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宗师成仙传奇:他不理武则天召请,只为唐帝献宝,死后升仙而去

红小岩谈古论今 2022-11-21 10:36:04

大唐时期,“仙宗十友”中有一位司马承祯,是道家茅山宗的第十二代宗师,法号道隐。司马承祯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白云子”。此人博学多才,擅长文学,还曾潜心钻研过篆书,自成一体,号称“金剪刀书”。

武则天篡唐改周,对李唐宗室子孙大开杀戮,是个心毒手辣之人。武则天曾多次征召司马承祯,司马承祯都没理睬她。哪怕武则天贵为皇帝。后来,李唐复辟,唐睿宗、唐玄宗召请司马承祯时,他却奉诏出山,为大唐二帝献上了亲手铸造的宝剑和宝镜。

世人都知司马承祯是一代道家宗师,却鲜少知道他还是冶金铸剑铸镜高手。他隐居天台山灵墟期间,曾于院中建了一个大丹炉,专门用来铸造镜剑。据说,在如今的浙江天台山还留有“镜剑台”遗址呢。

唐睿宗李旦崇尚道教,听说他的事迹后,很尊敬他,屡次给予他优渥的待遇。公元711年,景云二年,唐睿宗派承祯的兄长拿着帝王敕书来到天台山宣召他入宫。

司马承祯此次入宫,向唐睿宗进献了宝镜,此事虽然未见史书记载,但在唐睿宗所下的敕书中,这样讲到:“所进明镜,规制幽奇。隐至道之精,含太易之象,藏诸宝匣,铭佩良深。”

司马承祯铸造的宝镜,唐睿宗仔细审视了一番,觉得规制非常奇特,因为里面蕴藏着先天八卦之象,以及道家的精妙之术。

唐睿宗向他询问阴阳术数、人间吉凶祸福之事,以及治国之道。司马承祯就以老子和《易经》中的话回复他,并提醒他,保持淡泊寡欲之心,顺应自然之道,就会没有私欲,那么天下也就能够治理。他告诫睿宗要效法天地之道,修养自身的道德。

唐睿宗非常赞赏司马承祯的见解,想把他留在宫中,封他做高官,司马承祯坚辞不就,谢绝了天子的美意。

不久之后,司马承祯要返回山里,唐睿宗赐予他一把宝琴和花披肩,派人送他回去。当时,有很多王公大臣作诗为他饯行。

有一个常侍,名叫徐彦伯,选了其中三十首最好的诗文,集成一个诗集,还为此写了一篇序言,命名为《白云记》,流传于后世。白云,即司马承祯之号。

唐玄宗坐拥天下后,也是一位崇道的皇帝,曾两次征召司马承祯到京城。第一次在开元九年(721年),唐玄宗亲自接受了司马给予的镇邪法箓。第二次是在开元十五年(727年)。司马入宫,再次进献了由自己设计铸造的铜镜和宝剑,将其命名为含象鉴和景震剑。同时一并呈献的还有《上清含象剑鉴图》。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阐明了所铸宝镜和宝剑的意义。

含象鉴,即铜镜;景震剑是宝剑。这是司马承祯为皇家专门设计和铸造的,带有明确的弘道,震慑邪恶的意义。铜镜和宝剑的纹饰及铭文表现了道家的义理。史料记载其铭文为:“捣雷电,运玄星。摧凶恶,亨利贞。干降精,坤应灵。日月象,岳渎形。”

含象鉴有实物传于后世。景震剑则未见有实物传世,疑似已成绝响。不过景震剑的图样保留在《正统道藏·洞玄部·灵图类》中,留下了原始的图样。剑身铸刻星辰,篆字,看起来很像道家镇邪除恶用的符文。《景震剑序》说到,景震剑合和阴阳,象法天地,蕴涵威灵,带有天罡和雷电的威力,能够收降或摧毁阴邪之物,有“收鬼摧邪之理”。

唐玄宗收到这二件道家的宝物,龙心大悦,亲自披复了一道《答司马承祯进铸含象镜剑图批》,文曰:“得所进明照宝剑等,含两曜之晖,禀八卦之象,足使光延仁寿,影灭酆城。佩服多情,惭式四韵。”

玄宗又亲自御制了《答司马承祯上剑镜诗》曰:

宝照含天地,神剑合阴阳。

日月丽光景,星斗裁文章。

写鉴表容质,佩服为身防。

从兹一赏玩,永德保龄长。

根据《上清含象剑鉴图》记载,司马承祯献给唐玄宗的铜镜有两种。一种是含象鉴,铭文首句“天地含象”,因此命名为“上清含象鉴天地镜”。

司马承祯将整个大唐对应的天地人三才,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熔铸到镜子中。

唐玄宗把他留在皇宫内殿,对他礼待有加,并尊敬地向他请教延寿、度世之事。不过司马承祯讲得很隐晦,并没有信口直说。唐玄宗秘密地记录,又秘密地收藏,所以世人不知道他们谈话的内容。

从此,唐玄宗治理国家四十多年,缔造了“开元盛世”。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番将安禄山起兵反唐,次年攻破潼关。唐玄宗被迫离开长安,到蜀地避难。到了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从成都返回长安,做了太上皇。

唐玄宗从四川回来之后,又过了七年才驾崩。《太平广记》说,他的死亡诚然是天数,难道这其中就没有高人用法力帮他延长了寿龄吗?

司马承祯久居深山,勤苦修行,世寿活到一百多岁,但都因为长年修道之故,他的面色看起来像儿童那样红润,步履像年轻人一样轻捷。尽管他一百多岁了,但看起来就像三十多岁的人。

他在山中带着七十多名弟子修行。有一天早晨,他告诉众弟子说:“我自从居住玉霄峰,向东望蓬莱,常常有真灵降驾而来。如今我已受到东海青童君、东华君召请,必须离开人间了。”他刚说罢,不一会儿就咽气了。他的肉身就像蝉蜕那样分解消散了,这也就是道家说的尸解升仙。弟子们只好把他留下的衣服帽子埋葬起来,作为他的衣冠冢,以作纪念。

参考资料:

《旧唐书·司马承祯传》卷192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10

〔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21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