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吃”是各种论坛社区“亘古不变”的话题,就算盘中实时基金估值不再提供了,这样的声音也还是不少。“偷吃”是不可能的,但是一些技术调整的确是存在的。
诱人的高收益先来说一个现在比较常见的技术调整。
不少投资者在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会被一些产品相对同类产品明显偏高的收益所吸引。比如说接入某个系列的产品,现金管理类的,平均7日年化收益大概在2.5%左右,突然蹦出来一个4%左右的,就特别扎眼。
不过当投资者买入后,快的话十天半个月,慢的话一个月左右,这个产品的收益水平就会泯然众人矣,运气不好的话,甚至会沦落到同类接近垫底的水平。
究其原因,其实这些产品偏高的收益就源于一些技术调整。大概率是新成立的产品,规模比较小,千八百万,高收益的资产很好配,或者赶在月末、季末这样资金面比较紧张的时点,较为容易配置到收益率较高的国债逆回购。
不过随着规模增长到正常水平,以及特殊时点的过去,配的高收益资产被稀释或者到期,产品的收益肯定会回到正常水平。所以遇到这样的产品,倒也不是说不能买,毕竟搭车还是能蹭一段较高收益的,心里有预期就好。
爆发的万份收益跟现金管理类银行理财产品相近的是货币基金,常常会出现一个特别高的日万份收益,从而拉高7日年化收益率。而收益率水平往往决定着渠道的推荐排序,爆发的万份收益就会助推产品规模的增长。
这种单日的爆发,比如说现在货币基金日万份收益0.6元就属于比较不错的水平,突然爆发出来个日3元、4元。其实也是源于一种技术调整——集中兑现浮盈。
老货币基金的收益计算是采用摊余成本法,也就是按照资产持有到期把收益平摊到每一天,这样收益就比较平稳,这也是货币基金很难出现负收益的原因。
如果持有的资产发生交易,浮盈浮亏是计入当天收益的,集中兑现浮盈就会明显推高单日的万份收益。
申赎的冲击还有一种技术调整,其实是被迫的。就是申赎的影响。
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赎回费归入基金资产,导致基金大涨。其实除了费用的影响,规模的变化也不容忽视。
举一个极端点的例子:前些年,某个权益基金单日被赎回了70%,又正好赶上第二天大幅低开低走,结果在市场还是10%跌停板限制的时候,就单日跌超10%。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那赎回的70%不参与收益分配了,但是70%对应的股票仓位没减下来呢!全天低开低走,相当于是一记闷棍,狠狠打在剩下的30%持有人身上,相当于亏损被明显放大了。
当然了,如果第二天是高开高走,那涨幅也会被放大。
申赎的影响大多数都是负面的,所以大家可能会注意到,申赎费率对于投资者较为友好的指数基金,通常收益相对不友好的同类落后些,这也并不是因为费用低就不好好做,而是客观难题在那儿。
以上这些技术调整都是比较正常的,在产品收益展示上的技术调整才是最惊人的,有机会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