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力推的《默杀》,为什么却备受争议?还能获得如此之高的票房
今年的暑期档,可谓是充满了意外,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谢霆锋,成龙,包括在全球都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头脑特工队2》都表现平平后,一部低成本的《默杀》却在暑期档一尘绝骑,也让它成为了现在唯一一个票房可能会超过十亿的电影。
不过票房的获利,也让这部影片充满了争议,有人非常喜欢,也有人认为该片充斥着仇恨复仇,血腥暴力,底层互害,全员恶人的电影,不应该会有如此之高的票房。然而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事实上就连央视新闻都发文称电影《默杀》引热议,把校园霸凌搬上大荧幕,你就不难发现《默杀》的成功之道是什么了。
一:合适的营销现如今的电影,比起影片本身的剧情来说,可能电影外的营销还要更加精彩。尤其是互联网发达的现在,营销的手段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拔群。比如说各种短视频,流量把控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这种碎片化的,容易断章取义的,集中分发流量,狂轰乱炸似的信息。往往会给人印象深刻的辨识度,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只要找到容易引发的爆点,那就会引起观众的好奇心,进而自适应的找到自己的G点。所以说,甚至会有人抱着吐槽的心态走进电影院。
而《默杀》恰恰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像校园霸凌、家暴、性侵幼女、类宗教组织等等一系列较为敏感的桥段,其中哪一个点抓出来都能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也会引发某些群体的关注。以此去产生矛盾,只要产生了矛盾就会有争议,有争议就会有票房,这似乎已经成为了某种共识,像之前的《消失的她》,还有贾玲的《热辣滚烫》等等,哪一部都充满了争议,可都无法阻止它们水涨船高的票房。
二:影片的尺度《默杀》采取了一种非常聪明的方式(故事背景不是本土),以至于能够大尺度的表现诸多暴力,血腥的元素。虽然说这些镜头比起国外的某些电影来说还是小巫见大巫了,可对于我们内地电影来说却是不多见的,所以光是这一点就足以引发出观众的猎奇心理,更不用说原本这类影片,本就有固定的粉丝群体。
无论你喜欢与否,《默杀》带来的某些突破是显然的,对没有接触过这类影片的观众,必然会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就此引发讨论和争议,而在争议的过程中会使得影片持续发酵,更加受到关注。对原本就知道或是喜欢的朋友来说,会认为这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可能在日后,如果我们有健全的电影分级制度,那么这种争议或许会少一点吧!
三:影片满足了部分观众的爽点既然谈到了电影的尺度,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第三点,那就是电影的“爽点”,该片虽然被有些人认为是在强行反转,感受不到丝毫的爽点,但与此同时,我们要知道的是,一部影片的诞生,显然不是为了满足一个人,而是要满足大多数人,或者是某些目标群体。
我们以《消失的她》为例,目标群体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这些人会看得爽,对于人家来说就足够了。剩下的大部分路人,无论喜欢与否,顶多就是吐槽两句。可以说这类影片的定位,本身就暗藏了固定的观众群体。就像是我们看爽文都会分男频和女频一样,只能说在娱乐越来越精细化,标签化的今天,为某些群体服务的作品只能是越来越多。
四:矮子里面拔高个实际上《默杀》这部作品充满了逻辑硬伤,其中的一些剧情说是换皮游戏也不为过,像校园暴力这种敏感的题材,原本更应该深度挖掘的内容却丝毫没有体现,毕竟就是一部商业片而已。对于官方来说,能挣钱就是好的,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也不会为了一部电影的好或烂要死要活,就是娱乐活动的其中之一罢了。就像是你去饭馆吃饭一样,味道不好,你顶多就是下一次不来了,骂上两句,但绝不会把人家饭馆给砸了。
这一点放在看电影也是一样的,更何况目前来说,这些饭馆的味道都大同小异不说,也没有哪一家能做出惊为天人的味道,那么在这个时候,就只能是矮子里面拔高个,选择一个尚且能坐下去吹空调的地方罢了。
因此《默杀》就像是一家网红餐厅,你感觉好不好吃另说,反正是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是肯定的,毕竟在讯息保证的互联网时代,各种鱼龙混杂,模糊不清的事物都摆在了台面上,有时候你去干一件事,或者是看某个作品,可能都不是为了这件事本身。
最后,不知道大家对《默杀》还有哪些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喜欢的话希望能一键三连,关注我,感谢大家的鼓励和支持,祝愿大家每天都有好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