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被迫做过为土匪写勒索信的“黑笔师爷”。
继而因青梅竹马的未婚妻早逝而出家为僧得法号“大千”。
被家人送往日本求学却在暂留上海期间拜得名师学习书画。
造假石涛、八大等名家大作遭人追杀却又因此得号“石涛专家”……
这位拥有着如此传奇的前半生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五百年来一大千”的张大千。
1899年5月10日张大千出生在四川内江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张大千自幼习画,在上海期间更是拜得湖南衡阳名儒曾熙、江西临川大儒李瑞清为师,学书法,攻诗文,培养气质,砥砺情操,两师相继授予古今书画鉴赏,窥探艺事奥诀。尤因笃爱八大、石涛画风,诱导其朝夕临摹,铸成张大千在书画上坚实的基础,且影响他后期绘事之开拓。也是在这一时期,张大千广与艺林交游,遍读各家充实学养,潜心钻研历代名家杰作,一一心摹手追,融会贯通,尽吸古人精髓,由古赴新,奠定了他一生绘画创作的根底。
二十八岁以后,张大千由师古而师大自然,周游国内名山大川,相继三上黄山,卜居青城山上清宫,游剑门,访峨嵋,领略山水灵气。大千的山水画贯穿他的整个艺术创作生涯:从初涉绘事时学习和临摹石涛、八大及江浙诸家;到四十年代上溯宋元,崇尚“元四家”和董源、巨石等名家,研习刘松年、夏圭和梁楷等的画格,他探索并融合了宋元文人画和院体画风格。而数十年间游历大江南北、高山名胜的同时张大千也积累了丰厚的生活素养,自然“万千丘壑存于胸中”。
四十三岁时的张大千正当盛年,他穿越千里黄沙,进入古代中西文化交流要塞敦煌,面对元魏隋唐五代以迄宋元的千年艺术大宝藏,坐卧洞窟,醉心期间近三年,编排查考敦煌石窟三百零九个洞号,做了细心的探究考证,更全心全力,从事实地临摹工作,完成二百七十六幅“张大千敦煌壁画”。这是他奋志苦行近三年,追根寻本,撷取了千年艺术精华,而后汇为他整个绘画世界的主要渊源。对于敦煌,张大千曾说:“开始来的时候,我也有些眼花缭乱,看了那样多的名人古迹,到这里来就看不懂了,那时才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哪里能找到这样众多的名人古迹?”张大千居敦煌近三年之久,全然为唐代的辉煌所折服。
他潜心研究,苦心临摹,所以,其后他的人物画,一改往日之态。谢稚柳在《张大千人物画论析》一文中提到:“早年,张大千人物、仕女画的风格在明、清之间。他的人物画,主要是仕女画,其变化、成熟、成功是他在去敦煌时在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敦穆凝重的境界下,潜心临摹研究了敦煌的伟大辉煌的绘画之后……在此之前,他的人物画得之于刚,而啬于柔,妙于奔放,而拙于谨细;这之后则阳刚既胜,而柔缛增,奔放斯练,而谨细转工。”
解放后张大千移居台湾,随后应邀赴印度举办画展,并考察临摹了阿坚塔壁画数月,旅居大吉岭年余期间创作颇丰。1954年张大千携家眷迁居巴西,翌年位于巴西圣保罗的八德园建成。随后数年张大千在香港、东京、巴黎等多地举办画展并游历欧洲,欣赏西方艺术与山川风光的同时也与西方多位知名艺术家来往相谈。直至1957年因患眼疾愈发严重,张大千返回八德园修养并寻医问药。然而中途阴差阳错最终导致其中一只眼盲,直接致使了大千晚年作画风格的有所改变。好在大千始终乐观,也并未影响其作画的心境和态度,几位擅长篆刻的朋友也不忘幽默一番,纷纷送来“一目了然”、“独具双眼”、“一只眼”等刻章来祝贺他眼疾康复。
上世纪六十年代,张大千绘画在传统之上又创出泼墨、泼彩一途。他由大写意出发,到采用半自动导引墨色流动的方法、以取得较抽象的效果,作品面貌逐渐接近西方抽象表现主义艺术。至六十年代后期,已能“把石青当作水墨那样运用自如,而且得心应手。”继之画家便开始在泼洒的山形上施以较多的勾皴点染,使之更加具象,回归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本位,完成了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重回“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艺术升华。泼墨山水,集古今泼写之大成,气势万千,写实写意并施,风貌独具,神韵并兼,尤以画面壮丽,像长江黄河,浩浩荡荡而来,蔚为中国近代绘画众流之主脉。在这时大千先生每一落笔,从心所欲,俯拾万物,到了浑然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如今,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张大千作品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皆精。画人物多采古装,借人物以抒情怀;画翎毛花卉或工笔或写意,清润秀丽,落落大方;山水涉笔成趣,点画新奇,富有诗意。晚年常用泼墨、泼彩描绘风景,独具风格。为现当代画坛上最具影响的国画大师之一,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