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老兵和失联多年的战友相见,却发现了一件出乎意料的事

羽昕 2024-10-26 17:24:35

一位年过花甲的退伍老战士,不远千里来到广西南宁与自己的老团长相会。

两位分别多年的战友,见面的那一刻并没有想象中的握手、相拥。

老团长在见到这位老战士的一瞬间,直接劈头盖脸一顿骂:“怎么到现在才来?我都给你烧了十几年的纸了!”说完,两个人都是老泪纵横。

那么,这位当年参加过越南战争的功勋老兵,为何会被人误以为牺牲了呢?

离开军队的这些年,他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战场受伤退伍

这位老战士名叫晏礼根,1947年出生于江西万载县。

因为家中子女太多,且家境贫寒,晏礼根16岁那年就来到了河南洛阳投奔亲戚,在当地跟亲戚一起做些小生意。

1969年,晏礼根听到解放军正在征兵,向来喜欢舞枪弄棒的他,决定告别亲戚一家,应征入伍,并成功进入解放军43军127师379团1连服役。

刚进入连队不久,晏礼根就因为胆大心细、且各项军事指标优秀,被选入了127师师长张万年的警卫队。

在这位后来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军委副主席的杰出将领手下,晏礼根逐渐明白了作为一名军人的真正意义。

当兵不是为了谋生,更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坚定地站出来,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做一名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忠诚卫士。

正是在这股信念的支撑下,晏礼根才能在后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屡次舍生忘死,行走于刀尖之上。

转眼间,晏礼根已经在部队待了5年时间,到了要退伍的年纪。

即使他不愿意就此离开自己热爱的军队,也无可奈何,只能按照规定收拾行李回家。

就在这时,师长张万年也听说了晏礼根即将退役的事情。

考虑到他出色的个人素质,张万年觉得让他就此退伍回家实在可惜,便特批收回了他的退伍证,将他留在了部队。

不过,留下来的晏礼根并没有再继续当一名警卫员。

彼时我国境内还存在不少日本军队埋藏在边境地区的地雷、炸弹,这些隐患时不时就会被居住在这些区域的百姓引爆,从而造成伤亡。

与此同时,中越边境摩擦日益频繁,中央预料日后与越南必有一战。

而越南军方最擅长的就是利用地形布置地雷,给敌人造成杀伤。

出于这两点原因考虑,中央开始培养一批具备排雷能力的现代化部队。

素来对枪炮弹药感兴趣的晏礼根,听到消息后果断报名参加了这次培训。

进入培训队伍后,晏礼根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排雷兵,在一众士兵中脱颖而出。不久后,更是从学员荣升为了教员,负责对新兵的培训。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

此时的晏礼根正在云南昆明当教员,训练新兵的排雷能力。

很快,43军接到了开赴前线战场的命令,晏礼根便跟随大部队一起,从昆明直奔广西崇左,参加对越作战。

战斗一打响,我军在追击的过程中果然遭到了不少地雷和炸弹的袭击,给我军的行军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所幸,中央很有远见地培养了一支排雷队伍。

晏礼根带领的工兵排被分配到了红一连配合作战。

在后来的同登、支马、老街等战斗中,晏礼根带领工兵走在队伍的最前列,排雷拆弹成为了晏礼根的家常便饭。

前面是敌军的枪口,后面是战友的血肉之躯,脚下是遍布的地雷,在这危机四伏的战场上,晏礼根不敢有丝毫的大意。

在进入越南战场一个月的时间里面,晏礼根不知拆除了多少炸弹、救下过多少位战友。

在拆除炸弹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有炮弹落在他的不远处,也有子弹与他擦肩而过。

但每次晏礼根简单躲避过后马上就会再次俯下身,将注意力放到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他深知,自己肩负的是身后无数条战友的性命,一个不慎就会造成大片伤亡。

然而,即使是小心谨慎到几点的晏礼根,也避免不了意外的发生。

在一次战斗中,部队推进过快,一位名叫毛永德的战士走到了晏礼根的前面。

这名小战士没有什么作战经验,还没等晏礼根提醒,便踩中了一颗地雷。

听到细微拉栓声响起的那一刻,晏礼根立马制止了想要继续行进的毛永德,并示意后续部队原地隐蔽,低声告诉众人:“毛永德踩到地雷了。”

紧接着,众人往后撤开一段安全距离,晏礼根拿出匕首,准备对地雷进行拆除。看着晏礼根一点点掘开脚下的泥土,漏出一个绿色的圆形地雷,毛永德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晏礼根凭借丰富的经验,很快就对地雷进行了拆除。

可就在进行到最后环节时,毛永德因为过度紧张,脚下卸了力,地雷随之被引爆。

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传来,以毛永德为中心,高温气浪裹挟着弹片向四周呼啸而去。

后方的士兵听到爆炸声的那一刻,不由自主地俯身低头躲避爆炸,等他们睁开眼睛时,前方两人都被炸出了几米开外。

晏礼根的头部血流不止,腿部、腹部均出现好几处炸伤,在爆炸的冲击下已经失去了意识。

另一边毛永德的下场更为惨烈,整条腿都被炸得血肉模糊,露出森然的白骨,右脚脚掌更是被炸飞了大半。

战友们赶忙将两人送到了后方的卫生所,紧接着又被医疗车送到了最近的南宁303医院进行抢救。

为“因公受伤”奔走35年

等晏礼根睁开眼恢复意识,已经是9天以后,他的全身裹满了纱布。

医生告诉他:“你的头部溅入了几处弹片,有一处很棘手,现在的医疗条件无法取出。后面很长一段时间,你都会因为弹片压迫神经而右眼失明。”

听到这个消息,晏礼根松了一口气,好在身体其他方面没什么问题。

深谙地雷威力的他明白,如此近距离被地雷炸到,只失去一只眼睛,已经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后续几个月时间,晏礼根一直在303医院接受治疗。

等到可以下床走路时,晏礼根又被转移到了长沙医院进行疗养。

等到他伤愈出院时,时间已经来到了1984年。

出院后的晏礼根,第一时间回到了原先的部队。

此时,43军大部队已经回到了国内,原先的一连编制也早已被取消,之前的战友在战争中伤的伤、死的死、退役的退役,短短几年时间,部队早已物是人非。

晏礼根想要留在部队继续服役,但他已经是37岁的年纪,加上右眼失明,早已经不适合部队的生活。

在部队的极力劝说下,晏礼根最终只能领了退伍证,回到了江西老家。

回家之后的晏礼根,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做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不过,好在晏礼根作为战场上的功勋战士,每个月可以领到一笔伤残补贴,这让晏礼根的生活有了保障。

可是,当他第一次去相关单位领取补贴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自己的伤残证上写的是“因公受伤”,而不是“因战受伤”。

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可这完全是两个概念。

往小了说,两者之间能够拿到的补贴金额天差地别,往大了说,这是抹去了晏礼根当年在战场上的流血牺牲,这是他无法忍受的。

不识字的晏礼根听到工作人员的话,顿时急了起来:“因的什么公?负的什么伤?这是我在战场上用一只眼睛换来的证书!”

工作人员看到晏礼根一脸急切和愤怒,只能安慰他说找上级部门核实一下。

同时也让他赶快搜集自己在战场上受伤的证据,只要已经核实,保证会还他一个公道。

然而,这件事说起来轻松,做起来难。

当年的战友牺牲的牺牲、退役的退役,已经没几个能联系上的了。

他自己大字不识一个,连出门买车票都要人帮忙,他又如何能找到这些散布在天南海北的战友,请他们为自己作证呢?

可不管这过程有多艰难,晏礼根始终不愿放弃。

在他心里,“因公受伤”这几个字是在侮辱自己,这件事情如果解决不了,他一辈子都过不去这个坎。

于是在接下来长达35年的时间里面,搜集证据这件事情成为了晏礼根的执念。

期间,他不顾家人的劝说,多次冒着走丢的风险,从家乡来到河南洛阳、江西、南宁,请求当地的政府帮助自己更改残疾证上的错误。

他联系了几位当年的战友,请他们为自己作证,也向政府打听了不少更改残疾证的方法。

为此他的手边常年准备着一大摞证明材料。

晏礼根每年的劳动收入和残疾证补贴,都被他尽数花在了路费上,每年几个月天南海北的奔波,就为给自己正名。

然而,因为时间实在太过遥远,当年的战友一个个地失去了联络,很多证据也变得无从可考。

整整35年的时间,晏礼根都没能将“因公负伤”这几个字改过来。

惊讶发现自己已经“牺牲”

时间来到2007年,已经60岁的晏礼根仍然没有放弃希望,他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自己坚持下去,一定能够实现这件事。

幸运的是,这一年他机缘巧合之下跟自己当年43军379团的老团长雷悦威联系上了。

于是这一年他再一次背起行囊,准备出发前往广西南宁。

一是前去看望一下自己的老团长,也请他为自己当年在战场受伤的事情作证;而是去南宁的烈士陵园祭拜一下当年的老战友。

这天,一位身着绿色军装的白发老人,历经艰难终于来到了南宁。

根据雷悦威提供的地址,晏礼根一路打听着来到了一户人家。

站在门前,晏礼根整理了一下衣着,把军帽戴正,怀揣着激动的心情,敲开了雷悦威的家门。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战友,在这一刻终于得以相见。

两人没有想象中的握手、拥抱、喜极而泣,在见到晏礼根的那一刻,雷悦威直接一顿劈头盖脸的大骂:“你怎么现在才来!我都给你烧了几十年的纸了!”

听到这,晏礼根也是一脸懵,给自己烧纸是什么意思?自己不是一直活得好好的。

没有给晏礼根反应的时间,雷悦威便泪如泉涌地扑了上来,紧紧地抱住了他。

这一刻,晏礼根也不禁泪流满面。

紧接着,雷悦威的妻子到动静也从卧室走了出来,看着眼前这张无比熟悉的脸庞,她露出了一副不敢相信的表情。

走过去跟晏礼根握了握手,从对方手心传递过来的温度表明,晏礼根的确是还活着。

晏礼根看着雷悦威夫妇二人的表情,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于是,雷悦威夫妇便带着他来到了南宁市烈士陵园,告诉他说:“你过去看一眼就明白了。”

来到陵园后,雷悦威驾轻就熟的带着晏礼根来到东南角的位置,指着面前的一块墓碑说,从这里开始往里面,都是我们团战士的墓碑。

晏礼根缓缓的走近墓碑,虽然不认识字,但是当墓碑上一张张熟悉的照片映入他眼帘的那一刻,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不断跃入他的脑海。

不知不觉中,泪水早已打湿了他那满是沟壑的苍老面庞。

忽然间,晏礼根在一块墓碑前停了下来,他呆呆的望着墓碑上的照片,这不正是自己吗!虽然不识字,但旁边清清楚楚写着的晏礼根烈士这几个字他还是认识的。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为何自己这多年来始终收集不到战场负伤的证据。

原来在部队和战友们的认知里,自己已经牺牲了!

雷悦威看着呆立在自己墓碑前的晏礼根,叹了口气说道:

“当年我们去南宁303医院统计伤员,但是并没有找到你。医院伤员太多,不少负伤人员的信息统计不完全,估计你的信息就是在那个时候被漏掉了。后来我们又传信到你家里,询问你有没有回家,你家里人也表示你没有回来过。医院和老家都没有你的踪影,我们只能认为你已经牺牲了。”

就这样,晏礼根与很多分辨不清楚姓名的烈士一样,军队在南宁陵园为他们立了衣冠冢,刻字立碑。

听到这里,晏礼根也想明白了。

自己当初之所以没被统计上,应该是转移到了长沙医院的缘故。

在长沙一待就是几年时间,期间他因为不会写字,就没有跟家里人联系。

两边都没有他的消息,最后才会造成这样一个天大的乌龙。

不知道是因为遥想到当年在战场上,与战友们并肩战斗的艰苦岁月,还是回想起自己这多年来因为“因公受伤”这几个字所受的委屈。

晏礼根抱住自己的墓碑,泪水如决堤的洪水一般喷涌而出,跪坐在墓碑前,哭的老泪纵横。

在离开陵园时,晏礼根撕下了自己墓碑上的照片。

回去之后,雷悦威以当地前民政局局长的身份,为晏礼根写了一份证明他还活着、并且在战场上负伤的保证书,同时帮他联系了好几位当初127师的领导。

2014年,晏礼根与两位家住濮阳的老战友联系上了。

几人相约次日在濮阳相聚,晏礼根一边跟战友通话,一边笑的合不拢嘴。

次日清晨,晏礼根再一次穿上自己的军装,出发前往濮阳。

路上,晏礼根认识了一位从事媒体行业的年轻人,向他讲述了自己许多当年行军打仗的故事,也告诉了他自己历经35年成功为自己正名的经历。

这位年轻人回去后,将晏礼根的故事写成文章,投稿给各大网站和媒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众人的帮助下,晏礼根的残疾证终于改成了“因战受伤”,35年的心结在这一刻终于解开了。

同年,河南电视台《豫见》栏目对晏礼根进行了一次专访,再一次将他的故事告诉世人。

当晏礼根被问到:会不会因为35年的东奔西走而感到委屈,甚至悲愤?

他微笑着回答说:

“有过委屈,但是当我来到南宁的烈士陵园,看到战友们的墓碑时,心里就解脱了。跟那些牺牲的战友相比,我幸运的活了下来,已经知足了,他们才是真正值得被记住的英雄。”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