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萨之战时,清军和沙俄的兵力对比如何?

博览群书名字 2024-10-26 05:40:38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1686),也是决定性的一战,清军:2200人—2400人,俄军:826人。

很多人说雅克萨之战打得不好,实际上:

第一,围城清军并没有绝对优势兵力,清俄兵力对比不到3:1。这在攻城战中算少的。

第二,相比于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俄军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运用了棱堡技术,这是俄军在此次战役中最大的进步。

注意,在法国沃邦元帅于1692年发明平行战壕法之前,整个世界对付棱堡都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雅克萨俄军棱堡复原图,注意它与下方的清军营地的比较。

事实上,因为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清军的强大炮火给俄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攻城清军装备有6门当时东亚最强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弹重10磅左右)。

所以,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中,俄军专门请来了德意志军事技师阿法纳西•拜顿为驻军建造防御工事。

于是,在阿法纳西•拜顿的督造下,雅克萨城被打造为一座“类棱堡型防御工事”:一方面有着更为厚实的城墙,大幅提高了对重炮的防御能力;另一方面,雅克萨城有着强大的交叉式城防火力。

所以,1686年7月,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爆发时,清军未能像第一次那样迅速取得胜利。

根据俄文通史的记载:“作为第一流的城堡,阿尔巴津(雅克萨)此时不仅经得起最猛烈的轰击,而且配备有由5门大炮和2支扎金式火绳枪组成的精锐炮队和大量火器(燧发枪)。”

看到强攻不可能在短期内打下俄军“升级”后的雅克萨城,清军只能改用围困战术。

清军统帅萨布素在城南、北、东三面挖壕筑垒,在城西的江面上用战船隔断航运,彻底切断了俄军与外界的联系。

请注意,清军的做法,和同时期欧洲军队面对棱堡工事时的普遍做法出奇地一致。

在《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一书中,提到西方的攻城部队在对棱堡感到束手无策时,便“在长炮的掩护下……对准城堡防御工事中可能比较薄弱的地段挖掘壕沟。在壕沟前面迅速筑起一道道土墙,作为放置攻城炮的工事……

在雅克萨,清军采用的办法和西欧军队对付棱堡的办法毫无二致。

清军不仅以深沟高垒环绕雅克萨城,还修建了大量土堡,每堡置大炮三门、火铳十五支,列以排炮之势。

清军重炮

在围城工事和土堡中,均有满洲精兵驻防,以防俄军突围——事实上,俄军曾多次突击,但均被索伦和满兵击退,损失惨重。

而且,清军各屯兵点之间还有交通壕相连,可以相互支援,形成一个个的“刺猬”。

可见,清军的围城技术比同期的西方军队还要先进、全面。

用《从丹药到枪炮》(美·欧阳泰)一书的说法,那就是:“清军的反制防御体系比雅克萨城更庞大”。

四个月之后,城内俄军已经仅存80多人。高达90%的俄军被击毙或死于寒冷。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11月,沙俄政府为了挽救雅克萨的局势,派出使臣来到北京,向清政府表达了希望和谈的意愿。

此时,因为面临准噶尔汗国的强大威胁,康熙帝同意了沙俄的和谈请求,命令清军解除了对雅克萨的包围。双方正式进入谈判程序。

1689年(康熙28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双方正式结束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双方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及外兴安岭为界,划定了双方的东部边界。

该条约确认了黑龙江两岸、北至外兴安岭、东至大海,包括鞑靼海峡和库页岛均为中国领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与西方列强签订的第一个国际条约。它基本上反映了双方的实力对比。

参考资料:

欧阳泰《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戴逸《清代中国与世界》

T.N.杜普伊 《武器和战争的演变》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