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曾经开除毛主席的校长,晚年生活艰难,甚至一度无米下锅。
毛主席得知后,立刻派人给他送去1200斤大米。
毛主席为何以德报怨?这位曾经的校长收到1200斤大米又是什么反应?一切,还得从1915年的一场学生运动开始说起。
“驱张”运动
张干出身湖南一个贫寒家庭,但他从小就立志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1911年,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老师,短短三年后,他就成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
张干对教育的热忱和严格,让他在学校里受到很多学生和老师的敬重。
但这一切,在1915年因为一场学杂费风波悄然改变……
1915年,湖南省议会通过了一项决定:从秋季开始,每名学生必须缴纳10元的学杂费。
在当时,10块钱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笔巨款,根本拿不出来。
学生们对这项规定非常不满,这时有人透露:这项规定是张干先提出的。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学生们纷纷开始罢课表达不满,有的学生还印发了《驱张宣言》,散发在校园各处,指责张干的所作所为。
他们认为,张干为取悦当局牺牲了学生们的利益,必须立即将他赶出校门。
此时,刚从四师并入一师的毛泽东却显得格外冷静,他仔细阅读了学生们拟定的宣言后,轻轻摇了摇头。
“这宣言写得太过情绪化,并没有击中问题的本质。”他说。
他的同窗好友好奇地问:
“那你觉得该怎么做?”
毛泽东沉吟片刻,随后说道:
“如果我们想要赶走校长,必须找到他的真正问题,而不是空口指责。”
毛泽东的冷静和睿智让学生们逐渐将目光投向他,希望他能够领导这场运动。
面对同学们的请求,毛泽东熬了整整一夜,亲自起草了一份新的《驱张宣言》。
宣言中列举了张干在校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指出他的行为与师范教育“育人之本”的理念相违背。
第二天清晨,校园内到处张贴着《驱张宣言》,让张干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中。
这场由毛泽东领导的学潮迅速扩大,校方再也无法压制。
张干得知幕后策划者是毛泽东后,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并强硬地下达命令:
“立即开除以毛泽东为首的17名学生!”
但这一决定却遭到了多位教员的反对,其中包括毛泽东的恩师杨昌济。
他亲自找到张干,并邀请校内其他教师联名上书,要求校方撤回开除决定。
与此同时,毛泽东并没有因此退缩,他带领学生们继续罢课,并提出了一条明确的诉求:
“张干校长必须辞职,否则我们绝不会回到课堂。”
面对声势浩大的运动,张干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他已经失去了学生的支持,而校方的部分教员也在站在学生一边,在多方压力下,他只能卷铺盖走人。
此时的他万万没想到,多年后他陷入困境,伸出援手的竟然是昔日被他下令开除的毛泽东。
无米下锅
1950年秋,年近古稀的张干在湖南省妙高峰中学教书,他微薄的薪资勉强养活一家六口人,家里经常没米下锅。
这天,他的老同事周世钊从北京来看望他,周世钊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同窗,如今已成为毛主席的亲信。
看到张干的状况,周世钊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回到北京后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详细说明了张干的窘境。
这封信很快就送到了毛主席的手中,当毛主席读到张干“体弱多病,无米下锅”的字句时,脸上露出诧异的表情。
他当即挥笔,给湖南省主席王首道写了一封电报,要求地方政府立刻援助张干,并妥善安排他的生活。
很快,湖南省政府的工作人员带着1200斤大米和五十万元旧币送到了张干的家中。
看到门前堆满的大米,张干一时愣住了,随后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他颤抖着双手拆开王首道的信,得知这一切都来自毛主席的关怀后,他的心中百感交集。
张干回忆起当年自己与毛主席在湖南一师的种种往事,有些不敢相信,这位曾经与自己产生激烈矛盾的学生,竟然会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
张干的生活从此渐渐好转,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也更加感激毛主席的宽广胸怀。
这段经历成为他晚年最深的感慨,他逢人便说:
“润之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领袖,更是一个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人。”
师生重逢
1952年的秋天,毛主席邀请张干和其他几位老师到北京见面。
9月21日下午,张干到达北京,来到了中南海丰泽园。
一行人刚进门,毛主席几步跨到张干面前,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了张干的手:
“张校长,您好啊!好久不见,您身体还好吗?”
张干瞬间有些语塞,眼中竟然涌出了泪水,他颤抖着回答:
“润之……润之,好久不见啊……”
此时此刻,张干的心中只剩感慨——眼前的这位学生,已经成长为引领国家的伟大领袖,却仍然能这样平和地称呼他“张校长”。
毛主席连忙招呼张干和其他几位老师坐下,自己则坐在下首的位置,他笑着对众人说道:
“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好好聊聊,回忆一下我们那些年的故事。特别是张校长,当年在湖南一师的事情,我可是记忆犹新啊!”
这话让张干顿时紧张起来,他低下头,迟疑了一会儿,终究还是开口了:
“润之,那时候……是我眼界太窄,没有看清学生们的抱负,反而伤了你们的心。我作为校长,没能容纳你们的热血,真是惭愧啊!”
说到这里,他低下头,重重叹了口气。
毛主席听后,却摆摆手,打断了张干的自责:
“不不,张校长,那时是我们学生做事情太冲动,后来我才知道,那10块钱学杂费的事情根本不是您决定的,是军阀的命令。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您,今天,我特意请您来,也是想郑重地向您道歉。”
一句真诚的道歉,让张干的眼眶湿润了,他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眼中满是感动。
毛主席却没有停下,他继续说道:
“张校长,您可能不知道,当年您为了学生们的公平,拒绝了不少官绅的求情,这件事我印象深刻。虽然那个时候,我们都年轻气盛,但您的那种坚持和正直,我一直记在心里。”
旁边的几位老师也开口附和,纷纷提起张干当年的种种事迹。
大家有说有笑,似乎回到了那个青春飞扬的年代。
张干听着这些话,又愧疚又欣慰,他喃喃自语道:
“真没想到,润之还能这样念旧……我早已没资格做您的老师了。”
临别时,毛主席亲自将张干送到门口,挥手道别:
“张校长,您一定要好好保重身体。以后有任何需要,随时告诉我!”
张干回过头,看着毛主席远去的身影,那一刻,他终于明白,这位昔日的学生,已经不仅仅是一位领袖,更是一位以宽广胸怀诠释大义的伟人。
晚年生活
1952年的那个秋天之后,张干的生活逐渐步入了正轨。
他不仅收到了来自湖南省政府的经济援助,每个月还能领取一定的生活津贴,这让他的家庭不再为柴米油盐发愁。
虽然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张干的身体情况却越来越糟糕。
1963年,张干再次病重,这次病情来势汹汹,让他几乎无法下床行动。
病榻上的张干深知自己的时日不多,但他仍心系国家的变化,也惦记着毛主席。
几次三番,他让家人准备笔墨,颤颤巍巍地写下了一封信给毛主席。
信中,他并没有过多提及自己的病情,而是字里行间满是对毛主席的关怀和祝福。
毛主席收到信后,立刻回信给张干,信中不但表达了对张干的问候,还专门派人将一些名贵药物送到了张干的家中,并叮嘱湖南方面继续照顾好这位教育界的老人。
毛主席还曾专门嘱咐医护人员前往张干家中为他诊治,安排医生定期检查张干的身体情况。
张干的身体虽然日渐虚弱,但他的精神却异常振奋,他常常把家人召集到一起,讲述自己与毛主席之间的点滴往事。
他有些愧疚地回忆起那场“驱张风波”,又感慨万分地说道:
“润之这样的人物,真是让人肃然起敬。即便在年轻时与我有过争执,但他从不记仇,反而用自己的行动向我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宽容和大度。”
1967年,张干走完了他坎坷而充实的一生,他的葬礼虽不奢华,却异常庄重。
他的家人将毛主席送来的信件和慰问品一一整理好,作为珍贵的遗物保存下来,供后人瞻仰。
张干去世后不久,毛主席在百忙之中得知了这个消息,他沉默了很久,随后拿起笔,再次写下了一封信,寄给了湖南省政府。
他在信中要求当地继续照顾张干的家人,确保他们能够安稳度日,信中,他还写道:
“张干先生一生教书育人,是国家不可多得的教育人才。他虽已辞世,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张干虽然以“开除”毛主席而闻名,但最终,他的人生因毛主席的关怀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而毛主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宽容与感恩,将这份恩怨情深转化为一段值得后人铭记的历史。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