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是品,清静为性。
恬静成美,宁静生明。
——题记
为什么儒释道都会讲一个“静”字?
不知道静,不足以明道;
不明白静,不足以论道。
静是一种美德,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喜悦。
智慧从何而来?
始于静,终于悟,得于喜。
其一:静是品性的根本。
如果品性是一棵大树,那么静就是根本。
心静,就能大风吹而岿然不动。
正如六祖慧能所说,风动、幡动而心不动。
静以修身,静以养性。静是一种素质。
老子有云:“静为燥君”,“躁胜寒,静胜热”。
此为静的本质属性、相反对比及其降服作用。
老子还说,“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这是说静的社会治理作用。
同样,儒家所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这也指明了静的品性作用和社会治理意义。
可以说,静是诸种品行的根本,也是诸种品性的“主帅”。
人生如此,社会亦然。当今社会过于浮躁,静是根治浮躁的处方。
静能涤除玄览,战胜浮躁。
静能使社会和个人克服急功近利、喧哗嘈杂乃至贪欲浮华。
从而不以物累,不为物役,从而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
所谓定力如山,静能让我们做到坦然以对、从容处之。
其二:静是顿悟的起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老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静是探索的状态。
潜心钻研,深入观察,往往能够打开探索之门。
当静达到一种沉思冥想、专心致志状态,有利于发现事物的规律性。
如中国古代农业、天文等成就,就是通过“静观其复”的方式取得的。
同时,道家说“静以生动”,佛家说“静能生慧”。
静是智慧和动能的起始,正如文王在拘禁中静观而演成了八卦。
沉浸式的投入,往往能够领悟新事物,获得新发现,取得新突破。
这主要体现在灵感顿悟、发明创造、判断决策等方面。
大文艺家都有静观之下顿悟灵感来袭的共同经验。
如“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等。
大科学家同样能够在静思甚至在梦境中获得灵感。
最典型的莫过于库勒梦见蛇咬自己的尾巴,一下子明白了苯分子结构。
静还有利于决断明断,形成科学的决策。
如空城计的成功就是临危不乱的成功,就是以静制动的成功。
其三:静是内心的微笑。
你认识你自己吗?你需要证明你是你吗?
这类问题其实并不滑稽。
认识你自己,是人生重大问题;
提升你自己,是人生的重要目的。
在生活中,人能够通过宁静摆脱困扰,达到智慧的状态。
由此,人能够认识自身的潜能,认识自身,证明自身。
具体来说,通过静的修养,人们能够达到自在、创造、超越的境界。
如“了然于胸”,如“醍醐灌顶”,如“恍然大悟”。
从而在内心深处,自然而然生发出由衷的喜悦。
这种喜悦不是低俗,不是低级趣味,不是苍白空虚,不是短暂易逝。
而是充实、恒久、安宁的快乐,是走向高层次的快乐。
所以说,静,是心的微笑。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如是!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天人本一,智慧本光。听光中文、光未央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使用欢迎关注
这不就是玩虚无吗?玩多了人不就变懒了。迷信就是一堆骗术合集,目的就是打劫偷盗掠夺,主要类型有宗教迷信(如佛教圣经教)和教条迷信(如儒家儒教)。余下的就是心机。玩骗术心机的都特别擅长伪装,玩传统骗术的通常会打着玩传统文化的名义
少放p了,三个全部加了一个“骗”字。把你骗的静悄悄了,不就钱赚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