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妈妈。
你们偷偷看过小学生的作业吗?
打开里面真的有玄机,仔细一看,也往往让家长气得七窍生烟,老师看了也是哭笑不得。
邻居的妈妈开了一家麻将馆,这样时间比较自由,接送、照顾孩子都很方便,还不耽误挣一些生活费,自给自足。
有一次她略带苦恼地说:真不知道还要不要继续开这个店,她不看闺女的作业,不知道自己原来在孩子心目中是这样一副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模样。
原来,老师布置作作文写《勤劳的妈妈》,闺女却迟迟不肯下笔,最后潦草写了几句话,说“我的妈妈天天打牌,实在不知道怎么写……”
别说孩子“无言以对”,就是妈妈看了也是掩面叹息,有时候家长的付出,在孩子眼里看不到,尤其是全职妈妈,价值感更是微乎其微。
其实,孩子的眼睛就像摄像机一样,全程拍下了她眼中父母的样子。
想到这一点,身为父母,也不禁是头涔涔汗津津了。
小学生画妈妈睡姿走红有家长就吐槽,千万不要“得罪”小学生,他把你在家说的话,做的事全部抖出来,让家长也是在人前十分难堪。
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脑子里成天天马行空,不知道小脑袋瓜里想的什么。
这不,老师布置了个作业,让小学生画下妈妈在家睡觉的样子,其实是想让孩子充分体会到妈妈的辛苦,多体谅母亲。
没想到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五花八门,画风清奇,里面还充满了夸张和搞笑的元素,让老师看了也是“哭笑不得”,十分担心这些“画作”要是不小心让妈妈看了,估计孩子们的小屁股就不保了。
你看这位小学生画自己妈妈睡觉的样子,虽然她的画工一般,但是她一定认真观察过自己的妈妈:
只见她笔下的妈妈,穿着碎花的睡衣,半躺在枕头上,还跷着二郎腿,手里正捧着一个手机,全神贯注看得起劲,完全沉浸在自我世界里。
她还认真的给这幅画作了注释,就冲这份认真劲,老师就十分赞誉,可以给满分。
这画面太过形象,将妈妈画得也太还原了,估计妈妈难以接受,看了不知道会不会将孩子打一顿。
孩子眼中真实的“妈妈”小学生心思单纯,他们都比较坦诚,她们眼中父母是什么样子的,就会真实还原在自己的笔下。
在这位小学生的眼里,妈妈三头六臂,成天忙忙碌碌,就算躺在床上也不能完全休息好,脑子里还是一团糟,她想着给妈妈多画上几双手,也许妈妈就不会如此繁忙了吧。
这位小学生的妈妈一定是个长头发的妈妈,在她眼里,妈妈有一头乌黑柔亮的秀发,妈妈睡觉的样子,就是被子完全覆盖住身体,只剩下脑袋在外面,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头发。
下面这位小学生的心思十分单纯,寥寥数笔就完成了作业,既省力又神速,也算是开动了脑筋,找了捷径。
就是妈妈看了就不好了,孩子没几笔完成作业,但是却十分传神,我们眼前仿佛有一个中年不修边幅的妈妈,四仰八叉的躺在床上,不要太传神好不好。
下面这位小学生则画得十分认真而且漂亮,只见妈妈温柔而恬静的躺在床上,睡得香甜,仿佛在作一个美好的梦,从画面上我们就可以得知,这个家庭氛围一定非常好,孩子眼中的妈妈才会如此恬静,而不是张牙舞爪的样子。
大人不让孩子玩手机,但是在孩子眼中,她们的普遍认知,都是家长天天捧着一个手机在看着,其实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比如在这个孩子眼里,半夜妈妈睡不着,躺在床上,披头散发的也会刷手机,硬熬着夜,不愿意睡去。
这位孩子画了妈妈生气时的样子,怒发冲冠,全身的毛发都扎起来了,虽然,妈妈在孩子眼里发怒起来就像个大怪兽,要把人吃了一样,但是,在孩子稚嫩的心里,生气的妈妈也是很美的。
妈妈在孩子们眼里都是最美的,这是孩子最朴素的认知,也是孩子单纯纯真的来源所在,她们全心全意、认真的爱着自己的妈妈。
相比较孩子能稚嫩的写下在天下《挑妈妈》这样感人的小诗,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更爱我们。
父母如何当好孩子的带路人育儿上有一个词叫“亲职化”,意思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她们会用亲人的身份绑架孩子,要求孩子听从于她们,成为她们的员工、奴隶、下属等等。
总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其实,这都是自恋型父母的表现。自恋型的父母,主要体现为喜欢围绕自己的喜好出发,控制孩子和家人,建立在自己的情绪之上,苛刻而不讲理的专制父母。
我们都不想做一个专制型的父母,但是往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又总是倾向于此,比如说,是不是对孩子无同理心,有时候会嘲笑讽刺孩子,认为不过是说你几句,你怎么就这么大反应,不听劝?
比如控制欲强烈,企图操控孩子的人生;比如在生活中双重标准,对自己很宽容,对孩子很苛刻,不让孩子玩手机,自己却天天捧着手机放不下来。
当然,父母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孩子的父母,这里面都有逐渐认知、学习的过程,关键是我们要反思、内省、改变自己,用真实行动去影响孩子。
一般孩子在长到10岁左右,女孩最好有个女性榜样在身边,男孩最好能和爸爸是最好的朋友,父母和孩子产生良性的互动。
而且,父母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装,因为孩子的眼睛就像一个雷达一样,她无时无刻的不在注释着父母的一举一动;如果是装给孩子看,孩子很快就发现破绽,他们也会想办法取巧、蒙混过关。
言传身教,家长一定不要忽略自身的成长,对孩子的影响力。
先成为自己,再成就孩子,鸡娃孩子不如鸡自己,自己好了,孩子肯定也就随之会好。
你知道自己在孩子眼里是什么样子的吗?你觉得成为一个好妈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