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骤雨》:土改斗争的生动描绘与斯大林文学奖获得

正瑜河套 2024-02-22 19:16:49

在解放区的文艺作品中,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尤为突出。这部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土改斗争的全过程,与《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荣获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周立波曾表示,他一生追求自由的生活和艺术,并以“立波”为笔名,取其英文音译“liberty”(自由)。

《暴风骤雨》是周立波的代表作,也是土改文学的杰作。这部小说分为两部,第一部描述了1946年党中央“五·四指示”下达后到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前,哈尔滨附近元茂屯村庄的土改运动;第二部则讲述了《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土改运动的进一步深入。整部小说以广阔的画卷展现了土改运动的全面进程。

《暴风骤雨》不仅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石之作,更以鲜明笔墨描绘了中国农村的阶级关系,展现了农民与地主生死攸关的斗争。故事情节主要围绕阶级冲突和矛盾展开,其中农民阶级以赵玉林和郭全海为代表,地主阶级则以韩老六为代表。小说成功塑造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农民形象——赵玉林,一个因贫穷而被称为“赵光腚”的农民。他从听天由命逐渐走向革命,认识到地主阶级剥削的根源,并激发起阶级仇恨。土改作为建构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的基础性事件,其动力源自“讨血债”。只有深感痛苦、仇恨深重的人,才能充分激发阶级斗争的动力,从而建立暴力革命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在《暴风骤雨》中,最早呈现了公审大会这一经典场面。元茂屯的贫苦农民在萧祥队长的引导下,终于鼓起勇气与地主面对面斗争。小说生动描绘了公审大会的场景:愤怒的群众汹涌而至,高举棒子向前冲。棒子纷纷落下,一位妇女挤到恶霸地主韩老六面前,她举起棒子大喊:“你杀了我的儿子!”榆木棒子重重地砸在韩老六的肩膀上,但她却无力再打下去。她扔下棒子,扑到韩老六身上,用牙齿撕咬他的肩膀和胳膊,恨意难以言表。这种个人仇恨成为支撑阶级斗争暴力现场的根本依据,并具有历史普遍性的意义,构成了暴力革命合法性的伦理基础。

郭全海是社会主义文学中更理想的农民形象,他怀揣理想、品质高尚,具备社会主义文学典型人物的所有特质。尽管他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从社会主义革命必要性的角度看,他对新社会所需的新人有显著的号召和引领作用。这个高大的农民形象,象征着推动中国革命前进的力量,也是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关键。

与此相反,地主阶级在文学中常被描绘为历史的败类、注定灭亡的形象。他们所展现的罪恶和丑陋激起人民的厌恶和反抗,革命暴力加诸其身变得合法且具有历史正当性。

《暴风骤雨》结构宏大,叙事磅礴,语言简洁明快,场景描绘富有戏剧性,从中可见中国古典小说的深远影响。虽然涉及人物众多,导致第二部分略显凌乱,但这也与小说通过理想化的农民形象郭全海来展开情节有关。《暴风骤雨》的叙述手法在中国革命文学中实属首创,虽然明显受到苏俄文学的启发。例如,老孙头这一角色与周立波早期翻译的《被开垦的处女地》中的舒卡尔老爹颇为相似。可见,苏俄文学对中国革命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不仅限于个别元素。这一影响实际上催生了一种革命的宏大历史叙事传统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暴风骤雨》与《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一同被视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宏大历史叙事的基石。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