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商环境超卷的长三角,一个区如何解锁“留”量密码

麴义看金 2024-07-25 14:47:12

中国营商环境最“卷”的地方在哪里?

可能就是长三角了。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得分位列前10的省份中,长三角三省一市全部上榜。位列前10的城市中,前4席都是长三角的。

从省到市都在卷,就连区级板块都是不遗余力。

在无锡,有一个区级板块的营商环境政策已经连续六年进行迭代,从1.0版进化到了6.0版。

这个区就是无锡滨湖。

今年,他们发布了优化营商环境6.0版实施方案,全部聚焦在企业的痛点、难点、堵点。

为什么滨湖要连续六年做这件事?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深意?

六年过去,滨湖为企业打造出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01.

2019年滨湖区优化营商环境1.0版提出45项政策;

2020年2.0版40项政策;

2021年3.0版60项政策;

2022年4.0版65项具体举措;

2023年5.0版推出“一套制度体系、五项特色服务、两张工作清单”;

2024年6.0版形成“6+1”政策体系,围绕市场改革、企业服务、市场监管、要素资源、产业生态、法治保障六大领域,提出共计55条具体举措,并梳理排定了120条营商环境重点事项,抓手更具体、分工更清晰、服务更精准。

我仔细比较了一下从1.0到6.0的几版政策,发现有几个趋势非常亮眼。

第一,“一”字越来越多。

这次6.0版宣传折页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一眼能扫到很多个“一”,比如一件事一次办、一网通办、多测合一、税费一体便民圈……

1.0版中虽然也有类似的“一”,但没这么丰富,而且相对比较基础,比如电子营业执照“一城通用”、工程审批“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

从“一”字数量与内容的变化里,我看到了一个区域的担当——滨湖在想方设法为企业减负,让企业要做的事儿变得越简单越好。

比如在不动产登记方面,6.0版政策推行不动产交易、缴税、水电气等关联事项“一件事一次办”,落实“一次收费、后台分账”。

在企业电力业务方面,推行6项用电业务合并办理场景,剩下的则由滨湖各职能部门来实现水电气讯联合受理阶段的工单派转。

这就是在告诉企业“你们只要专心搞发展,剩下的交给我们”,安心程度拉满。

为了方便市场主体进行注册登记,滨湖全面实施“一照多址”“一址多照”登记,他们还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建立了市场主体集群登记“地址库”,选取江大科技园开展“集群登记”,多个经营主体可以将一家托管机构的住所用作自己的住所登记,精简登记材料和手续。

第二,速度越来越快。

不动产登记方面,除商品房转移等12类当场办结业务外,其他所有业务全部实行2个工作日(原5个工作日)办结制度。滨湖区存量房转移和涉企登记内控压缩到1小时办结。

工业用地、工业房地、经营性用地更是实现了首次登记“零材料”免证办。

行政审批方面,通过进一步完善全流程线上申报、线下专窗服务,企业办理周期从1.0版发布以来办结时限5天,缩短至6.0版的0.5天。

逐渐变小的数字代表着极致压缩的审批时限,背后是滨湖优化营商的坚定决心。

这就是为什么,江苏卓胜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半导体产业化项目仅花四天时间就完成了全部的建设审批手续,确保了工厂如期开工。

滨湖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朋友告诉我,6.0版提出的“简入快退”政策实施后,在滨湖开一个60㎡以下的小餐饮和小食杂店,最快可以实现“即办即取”,相比之前大约能为企业节约10天左右。

更重要的是,随着政策不断迭代,“快”不仅是业务办理高效,更体现在政策兑现的速度上。

在滨湖,5.0版方案中首次提出了“免申即享”和“即申即享”。

这意味着,政府给企业承诺的利好已经不是“及时兑现”,而是“即时兑现”,一个字的变化对企业来说却是从锦上添花变成了雪中送炭。

第三,金融助企力度越来越大。

滨湖充分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主力军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

2021年各项贷款总计1729亿元;

2022年达到1973亿元;

2023年总计2250亿元;

截至2024年5月末,全区各项贷款余额1949亿元,几乎是2022一年的贷款总额,力度不断加大。

今年,滨湖持续通过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支持弘元绿能等上市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再融资,弘元绿能实施定增融资27亿元。

为企业传达最新市场政策,滨湖举办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如滨湖区太湖金谷并购&ESG沙龙、“金融会客厅”活动、“樱你而来 共创未来”投融资路演沙龙等。

第四,法治化建设水平越来越高。

1.0版本中,提到依法保护涉案企业和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主要是四点:

增强信息化司法服务的公开度、依法有效解决商事纠纷、推进民营经济领域纠纷多元化化解和提高司法办案质效。

而到了2023年,关于法治营商的内容已经十分完善。

滨湖发布了一份全区涉企行政合规“总纲领”——《无锡市滨湖区涉企行政合规指导清单》。这里面涵盖168项行政合规指导事项,涉及10个重点执法领域和24类适用情形,有效解答企业“什么是违法、违了什么法、怎样才不违法”的疑问。

6.0版本中,滨湖更是提出了法治保障再提标行动,进一步完善各项机制,并开始探索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等多项新举措。

过去的六年里,滨湖还成立了区商事调解中心,揭牌国内首个实体化运行的法治营商环境一站式平台,推出无锡首个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领域轻微违法行为首违不罚、从轻、减轻“三张清单”。

可以说,通过法治化手段将一个公开、公正、清晰、高效、稳定的环境交给市场主体,始终是滨湖区“走在前、争一流”的题中之义。

以上这四个趋势互为补充,构建出滨湖营商环境的更高境界。

02.

你可能会问,滨湖的营商环境政策已经那么好了,为什么还要年年迭代?

先说一个小故事。

前阵子我走访了滨湖的几家生物医药企业,他们都集聚在滨湖马山。马山是一片三面环水的半岛,有着相当严格的生态红线管控要求,但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生物医药企业扎堆涌向这里。

我很好奇,为何会这样?结果几家企业负责人的回答都提到了一个点:这里营商环境好。

这是一个朴素却掷地有声的答案。

对于滨湖的营商环境,振华汽车也是深有体会。

无锡市振华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多家大型汽车公司的一级配套供应商,也是滨湖上市企业之一。

一次振华汽车需要加急在短期内交付一批产品,但企业对发动机盖锁扣的焊接有技术要求,而高危焊接招工难,靠招工肯定是行不通。

胡埭镇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便利用“胡埭科创云平台”帮助企业进行供需对接,通过云平台,滨湖区九众九机器人公司主动揽下了这个“瓷器活”,通过机器人焊接在两周内就完成了整个项目的交付,不仅降低了劳动成本,也保障了安全生产。

这样的服务并不是只有一次,而是发生在企业的全生命周期内。

振华汽车总经理钱犇回忆说,振华汽车在上市前,曾被要求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资料收集困难,后来胡埭镇派员多次深入企业了解诉求,证明材料不到一个月就办理完毕。

当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各大顶尖城市之间竞争的决定因素之一,要想“出圈”并不容易。

所以滨湖的打法是:不光要好,还要实现“差异化”。对于滨湖来说,那就是要和企业离得更近。

只有足够近,才能知道企业迫切需要什么,精准施策;只有足够精准,才能牢牢留住人心。

具体来说,滨湖做了两件事:

一是运用数字手段来减少信息差,提高政策与企业匹配的精准度。

滨湖推出了全省首个“经济云大脑”,归集了23家区级部门共计540类经济数据;入库8.2万家市场主体信息;汇聚了全区1357块工业地块、661个高端人才、230家投资机构、651家备案基金公司……这些数据,就是滨湖精准匹配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营商环境6.0版实施方案提出依托“经济云大脑”,打造区级营商环境企业诉求服务“企呼我应”平台,建立起一个政府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

“滨湖旗舰店”也是一项重要创新举措。下一阶段,滨湖区将整合全区面向企业的业务系统,在锡企平台上打造“滨湖旗舰店”,为广大企业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简单理解就是,运用数字底座给企业打上“标签”,再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实现政策的个性化精准推送,让“企业找政策”转变成“政策找企业”。

二是空间意义上贴近企业,缩短距离。

滨湖的目标是零距离了解企业“急难愁困”、零时差为企“疏堵解忧”。

为此,滨湖打造了“营商客堂间”,建立“1+N+N”的“会客机制”,由市场监管领域部门牵头、N个商(协)会组织N个会员企业进行“会客”服务,构建“精准推送、智能交互、办问协同、全程互动”的政企服务模式。

“客堂间”内,商(协)会将收集“会客”名单,各部门则主动向民营企业问计问需,快速感知民营企业各项政策意见和诉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惠企政策宣传辅导、税费服务、企业合规体检、社保、投融资等服务。

这样的会客机制,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久了就是竞争力。

03.

除了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的迭代优化,滨湖也在不断完善人才服务和区域配套。

他们说,要让企业家和科研工作者,在滨湖有“如鸟投林”的归属感、“如鱼得水”的获得感、“如沐春风”的幸福感。

事实上,人才一直是滨湖的一大优势。滨湖区集聚了无锡90%的科研院所,本就人才济济。所以很早之前,他们就在无锡率先建立了一支专门的企业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实施“1+4”人才服务专员入驻挂钩机制,把全面、精准、及时的“保姆式”服务送到企业急需处。

滨湖区的生物医药企业智康弘义就享受到了这份人才红利,企业总裁王一维说,高端人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发展的这些年,滨湖开放包容的人才环境、周到贴心的人才服务,为他们引才、留才提供了很大帮助。

截至目前,智康弘义80多名精英员工中已有5人获评“滨湖之光”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现在,滨湖还在将这个优势进一步放大,为企业持续带来人才红利。

在“2024太湖湾科创带滨湖创新大会”上,滨湖以极具突破性和吸引力的集成式人才政策向青年人才发出邀约,《“青睐湖湾”青年人才高质量引育政策》从引才、用才、留才等三个方面明确了一系列举措,统筹实施“湾有引力”、“湾马奔腾”、“湾事无忧”等三大行动和“青创滨湖”、“零本创业”、 “星光计划”等九项计划。

三个方面,九条措施,字字干货,全力支持青年人才在湖湾实现人生价值。

“无锡滨湖国际引才工作站(法国站格勒诺布尔站)”正式启用。这是继德国、新加坡、日本、俄罗斯等地之后,滨湖建立的第九家海外引才联络站,未来将进一步延伸滨湖的引才触角。

去年,滨湖新增高层次人才2095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18人,位居无锡第一。

在滨湖,“滨至如归”不只是一个一语双关的口号,更是一种包容开放的氛围,一种情真意切的关心,一种细致入微的服务。

可以再说一个小故事。

肯德基的选址向来以苛刻而闻名。作为一家嗅觉敏锐、经验丰富的餐饮巨头,它的开店原则是:努力争取在最聚客的地方开店。

他们在核心商圈开业并不稀奇,但是他们在远离市区的滨湖马山生命科学园开了一家汽车穿梭餐厅。

肯德基这一看似违背常理的选择,也从侧面反映出滨湖为满足人才的工作、生活需要所付出的努力,在营商环境的塑造上,滨湖仿佛有一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超能力”。

过去一年,滨湖区还出台了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12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23条”,并相继制定太湖湾科创带产业政策2.0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全年兑现产业政策资金近3亿元,减免税费21.7亿元、惠及纳税人近7万户次。

2023年,滨湖在无锡对区营商环境考核评价中位居全市第一。

04.

要问这六年滨湖的坚持收获了什么,我觉得有一组数据可以让答案更具象化:

今年1-6月,滨湖全区新增企业2720户,平均每天新增32家经营主体,新增企业注册总资本近125亿元,其中注册超千万元以上企业302家。

在滨湖新增研发企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增企业总数排名第一,增幅接近10%。新增的840户企业中,近七成企业研发方向与滨湖“543+X”产业体系高度匹配。

2024年滨湖区计划新引进科技型企业1350家,推动技术合同成交额达超百亿元,而这个进度条,滨湖在上半年刚刚结束之际就拉到了63%。

为什么这些科研类企业投资湖湾的热情如此高涨?说明这里能让他们具备成功的信心和底气。

水深鱼跃,林茂鸟聚。滨湖持之以恒地优化营商环境,除了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外,还迎来了经济大盘的量质齐升。

2023年滨湖区集成电路设计等5大优势产业集群实现“百亿全覆盖”,特色产业产值增速均超过10%,未来产业发展亮点频现。

更强的产业活力和营商环境,更多的大企业与大项目,无疑是吸引人口的核心竞争力。

当下,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还有着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不久前,《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发布,明确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6方面重点工作,其中第一条就是“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中国经济的难点在民营经济,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民营经济,未来发展的突破点也在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共识。

滨湖把优化营商环境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谋划部署,持续推出“升级版”措施,最终受益的是每一个市场主体,产业、科创、人才都能形成良性循环。

滨湖的久久为功,值得所有人期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