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的诗中之谜

樵耕诗话词有谈 2024-10-14 16:42:48

谁是"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诗中的谜。

在北京宣武区有个菜市口,清朝的时候,这里是处决犯人的刑场。1898年9月28日,北京的上空被大风刮得昏沉沉的。中午刚过,菜市口丁字路口就被人围得水泄不通。下午3点多钟,刽子手押着6名插着标牌的"犯人"穿过人墙,来到刑场中央。上万名围观的人立刻静了下来。只见﹣个气宇轩昂的"犯人"向前走了两步,大声念出四句铿锵有力的诗句: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激昂的声音在刑场的上空回荡。这个面对屠刀,从容就义的"犯人",就是为维新变法而献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杰出的维新志士谭嗣同。

1865年3月10日,谭嗣同诞生在北京宣武门外的烂漫胡同。他的父亲谭继询是清朝的大官.曾经做过湖北巡抚,也就是一个省的军政长官。

谭嗣同5岁开始读书,10岁的时候,就跟具有爱国思想的欧阳中鹄老师学习。他认真读书,刻苦钻研,进步很快。他后来的思想和行动,受这位老师的影响很大。谭嗣同很喜欢练武,父亲给他请了一位教师,这就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侠客大刀王五。在王五的精心传授下,谭嗣同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在13岁的时候,他跟随父亲去了甘肃。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为了锻炼意志和武艺,他曾经带领一名彪悍的骑,迎着漫天风雪,骑马驰骋在陇西高原的崇山峻岭之中,任凭疲劳饥渴折磨,一连7天7夜,行程1600多里。

1884年,19岁的谭嗣同来到新疆,在巡抚的幕府里做事。不久,他就离开新疆,开始了10年的漫游生活。他的足迹遍及西北边陲、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和宝岛台湾,来往于直隶(现在的河北省)、新疆、甘肃、河南、湖北、江西、山东等13个省,走了8万多里路。祖国的辽阔领土和壮丽山河,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扩大了他的胸怀,也增长了他热爱祖国的情感。他也亲眼看到了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看到了祖国被外国强盗欺凌、掠夺的悲惨情景。这又使他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堂堂的"天朝大国"被日本打得惨败,苦心经营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作为战争结果的《马关条约》,除了割地赔款,又把许多不平等的条款强加到中国人民头上,进一步把中国推入苦难的深渊。面对这样的民族危机,谭嗣同满怀忧愤,多少个不眠之夜,他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救亡图存的道路。这个热血青年开始认识到,只有变法图强,中国才有出路。

这时候,康有为在北京创立了"强学会",鼓吹维新变法。这对谭嗣同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他急忙赶到北京,但康有为已经南下了,他只见到了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梁启超向他介绍了康有为的学说和主张,谭嗣同非常佩服康有为的为人和学识,更加坚定了变法的信念。

1896年7月,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职到南京上任。在一所清静的庭院里,他奋笔疾书,写下了一部反对封建制度、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书﹣-《仁学》。

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也在筹划变法,他知道谭嗣同是个人才,就邀请他回湖南。谭嗣同的老家在湖南浏阳,能够回家乡参加变法运动,他特别高兴。赶到长沙之后,便全力投入湖南的变法活动。在他的策划和推动下,湖南建立了南学会、时务学堂,创办了《湘学新报》、《湘报》,开始筹办内河轮船,修建铁路和开采矿产,把湖南的变法维新运动搞得轰轰烈烈。

谭嗣同等人的变法活动,遭到了顽固势力的猖狂攻击和破坏,南学会被解散,《湘报》的主笔遭毒打,不少维新派人士被迫离开了湖南。在这困难的局势面前,他毫不畏惧地表示,为了变法维新,不怕"杀身灭族",如果碰到挫折就贪生怕死,改变主张,那国家就真的要灭亡了。

谭嗣同在湖南维新运动的杰出表现,很快得到光绪皇帝的赏识。1898年6月,他接到了光绪皇帝要他进京任职的命令。他喜出望外,决心为实现变法维新的理想大干一场。回到北京以后,光绪皇帝接连下达了一系列变法命令,使他更加兴奋。他觉得,既然皇帝决心变法,国事就大有可为了。9月5日,光绪皇帝在紫禁城召见了他,授给他四品官衔,让他在实权很大的军机处工作。这个官职虽然不大,但非常重要,他可以为皇帝起草诏书,批阅大臣们的奏折,参加筹划新政。这使谭嗣同欢喜若狂,他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就在这时候,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也在磨刀霍霍,他们在暗中密谋策划,准备借秋季天津阅兵的机会发动政变,废掉光绪皇帝,推翻新政。

光绪皇帝知道这个阴谋以后,立即下了一道密诏,让康有为等人赶快逃走。维新派大臣们接到密诏,立刻慌了手脚,可他们没有兵权,只好去求助袁世凯。

9月18日深夜,谭嗣同独自一人来到法华寺袁世凯的住所,说服他杀掉荣禄,派兵包围慈禧太后住的颐和园,营救光绪皇帝。没想到袁世凯是个两面派,他表面上发誓,为了皇上,万死不辞,暗地里急忙奔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可耻地出卖了谭嗣同和维新派。9月20日晚上,荣禄就赶到北京禀报了慈禧太后。第二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宣布自己临朝"训政",并且下令搜捕维新派。

政变发生后,康有为逃往国外,梁启超也躲进了日本公使馆,谭嗣同却谢绝了亲戚、朋友的劝告,坚决不走。他说:"各国变法,没有不经过流血牺牲就成功的,现在中国还没有听说为变法牺牲的,这就是国家不昌盛的原因,为变法牺牲,就从我开始吧!"9月25日,一伙兵丁闯进了北京浏阳会馆,把他逮捕了。浏阳会馆,把他逮捕了。

谭嗣同被关押在刑部北监,在狱中,他神态自若、从容,不时地在牢房里来回踱步。从地上捡起炭渣,在狱中的墙上写了一首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的意思是,汉朝的张俭因为揭发朝中权贵,杜根因为劝太后把权力交还皇帝而遭到迫害和打击,他们虽然吃尽了苦头,但受到人们的尊敬,死后留下了英名。比起他们来,我觉得问心无愧,决心含笑就义。他又想起了与他肝胆相照的两位英雄,期望这两位犹如巍巍昆仑的英雄人物,实现他未竟的志愿。

诗中最后一句提到的"两昆仑"到底是指谁呢?它是比拟还是专称?这引起人们许多推测和猜疑。

最早解释"两昆仑"的,是跟谭嗣同一起搞变法维新的梁启超。他认为,所谓"两昆仑",一个是指康有为,另一个是指侠客大刀王五。梁启超是谭嗣同的战友,在谭嗣同被捕前夕,他们曾慷慨话别。梁启超对谭嗣同的思想和言行是十分了解的,所以这个解释几十年来一直是权威的说法。

但也有人反对这种解释,认为诗中的"两昆仑"除了王五之外,还有一个叫唐才常的人,他曾经跟谭嗣同肝胆与共,在湖南一起开办南学会和时务学堂。谭嗣同对唐才常寄予很大的希望,曾经邀请他来北京一起搞维新变法。

还有的学者认为,当年谭嗣同住在北京浏阳会馆的时候,有两个侠客同时传授他武艺,一个是大刀王五,一个是通臂猿胡七,因为他们俩学的都是昆仑派,所以谭嗣同诗中说的两昆仑,就是王五和胡七。据说梁启超不认识胡七,只知道谭嗣同有密友王五,大概是为了使自己老师的形象更高大,所以才把另一个人解释成康有为。

后来又有人解释说,诗中的两昆仑是指康有为和谭嗣同自己。但这也是一种推测。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生前有不少良师益友,他诗中的"两昆仑"到底指的是谁呢?至今仍然是个难解之谜。

·2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