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 年,杨至成从苏联回到国内,他赶紧向叶季壮询问自己妻女的状况。结果,叶季壮告诉他:“她改嫁了。”
1946 年,杨至成总算从苏联回到国内。这八年的分别啊,他对老婆孩子的想念那是特别强烈,跟潮水似的。他回国后干的头一件事,就是去找人打听她们在哪儿。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他碰见老熟人叶季壮了。1938 年从延安走的时候,杨至成把老婆孩子托付给叶季壮帮忙照顾,觉着他肯定知道她们现在啥情况。
可是,叶季壮的表现让人挺意外的。他说话支支吾吾的,想说又不说,表情特别复杂。这可把杨至成急坏了,赶忙追问:“咋回事啊?”叶季壮沉默了一小会儿,最后说出了一个杨至成根本没法接受的事儿。
这消息就像晴天一个大雷,把杨至成一下子砸进了巨大的痛苦和迷茫里。那他到底听到啥了呢?咋就受到这么大的打击呢?这八年,都发生啥事儿了啊?杨至成和他的妻女,往后的命运又会咋样呢?
1926 年,才 20 岁的杨至成心里装着报效国家的志向,走进了黄埔军校。这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给杨至成开启了一条通向革命事业的路。在这儿,他不光学到了军事方面的知识,还接触到了那种能推动进步的思想。
在黄埔军校,学习生活那是相当紧张又充实。每天早上5点,杨至成和他的同学们就得起床,然后开启一整天的训练。操场上,只听那整齐的步伐声不断回响;教室里,热烈的讨论声接连不断。就在这种环境之下,杨至成的革命信念慢慢地变得坚定起来。
1927年,在一场秘密的集会当中,杨至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这么一个决定,让他的人生彻底变了个样。同一年7月,他还参加了那震惊全世界的南昌起义。这起义的枪声一响,就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用武装力量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啦!
南昌起义失利后,杨至成跟着朱德、陈毅他们往南方转移。在那艰难的革命日子里,他碰到了自己的第二任老婆伍道清。伍道清是衡阳市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跟朱德的妻子伍若兰是一个学校的,而且还是好朋友呢。
1928年的那么一天,杨至成在墙上刷写标语呢。这时候,有个年轻女子主动过来,帮着扶住梯子。这一下,让杨至成留意到了。女子跟他说:“我叫伍道清。”杨至成呢,被她的那股子热情劲儿和勇气给感染了。
后来啊,杨至成和伍道清在搞革命工作的时候常常碰到。伍道清成了医务管理所里护理方面的一把好手,杨至成在打仗的时候立了不少功。1928 年 7 月,杨至成在七溪岭打仗受了伤。多亏了伍道清精心照顾,他才能很快好起来。
这俩人成天在一块儿,感情是越来越好了。在战友们的鼓动下,杨至成总算壮起胆子跟伍道清表明了心意。1928 年 9 月,他俩在那炮火连天的环境里办了个简简单单的婚礼。
可是,革命这条路哪能那么顺顺当当的呢。1928年年底的时候,国民党军队冲着井冈山根据地发起了第三次“会剿”。这时候,伍道清已经有身孕了。为了能护着怀孕的妻子,杨至成没办法,只能心一狠把她留在井冈山,而自己跟着红四军转移走了。
分别的时候,杨至成牢牢地攥着伍道清的手,说道:“我答应你!”伍道清使劲忍着眼泪,点头表示同意。可谁能想到,这一分开竟然就成了永别。
红四军在转移的时候遭到了伏击,杨至成伤得挺重。等他把伤养好了回到井冈山,这才发现根据地没了。他到处去问伍道清在哪儿,可啥消息都没问到。
1929年4月的时候,红四军跟红五军在江西瑞金会师了,杨至成这时候知道了个特别让人难受的事儿:敌人把井冈山给占了之后,对留在那儿的人进行了特别残忍的屠杀。伍道清和她肚子里的孩子,估计很可能已经遭难了。
这打击对杨至成来讲,那简直就是晴天一个大霹雳。但是,革命可不能停下脚步啊!他使劲忍着悲痛,接着又投身到特别艰苦的革命斗争里去了。往后的日子,杨至成把所有精力都放到工作上了,好像只有这么做,才能暂时让自己心里头的痛苦减轻点儿。
伍道清离开了以后,杨至成就一门心思都扑在了革命事业上。到了1930年,他在江西碰见了彭慧媛。彭慧媛可是个很坚强的女革命人士,她也遭受过失去亲人的伤痛。就因为他俩有着相同的理想,又有差不多的经历,所以在彼此那里得到了安慰,没过多长时间就好上了。
不过呢,这桩婚姻没长久下去。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没办法,只好被迫开始长征啦。为了让队伍能轻点儿负担,好多女同志都被留在江西了。彭慧媛可是少数跟着长征的女同志里的一个,她坚决要跟杨至成一块儿走上这条特别艰难的路。
在长征途中,杨至成和彭慧媛互相帮衬着,一块儿应对各种困难阻碍。他们翻山越岭,走过草地,还得躲着敌人的追捕。有一回打了一场很激烈的仗,彭慧媛倒霉被枪弹打中了。杨至成顶着枪子儿雨,把她背到了安全的地方,可惜最后还是没能把她救回来。
杨至成又一次痛失挚爱,心里那叫一个悲痛万分。但是,革命可不能停下脚步啊!他只能把悲痛强压在心底,继续往前走。1935 年 10 月,红军总算到了陕北。杨至成跟着大部队也进了延安,开启了全新的革命日子。
在延安,杨至成到中央军委干活儿去了。这忙碌的工作呀,让他把过去那些伤心事儿给暂时忘喽。1936 年春天的时候,他在一个会议上碰见了钱家华。这钱家华是延安女子大学的学生,性格热情又开朗,对革命那可是充满了热情呢!
一开始,杨至成在工作上挺关心钱家华。后来接触多了,他就慢慢被钱家华的乐观劲儿和坚强性格给迷住了。而钱家华呢,也对这位经历不少事儿、把一切都献给了革命的老同志挺敬佩,也挺有好感。
1937年冬天,靠着组织的关怀以及战友们的打气,杨至成和钱家华成了夫妻。这一婚事让杨至成感受到了好久没有过的温暖与幸福。到了1938年秋天,钱家华生了个讨人喜欢的女儿,这可给这个历经不少磨难的革命家庭增添了不少欢乐。
哎,可是这好日子没持续多久。1938年年底的时候,组织安排杨至成去苏联学习,顺便治病。走之前,杨至成把老婆孩子交给好朋友叶季壮帮忙照看。他当时觉得这次分开时间不会长,哪能想到,这一分开就是八年呐!
杨至成走了以后,钱家华一个人拉扯着女儿,还接着干革命工作。她天天盼着能有丈夫回来的信儿,可啥也没盼着。过了些日子,一个特别让人难受的消息传到了延安:杨至成在从新疆回国的路上被人给害了。
这消息简直像个晴天炸雷,把钱家华给砸进了深深的悲痛里。组织好多次劝她再成个家,可她咋都不愿意。她就一门心思要等着,盼着能有奇迹出现。
哎,现实真是够难的。时间一天天过去,钱家华没办法,只能过着没丈夫的日子。她得一边工作,一边照看还小的女儿,生活的压力把她累得不行。在组织还有亲戚朋友的劝说下,钱家华最后下了个挺难的决心:改嫁。
1943 年,钱家华领着女儿嫁给了一个人。这人对她们母女特别好,让她们有了新的依靠。虽说日子慢慢稳定了,可钱家华心里一直念着杨至成,那份情始终都在。
在那战火连天的年月里,杨至成和钱家华的命啊,就这么被硬生生地给分开了。一个跑到老远的外国去拼命讨生活,另一个呢,在老家又成了个家。谁能想到啊,多年以后,命运这玩意儿又把他们的生活给缠到一块儿了,整出一场感情上的大风波来。
1938年年底的时候,杨至成开启了去往苏联的行程,这一趟走得可远啦。本来吧,这次出国学习该是个挺难得的好机会,没成想,这竟成了他这辈子过得最不容易的八年。
杨至成到莫斯科的时候,刚好赶上斯大林大清洗快结束了。那时候,苏联社会到处都透着恐怖的气氛,每个人都提心吊胆的。杨至成是从中国来的共产党员,他也没法躲开,被卷进了这场政治风浪里。
刚到莫斯科的时候,杨至成就去列宁学院学习了。这列宁学院是培养外国共产党干部的,以前那可是好多革命者都特别想去的地儿。但是呢,这会儿的列宁学院可不像以前那么好了。好多老师和学生都给牵连进监狱里了,剩下的那些人呢,都害怕得不行,啥都不敢随便说。
杨至成使劲儿去适应那种紧张的气氛,一门心思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还有苏联的建设经验。可没过多会儿,他就觉着课堂上讲的东西,跟自己在中国革命实践里的经验好多地方都对不上。他想把自己的疑问说出来,结果却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1939年春天,杨至成平静的学习日子被一场意外的政治风波给搅乱了。有一天晚上,他就被秘密警察给弄去审讯了。为啥呢?有人说他在私底下讲过斯大林的一些政策不好。其实吧,这也就是个平常的学术讨论,可在当时的苏联,这事儿能被当成很严重的政治罪过。
杨至成给关在卢比扬卡监狱里,被审了好几个月。可他一直说自己是清白的,那些瞎编的罪名,他坚决不认。最后呢,多亏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费了好多劲儿从中调解,杨至成这才重新获得了自由。
杨至成经过这次事儿,深深觉得苏联的政治环境太复杂啦。打那以后,他变得格外小心,基本上都不跟人聊政治方面的事儿了。可谁能想到,命运就是不放过他。1941 年 6 月,纳粹德国冷不丁地就进攻苏联了,这下子,莫斯科乱成了一团。
战争一打响,杨至成积极要求去参加保卫国家的战争。可苏联那边呢,因为对外国人不太放心,就没答应他的这个请求。然后呢,杨至成就被弄到乌拉尔地区的一个军工厂干活去了。
在军工厂中,杨至成跟其他外国同志一块儿,没日没夜地制造武器弹药。那工作环境特别差,吃的东西不够,还冷得要命。不过一想到自己干的活儿能给反法西斯战争出份力,杨至成就觉得挺高兴。
1942 年冬天,工厂里闹起了一场厉害的伤寒病。杨至成不走运,染上了这病,烧得特别厉害。当时医疗条件不行,他差点就没了命。好在有个好心的俄罗斯护士,不怕被传染,仔细地照顾他。过了好几个月调养,杨至成这才慢慢好起来了。
1943 年,仗打得形势变好了,杨至成就被调回到了莫斯科。这一回,他被分配到共产国际干活儿。可没过多长时间,他刚适应这新工作,斯大林就突然说要解散共产国际。这一下,好多外国的共产党员都犯难了,杨至成也在其中。
杨至成没了工作后,就在莫斯科到处跑,想办法回国。可是呢,战争还没打完,中苏之间的陆路走不通了。没办法,他只好先待在莫斯科,靠着做翻译、教中文来赚钱过日子。
这段时间,杨至成认识了一些苏联的文化人,有知识分子,还有艺术家。他们常常私下一块儿聚聚,聊聊文学啊、艺术啊、哲学啥的。通过这些交流,杨至成的眼界变宽了,对苏联社会的了解也更深刻了。
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的事儿传来了,杨至成那是高兴得不行。他本以为能马上动身回国,哪成想又碰到新麻烦了。当时新疆那军阀盛世才跟苏联走得近,就不让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疆回国。
杨至成得在莫斯科再多待一年。这一年当中,他瞅见了苏联从打仗到和平的变化,也了解到普通老百姓过日子的不容易。就这些经历,使他对搞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更多想法。
1946年春,杨至成总算能回国啦!踏上归程的他,心里那叫一个激动,可又有点儿不安。这一分别就是八年啊,祖国变成啥样了?老婆孩子咋样了?满肚子疑问的杨至成,就这样开始了漫长的回家路,也不知道前面等着他的到底是啥样的命。
1946年夏天,杨至成总算能回国啦。他坐着火车,一路穿过那老大一片的西伯利亚,又经过新疆,最后到了延安。可没想到,等着他的不是那种他想的热热闹闹的团聚,而是一个特别让人难受的情况。
杨至成一到延安,就听到个把他吓一跳的事儿:他老婆钱家华改嫁了。这消息就像打雷一样,一下把他震得难受得不行。你想啊,他走了这八年,一点消息都没有,组织和亲戚朋友都觉得他已经没了。钱家华一方面得忍着老公没了的伤心,另一方面还得自己拉扯着小女儿,日子过得特别难。后来在组织和亲戚朋友的劝下,她最后就决定改嫁了。
这情况可把杨至成难住了。他呢,一方面能明白妻子的决定,可另一方面又实在没法接受家就这么没了。最让他难受的是,他女儿都不认得他了。他想靠近女儿,可女儿却躲在继父身后,拿那种警惕的眼神瞅着这个“陌生人”。
在组织的安排下,杨至成和钱家华好好谈了一次。钱家华哭着跟他道歉,说当初以为他死了,所以才改嫁。她还说,要是知道杨至成还活着,肯定会等他回来。但是,现在她有了新的家,对新老公也有责任。
杨至成碰上了个难事儿:到底是要坚持自己的婚姻权利呢,还是让钱家华去过新日子?想了又想,杨至成下了个让人佩服的决心:他决定放手,让钱家华和女儿能自在点儿。他觉得,都分开这么多年了,硬要把这段婚姻维持下去,只会带来更多难受事儿。
做出这决定后,杨至成自己主动跟组织说,想调离延安。组织琢磨了下他的特殊状况,答应了他,把他调到东北局干活儿。走之前,杨至成去看了女儿一趟。他没跟女儿讲自己到底是谁,就当个普通长辈,叮嘱女儿得好好学习,等长大了给人民办事儿。
1946年秋天,杨至成到了东北。那时候,东北地区才从日本人那儿收回来,好多事儿都得从头搞起。杨至成呢,因为在苏联学习和工作过,有这方面经验,就被派到东北局的工业部门干活儿了,主要任务是让工业生产恢复起来,再好好发展发展。
在东北那阵子,杨至成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想着靠忙碌来让自己忘掉痛苦。他跑了好多工厂,去弄清楚生产的状况,还帮着解决技术方面的难题。因为他的这番努力,一些停了好些年的工厂又重新运转起来了,给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关键的物资支撑。
1948 年,东北战局变好了,党中央打算让杨至成回延安工作。这一决定把杨至成弄得挺纠结。他特别想给革命事业多做些事儿,可又怕回延安后又得碰上那些让他难受的过去事儿。
好一番纠结后,杨至成到底还是听从了组织的调遣。等他又回到延安的时候,却发现这儿全变样了。延安变成了个热闹的革命圣地,到处都是不认识的人。他问了问钱家华他们一家的事儿,听说他们跟着大部队往南去了。
在延安,杨至成碰见了个叫李秀芳的女同志。李秀芳是个年轻的医生,她丈夫在战争时期没了。他俩因为工作认识了,慢慢地就有了好感。在组织的关怀和鼓动下,他俩决定成立个新家庭。
1949年初,杨至成和李秀芳喜结连理。这桩婚事让杨至成有了新的盼头,心里也觉着暖和。虽说以前受过的伤还没完全好,但他也试着再次好好过日子了。
这命运啊,老是充满了戏剧性。杨至成原本觉着自己能安稳下来了,没承想,一个意外消息又把他的生活给搅乱了。1949 年 10 月,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组织就告诉杨至成,打算派他去苏联干外交工作。这一下,他又得离开刚组建的家,去往那个曾经让他有过痛苦回忆的地方。
组织安排下来了,杨至成没打磕巴。他心里清楚,新中国这会儿到处都得重新搞建设,但凡有点本事的人,都得给国家出把力。就这样,他又把行李拾掇好了,打算去走新的路。要走的时候,他特认真地跟李秀芳保证,说这回肯定能平平安安地回来。
1950 年初,杨至成又去莫斯科了。这回,他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官去的,身上担着让新中国和苏联搞好关系的重要任务。
到了莫斯科,杨至成就被安排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干活儿。他的主要工作是帮着处理中国和苏联两国间经济合作方面的事儿。因为他对苏联比较了解,俄语也说得很溜,所以杨至成很快在工作里表现得很出色。
可是呢,时间一长,杨至成慢慢察觉到中苏关系可不是看上去那么好。1956 年的时候,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弄了个批评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可引起了老大的震动了。杨至成亲眼瞅见了苏联社会乱哄哄的,也觉出了中苏关系有了些微妙的不一样。
1960 年,中苏关系公然闹掰了。杨至成呢,是个长期在苏联工作的外交官,这下他可犯难了。他得保住中国的利益,可又没办法,得跟以前那些苏联朋友疏远些。这么个矛盾的情况,把他弄得特别无奈。
1962年,杨至成回到了国内。回来后,他到外交部上班了,主要干的是整理中苏关系相关档案的活儿。在干这事儿的过程里,杨至成对中苏关系咋变的有了更透的了解。他就琢磨起自己在苏联的那些事儿,想从里头找出中苏关系变糟的原因来。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杨至成因为曾经在苏联工作了很长时间,而且他在档案整理工作时提出的一些看法被觉得不行,没多久他就被当成批斗的人了。有些人说他是“苏修分子”,是“走资派”。
面对那些没道理的指责,杨至成一直啥都不说。他给下放到河南农村去劳动改造了。在那地方,他跟好多知识分子一块儿,过着挺苦的农村日子。虽说身体挺累的,可杨至成没停下思考。他在晚上的时候,悄悄地把自己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想法给记下来了。
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啦,杨至成得到了平反,又回到了北京。不过呢,这时候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过了六十岁,没法再去干那些特别繁重的工作了。组织想到他的特殊情况,就让他在中央党校当顾问,主要就是给年轻干部讲讲国际关系还有外交历史方面的东西。
在党校工作的时候,杨至成把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想法都放到了教学里头。他不光是讲历史事实,还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去琢磨历史深层次的缘由。他老是跟学生说,得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历史,不能随随便便就把历史人物分成好的和坏的。
在 80 年代,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对苏联模式展开了重新评估。杨至成这位亲身经历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老同志,他的意见得到了重视。他多次参与相关的研讨活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觉得,中国得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既要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又得按照本国的实际状况来搞改革、搞创新。
1985 年,75 岁的杨至成正式退休啦。退休以后,他就忙活着整理自己的回忆录。在这回忆录里,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讲得很详细,尤其是在苏联的那阵子。他想着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后人留点历史方面的启发。
1990 年,杨至成的回忆录弄好了。可是呢,这回忆录里有好多敏感的历史事儿,所以就没公开往外发,只是当成内部的资料,在特定的一些范围里传着。
1995 年,杨至成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五岁。在他的遗留物品里,有好多手稿和日记。这些东西记载了他针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苏关系等重要问题的思索。虽说杨至成走了,可他留下来的这些思想宝藏,变成了后人钻研那段历史的珍贵资料。
杨至成这辈子,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特别动荡的那半个世纪。他的过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命运,也展现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艰难过程。他的事儿,算得上那个时代的一个典型,很值得后人琢磨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