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产化替代步伐的加速,“信创”这一承载着国家战略使命的产业概念,在ICT市场中迅速崛起,成为了一块诱人的大蛋糕。特别是在刚需的强劲驱动下,供给侧的竞争愈发激烈,部分参与者甚至不惜采取极端手段以争夺市场份额。联手围标、价格哄抬、市场霸权......这些激进的市场行为,正将信创采购推向一个令人担忧的境地。
围标疑云密布,谁在幕后操纵?
10月27日,一篇关于废标的报道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标题颇为引人注目——《中标非华为,项目遭废标重招引质疑》。
报道指出,今年5月,贵州省应急管理厅发布了《贵州省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预警指挥项目》的招标公告,中通服建设有限公司原本作为第一中标候选人成功中标。然而,随后的一纸匿名投诉,却导致中标结果无效,项目不得不重新招标。
耐人寻味的是,在新一轮的招标公告中,部分产品的要求与原公告相比出现了显著变化。投标人纷纷提出异议,且这些异议几乎都将矛头指向了华为。
例如,在第一项异议中,新公告明确要求“与现有应急指挥视频会商系统形成备份,主用系统故障时,备用系统能自动接管全省应急指挥网的多点控制单元设备及终端。”投标人指出,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只有华为的同品牌产品,存在明显的排他性。
此外,公告还要求新增路由器能实现“原有路由器相互备份,任意设备故障时,另一台设备能在毫秒级时间内接替,并被现网网管控制器管理。”这一要求同样具有唯一性,因为只有与现网路由器和网管控制器同品牌的设备才能满足。
经过仔细分析,人们发现新一轮的招标要求仿佛是为华为量身定制。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之前公布的多个招标项目中,也多次出现了“单一来源”的情况。以往或许还能以招标门槛高来解释,但这次明明是公开招标,却还要预设特定条件为华为铺路?
这引发了投标人的强烈不满。有投标方直言不讳地表示:“我公司认为该项目明显偏向华为,第一次招标中中标品牌产品不是华为,就导致项目废标重招。若最终华为中标,恰可证明我司对本项目华为产品倾向性的所有异议。”
如此明显的围标迹象,激起了业内的强烈愤慨。有网友在评论区言辞激烈地指出:“先有华为后有天”、“行业毒杀”、“宗教企业,行业百草枯”......
某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国产软硬件设备采购频繁,但行业集中度较高,部分技术路线相对封闭,投标方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一些企业凭借“链主”地位,甚至能对招标方产生影响,某些销售手段已经严重越界。
价格哄抬明显,谁在承受高价之苦?
围标的危害不仅限于其他投标者,随着招标来源的集中化,招标方逐渐失去了议价能力,用户端正在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今年9月,有人在《西安市政务云服务租赁项目(2024)》中发现了异常。该项目总预算为1.62亿元,分为三个标包进行招标。
从后续的中标结果来看,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以1.12亿元中标包一,陕西中安数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以106万元中标包三,而包二则因符合性审查合格的服务商不足三家而废标。
无论是华为云拿下的包一,还是被废掉的包二,都透露出不寻常的气息。
在包一中,华为云的中标金额与预算完全一致,甚至未抹去零头。这引发了外界的质疑:这是否预示着此标必中,所以报价必须拉满?更令人震惊的是,华为云真的以零折扣中标。结合包二的中标数据,问题显而易见。
在包二中,4851.24万元的预算金额并不小,但最终却因符合性审查合格的服务商不足三家而废标。如此大的项目,投标方竟然不足三家,是招标门槛太高?还是阿里云、腾讯云等巨头都不符合要求?这确实令人费解。
随着市场竞争天平的倾斜,采购方背后的用户已经尝到了苦头。
在某银行的大模型项目中,银行采购部门听从华为的建议训练超大模型,并花费高达400万元购入了两台8卡鲲鹏920B设备。然而,在华为人员撤场后,银行发现该设备几乎无法适配其他模型,小模型厂家也无力承担适配费用。
无奈之下,银行技术负责人只能背锅,并导致银行需要额外支出费用租用英伟达的GPU进行原计划的其他项目。这上演了一出国产化设备“既贵且无用”的尴尬闹剧。
然而,这类问题似乎并未影响信创销售层面的激进文化。业内传闻称,前两年某省公安厅科信云项目中,某厂商与华为鲲鹏硬碰硬并胜出,凭借出色的测试性能和良好的生态兼容性拿下了该项目全部份额,据说有700余台服务器产品需求。
而华为因丢失鲲鹏服务器和云平台的所有份额,竟直接起诉了该用户的项目组成员,甚至安排私家侦探向客户取证。这一举动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和争议。华为销售团队的强势和激进也彻底暴露在了公众视野中。
市场霸权凸显,底气何在?
相较于市场层面的出格行为,更令人担忧的是华为近乎霸权的市场地位。近年来,关于华为的“封闭”、“霸权”、“托拉斯”等质疑声不断。人们愈发不解的是,在政治经济体制健全、反垄断打击严厉的中国市场环境下,华为为何会与这些敏感话题挂钩。
回溯到1987年成立之初,华为的创业团队或许未曾料到今日能成为横跨众多领域的科技巨头。
当时,华为的定位是硬件设备供应商,致力于为软件伙伴提供部署环境,为客户提供硬件产品。为此,还在公司基本法中明确写下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的誓言。
然而,从2011年打破基本法成立云部门开始,华为沿袭苹果封闭式模式踏上了无限扩张之路。这也是一条难以复制的“封神”之路,因为至今没有任何一家民营企业能在垂直产业体系中占据如此强势的主导地位。
作为国内乃至国际ICT行业的佼佼者,华为以鲲鹏、昇腾芯片为核心技术创建了封闭式生态系统。在整机层面,华为孵化了华鲲振宇、神州鲲泰、宝德、黄河、五舟等厂商;在操作系统层面,布局了openEuler系统;在数据库层面,则有openGauss/GaussDB;在编译器方面,有毕昇;在云计算方面,则有华为云。华为形成了一条密不透风的全栈式闭环生态系统。
对于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条得天独厚的发展捷径。毕竟在芯片、整机、操作系统、数据库、云服务等任意一个环节,只要有用户选购了华为的产品,就意味着可以引入华为的全栈方案。
然而,对用户而言,华为的全栈封闭式生态更像是一个牢笼。因为一旦选用了华为某个环节的产品,就意味着后续需要全方位的投入,否则将面临巨额的迁移适配成本以重新回归主流生态路线。
这也是华为销售在信创整机采购中全力“围猎”招标方的一大原因。有业内人士透露,在华为孵化的几家整机厂商中,经常能看到它们集中竞标某个项目的身影。这不仅是代理商之间的竞争,更是为了保障华为系产品线在新客户领域的成功导入。
毋庸置疑的是,这种导入模式的成功率极高。某华为友商提到,该公司今年为客户提供了一批存储设备,在做数据迁移时使用了他们的自动脚本。后来客户觉得很方便,想要在华为设备上同步使用。但华为方面却强硬拒绝适配,导致客户只能手动进行数据迁移。
这样的限制手段让用户切换产品路线变得苦不堪言、费时费力。久而久之,继续选择华为系产品成为了代价最小的选择,进而用户全身心投入华为生态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尽管用户与合作伙伴对华为的不满情绪积压已久,信创采购市场也屡屡曝出“丑闻”,但华为是否涉嫌市场霸权在法律层面仍未得到证实。这家汇聚了无数力量的民族品牌依然拥有众多“信徒”。然而,如何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推动产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华为和整个信创产业需要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