之后,并没有因为自己掌权,反而是更加的小心翼翼。此时司马懿周围环伺了太多曹家宗亲,即使司马懿不在,曹睿依然能够在曹氏宗亲的护卫下,保全曹氏的江山。但是司马懿于曹丕有继承大统之恩,司马懿也确是不可多得人才,再加上曹氏宗亲势大,虽同是曹家人,但是古来帝王之家便没亲情。这就是曹丕的帝王之术,想借助司马懿来制衡曹家人。此为一。
其二:司马懿掌权之路,埋下了太多的种子。司马懿熬过了曹家三代人,在曹睿死后,司马懿才发动高平陵政变。司马懿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的生死,但唯独他自己还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曹魏唯有司马懿可与之匹敌,所以曹家人只能够依仗司马懿,所以司马懿借助这一次次的战争在军中逐渐培植自己的心腹。在政局上,司马懿更是作为士族领袖,提拔了很多有志之士。所以司马懿朝野之中遍布学生,军中又有司马懿的故交或者学生,司马懿自然日渐势大。
这个时候,曹魏正处于青黄交替的时候,曹丕继位时间虽有十年,但是英年早逝,没有为曹睿留下多少可用之才,便撒手人寰。而在选拔人才的方面,司马懿又因出任御史台,大多数寒士都算得上司马懿的学生,更何况曹睿继位的时候年幼,司马懿也凭借显赫军功和出众才能在曹魏站稳了脚跟。
曹睿虽有不世之才,深知帝王之术,但是其和曹丕一般早亡。所以司马懿再一次担当了顾命大臣,这一次司马懿逐渐势大,而曹氏中却少有人担当重任。所以很多曹氏老臣对司马懿很是忌惮,这也变相的增加了司马懿造反的决心。终于在曹氏宗亲去高平陵祭祖的时候,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此时曹氏因反对寒士入朝为官,平日里胡作非为,也就没多少人站在曹氏一边。
待得高平陵政变之后,司马懿却知道斩草除根,待得此后,司马懿也就执掌曹魏大权。其实观司马懿一生,其实并不是司马懿想要夺权,而是在曹家人推动下才一步步走上了谋逆的道路。司马懿年少也有着常人一般的初心,司马懿认为曹操是汉贼,不屑与之为伍,但是曹操却因其才能征召他入朝。但是入朝后的司马懿并没有受到应该有的善待,”常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曹操此举让的司马懿自然很是膈应,为了自保,司马懿只能选择蛰伏。但是曹家人依然不依不饶,最后司马懿夺了曹家的江山,也算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