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14年,也就是大清国康熙五十三年。这年的五四青年节当天,经由耶稣会葡萄牙分舵委派,意大利米兰青年传教士郎世宁离开欧洲,背井离乡去往东方,历经一年零三个月终于抵达了澳门。
时间过得好快,眨眼间郎世宁已经服务了大清三代皇帝和他们的朝廷。基本上已经不太有人记得他的意大利本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
公元1736年11月,大清国乾隆元年,新上任不到一周年的弘历同志给已经四十六岁的资深宫廷画师郎世宁下了一道敕令。意气风发的乾隆帝要汇聚中西画师们的智慧,共同协作绘制一幅圆明园的全景图。
历时一年多的创作,郎世宁与沈源、孙祜、唐岱等宫廷画师共同绘制的《圆明园全图》完工。作品被陈列在圆明园“九洲清晏”的清晖阁内。
自公元1725年雍正三年开始,圆明园这座位于北京城西郊的瑰丽园林,成为了大清皇帝的离宫。此后它经过不断的修葺、扩建,最终成为大清帝国皇冠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
郎世宁与他的耶稣会前辈们一样颇为尴尬,身负传教使命,却必须很努力地融入这个与众不同的国度,为此他甚至学会了用毛笔作画。初到大清,郎世宁资历尚浅,不过到了雍正帝执政时,他就已经位列清宫最出色的艺术家之一。
据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显示,这位外籍画师被皇帝和亲王们召见的次数相当频繁,他常常要对着臣子孝敬的两个哈密瓜或一只暹罗国进贡的狗鹿画静物画。
有时,性格刻板的雍正帝会挑剔郎世宁画的小狗尾巴上的毛太短,身子也不够伟岸,要求他依样重画。当然这不是惩罚,而是得到皇帝和贵族们充分信任的一种体现。
更甚者,郎世宁还奉命向中国画家传授欧洲绘画技法。他还和中国学者一道完成了一部绘画方面的学术著作《视学》,专门介绍欧洲焦点透视绘画。
早在乾隆登基前两年,郎世宁还为当时还是皇子的宝亲王弘历画了一幅《采芝图》。这幅肖像画颇具欧洲素描的特色,人物面部用浓淡不一的墨色渲染,线条痕迹浑然不露。图中年轻的皇子穿戴着汉族衣冠,右手持如意,左手抚着一头梅花鹿,身旁一个便装少年小厮肩扛小锄、手提花篮,相随在侧。
年轻的乾隆帝一度很喜欢欧式绘画风格,于是更多欧洲风格的御容肖像画出现在清宫中。当然,眼下郎世宁最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要全神贯注于圆明园实景的修建工作。
据各种史料显示,乾隆帝本人对圆明园的感情可不是一般的深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二十五日,12岁的弘历小朋友生平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祖父,那是大清国史上首次三位皇帝活着同框聚首,一次堪称决定大清国国运的相会。
据说,这次聚会是“人品贵重”的雍亲王四阿哥胤禛的手笔,正是他安排了这次祖孙三代在圆明园牡丹台的相会。时年,祖父康熙帝69岁,父亲雍正帝45岁,孙子乾隆帝12岁。
康熙帝特别喜欢这个孙子的机敏聪慧,他当面对儿媳说,她生出这样一个好儿子,是有福之人。12岁的弘历从此得以在祖父身边,陪伴他度过最后半年的时光。历史上一直盛传:康熙是因为喜欢弘历,才把帝位传给雍正这一系。
登上帝位之后,弘历给牡丹台题写了一块匾额“纪恩堂”,隐约印证了他对那次牡丹台相会的深远情怀。
15岁时,弘历住进了圆明园后湖西北角的桃花坞。这处景点来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弘历住的地方名叫“桃花深处”。这位满族皇子酷爱汉语诗赋,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品诗堂”。
这时,圆明园规模还不到后来的三分之一。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把它赐给了四阿哥胤禛。登上帝王的第二年,雍正帝便制定了圆明园扩建总体规划。次年,他首次驻跸圆明园,当年便有超过一半时间是在这座园子里度过的。
雍正十三年,在圆明园长大的弘历成为了大清国新一代皇帝,他便迫切地想要扩建这所给他带来好运的园林。
为此他找了一个无懈可击的理由:代天巡牧的帝王们在临朝视政的闲暇,需要一个游观旷览之地,这样的一个处所,可以颐养心性、陶冶情操。
他的父祖辈们选择了圆明园,那是一块真正的龙盘福地,作为帝王行游之所,朕把它建成空前绝后的万园之园,那是相当合适。从此,圆明园成为后世子孙唯一的皇家离宫苑囿,也没必要消耗民力另建其他了。
用乾隆帝本人的说法,这正是朕效法皇考勤俭知足美德的一片苦心,尔等务需深体朕心,牢记初心使命。
对圆明园,对乾隆帝的说辞,各位看官有什么想法,欢迎在评论区吐槽。(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