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书法只求快活、舒适

八公山人看文化 2024-11-05 02:41:53

眉山三苏祠

王世国/文

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山县城里一个清寒的地主家庭。父亲苏洵早年游手好闲,科举也屡试不第,直到27岁时才发奋读书。但他娶了一个好老婆程氏。程氏出生于眉山名门,家境殷实。程氏毅然承担起养家的重任。当时眉山的丝织业发达,程氏便在纱縠行(卖绫罗绸缎的地方)租了铺面做丝织品生意,而且经营得风生水起,没过几年不仅养活了一家人,还购置了几间商铺,生活也滋润起来。

三苏祠中一景

苏洵则将全部精力用在读书和教育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身上。在父亲的影响下,苏轼少年时便勤奋好学,熟读经史,还将看过的经史书籍全部抄写一遍,且每抄写完一本书就变换一种字体。待全部经史书籍抄写完毕,他不仅学问有成,书法也练得很好。他曾说:“遇到天气晴朗、笔砚和畅的时候,便适宜写几张草书,这并非仅仅表达自己心中的快意,而且也是为了百年之后与我同病相怜的人发现它。”

苏轼楷书《赤壁赋》

22 岁时,苏东坡考取进士,后在学士院供职。一天,他在学士院中闲坐,忽然叫差役拿纸笔来,挥毫用小楷书体写下陶渊明的两句诗:“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先后写了七八张,掷笔大呼道:“好!好!好!” 然后分送给左右的同僚给事,以此抒发自己愉快的心情。

苏轼草书《醉翁亭记》

书法之道难在 “取会佳境”“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即把文字书写转化为对书法家自我情感和心意的抒发,这便是苏东坡所讲的 “求适意耳”,也是“宋书尚意”的根本所在。孙过庭提出书法创作要有五种适合的条件:神怡务闲、感惠徇知、时合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苏东坡在学士院中作书时,大概正是 “五合交臻”,所以写起来 “神融笔畅”,连他自己也忍不住连连叫好。

赵熙(宋哲宗)

1085 年,神宗病故,10 岁的赵熙(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召苏轼回朝。苏轼由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制诰,连连升职。在朝 4 年间,他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提拔和举荐了一大批贤才进京,如黄庭坚、毕仲游、张耒、秦观、陈师道等。一时人才毕集,互相酬唱,苏东坡俨然成为当时文坛和书坛的盟主。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高太后

苏东坡的书法之路,既体现了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又展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独特感悟和卓越成就。他以抄写经史书籍的方式,既积累了知识,又磨练了书法技艺。在学士院的闲适时刻,他挥毫泼墨,抒发内心的情感,达到了书法与心境的融合。而他在朝廷任职期间,又以其卓越的才识和影响力,成为文坛和书坛的领军人物,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王世国著《书法解密》,2024年10月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1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