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姑娘”郭凤莲:两儿子都是企业家,长子掏3000万修寺庙遭质疑

霸苍笙客栈 2024-05-31 03:41:11

"铁姑娘"郭凤莲,这个称号来自于她年轻时在抗击洪灾中拼搏的英勇事迹。

如今会因为两个儿子的富裕和修寺行为而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长子贾小军斥资3000万元重建被洪水冲毁的普乐寺,原本是出于家乡情怀的善举。

但一时间,有不少人开始质疑他是如何发家致富的?是不是有什么隐情?

郭凤莲的成长经历

1947年9月,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郭凤莲出生了。那时的她无忧无虑,谁也想不到,这个姑娘将会写下属于自己的传奇人生。

当她年仅3岁时,母亲就撒手人寰离她而去,父亲也早已离世,她只能被送到位于昔阳县大寨村的外婆家生活。

大寨村处于山区,地形曲折,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即使在收成最好的时候,粮食亩产量也只有区区170斤,村民们长年为温饱所困,过着相当拮据的生活。

然而生活的重担自小就压在了郭凤莲的肩上,外婆年事已高,根本无法承担沉重的劳作,郭凤莲只能从小就下地干活,分担家里的重任。

那时的她,小小年纪却已挂满了泥土的印记,稚嫩的脸庞上布满了晒伤的裂痕,曾经白白的小手也因为长期干重活而变得粗糙。

但她从未对这份命运低头,而是勇敢地一次次挺起瘦小的身板,努力撑起一个家的重担。

1963年,命运对郭凤莲再无怜悯,一场暴雨袭击了这个贫穷的小山村。狂风雨凶猛异常,在山间形成了山洪。水流裹着滚滚的石块,横冲直撞着这个小村庄,大量的田地被冲毁得一塌糊涂。

更可怕的是,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也随之而来,让村民们家园丢失,生存都成了一个巨大的问题。

面对如此灾难性的打击,村里的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临危不乱,挺身而出,高喊出"三战狼窝掌"的口号,发动全体村民与自然灾害决一死战。

虽然科技落后,人力短缺,但陈永贵组织大家着手填平沟壑、筑坝拦洪。眼看着家园被洪水夷为平地,村民们并没有丧失希望,而是和陈永贵一样咬紧牙关,抵抗泥石流。

就在这场与自然力量的搏斗中,年纪最小的郭凤莲因过人的勇气和顽强,被陈永贵亲自评为"铁姑娘"的头领。

泥水飞溅中,她挥舞着小小的拳头,团结村里的姐妹们加入了这场救亡的运动。

她们有的用双手在泥浆中刨挖,艰难地寻找被埋的村民;有的在断崖边运送沙袋;还有的冒着生命危险探入山洪之中,救助被困的同伙。每一寸土地,都曾留下过她们的血汗。

就这样,郭凤莲和她手下的"铁姑娘"们用热血与汗水,换来了大寨村的重生。

1965年,当周总理视察大寨时,就亲眼目睹了这个意志坚定、勇敢无畏的"铁姑娘"带领群众与自然灾害顽强搏斗的场景。

他对郭凤莲赞许有加,更留下了那句名言:"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大庆"和"大寨"两个响亮的名字,就这样被载入史册。而郭凤莲,也仿佛与大寨村的命运开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郭凤莲的第二次艰苦创业

陈永贵一路高升,乘着"农业学大寨"运动,很快就被破格提拔为国务院副总理。在他的带领下,大寨村曾一度风光无限,成为了当时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典范。

然而,英雄迟暂的离开,却让这个小山村渐渐失去了光芒。就像是丧失了领路人的队伍,大寨村在陈永贵离开后,渐渐地淡出了视野。

更为决定性的打击,是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这项体制变革对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无疑是重大利好,但对大寨村来说,却如一把双刃剑,让它从昔日的光环中猛然惊醒。

毕竟,"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精髓,就是集中统一的生产方式。而现在,村民们被允许自主承包土地了,大寨模式遭遇了冲击。

这一切的变迁,都让郭凤莲感到了巨大的迷惘和无助。她始终无法接受家园就这样黯然失色的景象,那种对贫穷重返的恐惧,就如一只恶兽,时刻囚困着她的心灵。

就在此时,郭凤莲放弃了工作,重新回到了大寨村。1991年,45岁的她被委以重任,重新担任起大寨村第八任党支部书记。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最让她心痛的是目睹了村里生活质量的停滞不前和经济的日渐消退。

"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这成了郭凤莲心头的执念,她暗下决心,要为大寨重新续写辉煌。

于是,她带领着村民到遥远的发达地区学习、取经,她时刻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迎接市场经济的时代浪潮。

有时,只为了寻求一个创业机会,她也不得不四处奔波,甚至不惜放下身段,主动向企业人士学习谈判技巧和工厂管理经验,只为了在大寨掌握一门经营管理的本领。

1992年,郭凤莲终于与江苏江阴一家羊毛衫厂成功合作,在大寨村开办了分厂。

这不仅为村民们解决了就业难题,更是标志着大寨重新步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

有了开办工厂的经验后,郭凤莲就如一名出师的能工巧匠,逐渐主导起村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

很快,像大寨合成化工厂、大寨染织厂等一家家企业在村子里遍地开花,轻重工业并举的景象让人们重拾了信心。

然而,郭凤莲始终没有忽视过教育和社会保障。她坚持为村里人力成才的大学生发放学费补助,并为老年人免费发放养老金。在她的影响下,村民们可以专注于生产。

几年功夫,大寨村的经济收入就大幅度增长,昔日那个贫穷潦倒的小山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素有"铁姑娘"之称的郭凤莲也再一次书写了大寨村村集体经济的新篇章。

不过,她的付出远不止于此。或许正是受到母亲早逝的影响,郭凤莲从心底里明白家人的重要性。

她用自己的方式将两个儿子贾小军和贾晓峰紧紧束缚在大寨事业上。

在郭凤莲的掌舵下,两兄弟也纷纷创业,分别开办了化肥厂和煤炭公司。凭借大寨模式作为母体,加之郭凤莲精心的运作,两人很快就成为了亿万富翁。

2007年,长子贾小军更是斥资3000万重建了曾被洪水冲垮的普乐寺,为大寨增添了一处旅游胜地。这座寺庙的重建原委倒也有一段趣闻。

相传,寺院修建之初是为了纪念观音菩萨昔日调解虎妖和蛟龙的功绩,由此也就有了"普乐"二字。

贾小军的重建,无非也是希望大寨村能够走向真正的富足和幸福之路。

可正当他们兄弟在事业上越发有为时,那些原本微不足道的质疑之声也开始扩大。

有人问贾小军是如何发家致富的,还有人对郭凤莲曾经的追求产生了诸多猜忌,认为她的初衷已然改变。

面对这些质疑,郭凤莲从未低头。她反驳道:"富裕应该代表着思想的解放和生活的改变,我们应该勇敢地拥抱新生事物,而不是拘泥于过去。"

在她的引导下,大寨村的村民们开始重视起生态环保,他们将本村的山头承包出去,种上了各种果蔬。

更值得高兴的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大寨村经济总收入已达1000万元,比20年前飞跃了430多倍,全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4000元,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这既是郭凤莲多年来付出的硕果,更折射出了大寨村人在她的带领下,从农村到现代化工业村,再到生态环保型村庄的华丽变身。

浩气长存

在郭凤莲的成长和奋斗的道路上,有太多令人敬佩的细节描写和经典瞬间。

比如1963年的那场大抗洪,由于实力悬殊,郭凤莲为了救助被埋在泥土中的村民,不得不徒手在淤泥中刨挖,结果手掌被扎出了无数血印子。然而,在目睹了丰收果实后,她却说这不算什么。

再比如1965年,18岁的郭凤莲被周总理问及"人是厉害还是水是厉害"这个哲学命题时,她信心百倍地告诉总理:"人最厉害!"周总理对于这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赞不绝口。

又如1992年,为了改变大寨村的现状,郭凤莲不得不放下身段,主动向企业人士学习谈判和工厂管理经验。

有一次,她竟在一次宴会上过度劳累导致休克,差点就此牺牲。但这并不能阻挡她前进的脚步。

在她的引领下,大寨村由单一的农业村落,变为工业村、旅游名村,最终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生态环保型村庄。

不难发现,无论在哪个阶段,郭凤莲的精神面貌都堪称楷模。从小就遭逆境的她,一步一个脚印地追求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开创人生新境界。

更值得一提的是,昔日的"铁姑娘"如今还发扬了博爱精神。通过领衔富村帮扶穷村的行动,她把发家致富的经验无私传授,把大寨村的发展模式向全国推广。

用"实干兴邦"这四字,足以概括这位榜样人物的人生轨迹。她的经历告诉着我们:只要怀揣梦想,只要勇于践行,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非凡。

参考资料: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