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左宗棠:晚清重臣间的纠葛与“同根”纷争!

小蔡一碟啊 2024-12-22 02:55:59

左宗棠与李鸿章:从兄弟情深到相煎太急,这对清末双雄的爱恨纠葛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句千古名句,放在清末的两位风云人物——左宗棠与李鸿章身上,再贴切不过。

他们原本是晚清的中兴柱石,肩负着救亡图存的重任,却因性格、理念、权力以及功劳归属,彼此交锋,恩怨纠缠了一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段复杂却又真实的历史纠葛。

一场“掌掴风波”,让左宗棠声名鹊起

故事的开始,要从咸丰九年(1859年)那场闹得满朝皆知的“樊燮京控案”说起。彼时的左宗棠,还只是湖南巡抚胡林翼的幕僚,一个没有官职的“白衣书生”。他却因在军政事务中强势得罪了永州总兵樊燮,甚至传出左宗棠掌掴樊燮的丑闻。

这件事传到皇帝耳朵里,咸丰帝大发雷霆,直下密旨:“如左某有不法情事,即行就地正法!”

左宗棠险些丢了性命,但这场风波却让他的名字被整个朝野记住了。有趣的是,左宗棠虽然因“霸道”受到了责难,但这份强硬的作风,恰恰为他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正所谓“祸兮福所倚”,他以这种戏剧化的方式,开启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湘幕相遇,两个“雄才大略”的初次较量

转眼到了咸丰十年(1860年),左宗棠成为湘军重要智囊,与同为湘军幕僚的李鸿章并肩作战。当时的两人,都是曾国藩麾下的“得力干将”,一同为平定太平天国出谋划策。

左宗棠年龄稍长,性格刚烈,目光如炬;李鸿章则更显儒雅,善于权谋。两人虽然才华横溢,但从一开始的合作中,已经显露出针锋相对的苗头。

随着战局推进,曾国藩分别委派二人组建楚军和淮军。左宗棠挥师浙东,李鸿章则镇守上海。两人看似分工明确,但暗地里,却都希望能在这场功名之争中拔得头筹。

越界抢功:左宗棠的怒火与李鸿章的辩解

曾国藩对左宗棠的评价是“能文能武,刚直不阿”,但左宗棠最大的特点,便是“极爱争功”。而李鸿章呢?他更务实,为达目的有时不择手段。于是,两人第一次正面冲突,就一场“越界抢功”。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围困天京(今南京)三年未果。朝廷急令李鸿章的淮军支援,李鸿章却避开天京,转而率军南下浙江,追击太平军余部。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左宗棠——浙江可是楚军的地盘!

左宗棠气得火冒三丈,立刻上奏朝廷,指责李鸿章“越境掠功”。而李鸿章则淡定辩解,说自己只是“追击敌军”,并无意抢功。就这样,两人从此结下梁子。

恩怨升级:邀功、争宠、互相拆台

如果说“越界抢功”只是小打小闹,那么接下来的事件,则让两人的矛盾彻底公开化。

在攻克天京的战事中,曾国荃(曾国藩的弟弟)率湘军最终破城。可左宗棠却向朝廷举报,说曾国荃谎报战功,幼天王并未自焚,而是逃到了浙江湖州。

左宗棠的举报,引发了朝廷对曾国藩的严厉斥责。李鸿章看在眼里,怒在心头。他认为左宗棠此举,实在薄情寡义,完全忘了曾国藩对他的提携之恩。从此,左宗棠与李鸿章之间的矛盾,再也无法缓和。

海防与塞防:两种截然不同的救国之道

随着太平天国的覆灭与捻军的平息,清帝国开始面对更大的危机——外国列强的侵略与边疆的叛乱。此时,如何保卫国土,成为朝廷争论的焦点。

李鸿章主张“海防为重”。他认为,与其耗费巨资平定边疆,不如集中力量发展海军,抵御西方列强。为此,他甚至提出“放弃新疆”,允许阿古柏政权独立,只要对方称臣入贡即可。

而左宗棠却坚定地认为“海防与塞防并重”。在他看来,新疆不仅是清朝的战略屏障,更是资源丰富的“聚宝盆”。如果放弃新疆,陕甘一带将长期陷入动乱,最终会导致帝国的全面崩溃。

光绪元年(1875年),朝廷最终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负责平定新疆。为了筹措军费,左宗棠甚至不惜向洋行借款,最终凑齐2000万两白银,带领6万大军踏上了西征之路。

西征胜利:左宗棠的高光时刻

左宗棠的西征,是他人生中的巅峰时刻。面对阿古柏的强势占领,他提出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略,带领清军势如破竹:

先收复北疆,兵不血刃夺回乌鲁木齐;

再挥师南疆,逼得阿古柏自杀,彻底平定叛乱。

短短一年多,新疆重回清朝版图。左宗棠的卓越功绩,让他成为清末最耀眼的将星。而李鸿章呢?他虽然在海防建设上成就显著,但与左宗棠的分歧,也让他在朝廷中备受掣肘。

两虎相争,殃及无辜

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斗争,最终殃及了许多无辜之人。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红顶商人”胡雪岩的陨落。

胡雪岩是左宗棠的“财务支持者”,帮助他筹集西征军费。李鸿章为了打击左宗棠,授意属下盛宣怀联手洋行商人,利用金融手段逼垮胡雪岩,最终导致这位商界传奇破产、抑郁而亡。

左宗棠对此无力回天,甚至因胡雪岩的失败而受到牵连,被迫离开军机处,外放两江总督。

中法之战:两人的碰撞

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由于福建水师被法军重创,清廷任命年迈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负责福建军务。

左宗棠虽已73岁高龄,但仍壮志未酬。他在朝堂上力主“宁可战死,不可屈辱赔款”,最终成功组织清军击退了法军对台湾的进攻。

中法战争最终以《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的签订告终,清朝失去了对越南的宗主权。对此,左宗棠怒斥李鸿章是“比十个法国将军更坏事”,两人的矛盾,也在这一刻达到顶点。

尾声:一生恩怨,终成历史长歌

光绪十一年(1885年),左宗棠因病去世,结束了他坎坷而辉煌的一生。李鸿章在挽联中写道:“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这份矜持的悼念,似乎是对两人恩怨的一种无声。

他们的纷争,既是个人性格的碰撞,更是晚清乱世的缩影。左宗棠刚直果敢,李鸿章圆滑务实,两人虽道不同,却都为清朝的存续倾尽全力。

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禁感慨:如果他们能放下个人成见,齐心协力,清朝的命运会有所不同。但历史没有假设,他们的恩怨纠葛,终究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句千古名句,既是对清末两位巨星的惋叹,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中的矛盾与复杂。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