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洛的哥特式侦探之旅——《威尼斯惊魂夜》
今天聊聊美国 / 英国 / 意大利电影《威尼斯惊魂夜》。
片名A Haunting in Venice (2023),别名威尼斯鬼魅 / 威尼斯谋杀案(港) / 威尼斯魅影谋杀案(台) /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威尼斯惊魂夜》是导演肯尼思·布拉纳的第三部赫尔克里·波洛侦探电影,影片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1969 年的小说《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本部电影在情节上做了较大改动,故事背景从英国改为意大利威尼斯,并且加入了更多超自然元素。
《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也出现在导演前作《贝尔法斯特》(2021)中。
尽管改编自《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这部电影的情节与马普尔小姐为主角的《复仇女神》共同点更多。谋杀动机和母亲对女儿男朋友不满有关。
故事发生在1947年的万圣节,已退休的赫尔克里·波洛在威尼斯过着平静的退休生活,他的朋友作家阿里阿德涅·奥利弗邀请他参加一场降神会,试图揭穿通灵者的谎言。
降神会却引发了一系列神秘事件,波洛在怀疑中陷入了一场谋杀案的调查。
著名侦探波洛已经从侦探工作中退休,过着看似孤独的生活。他的形象塑造与以往有所不同,不再是那个无所不能、洞察一切的侦探,而是一个内心充满痛苦和困扰的老者。他的无神论立场和对死亡的冷峻态度,反映了战后一代人对生活态度的转变。
影片中的其他角色,也都各自带着不同的秘密和心结。
战时外科医生莱斯利·费里尔,他内心的痛苦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早熟的儿子利奥波德年龄与心智错位,反映了战后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忽视和误解;豪宅主人罗伊娜·德雷克的过往和现在的矛盾,正是战后社会道德疲惫和肮脏理想主义的写照。
所有这些角色,都像是战后社会的缩影。
这部电影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将哥特式恐怖元素与侦探推理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诡异而神秘的氛围。
影片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种浓郁的哥特式氛围,古老的威尼斯宫殿、连绵不断的雷暴、超自然活动的暗示,这一切都为影片奠定了独特的基调。
导演还运用了哥特式镜头语言,运用鱼眼镜头、荷兰式倾斜、极端角度,以及对细节的夸张特写,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
电影在视觉效果方面下了功夫,结合真实的威尼斯地点、伦敦的摄影棚和视觉效果,创造出一个既真实又超脱的豪宅,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舞台。
电影中的超自然活动暗示,以及大部分动作在一场巨大的雷暴中发生,使得整部电影的紧张气氛和视觉冲击力达到了极致。
导演肯尼思·布拉纳与技术团队合作,为了给演员带来惊喜。
在这部影片中,演员们没有受到任何警告,例如灯光突然熄灭,或者门突然被砰地关上,这种突如其来的情景让他们能够在戏中真实地体验到困惑和震惊的情绪。凯利·蕾莉在一次采访中证实了这一点,她描述了拍摄降神会场景的经历:“那场景把我吓坏了。”
这样的实景拍摄让演员们身临其境,为影片增添了真实感。
影片的剧情在悬疑和恐怖之间摇摆不定,既想要保留侦探推理元素,又想要加入超自然和恐怖元素。
电影并没有简单地复制悬疑、恐怖以及心理剧等元素,而是通过引入超自然现象和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挖掘,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故事。
混搭碰撞是一招险棋。混搭带来新鲜感还是分裂感,票房口碑给出了答案。
《威尼斯惊魂夜》中最让人诟病的地方是,电影中的一些跳跃恐慌和长时间的奇怪拍摄角度可能并不特别可怕或有效,而且在某些情节上,电影的处理可能略显粗糙,缺乏对观众提供有意义的线索。
此外,电影的结局可能对于一些观众来说稍显突兀,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影片试图通过对人性幽暗面的深入挖掘,来融合古典侦探小说与现代惊悚元素,可惜实际效果并不出色。
惊悚混搭探索心理深渊,
口碑票房检验创新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