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丧父,母亲精神失常,哥姐离家出走,天崩开局,该如何续写这样的人生剧本?是报复还是努力盛开?
Part1
悲催,烂到爆炸的人生剧本
1990年,在他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因为悲伤过度“疯”了。
小小年纪,同时失去了父爱和母爱,但还好,还有哥哥姐姐作伴。
然而,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之找苦命人。
在他10岁的时候,哥哥姐姐逃离了这个家庭,再也没有回来。
从此,在贵州这个贫困山区里,10岁的他成了一家之主,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精神失常的母亲。
因为母亲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他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帮助母亲穿衣、洗脸,然后再烧火做饭。
放学后,他又会第一时间赶回家,给母亲做饭。
由于他是别人口中的“疯子”的孩子,调皮的小孩儿经常会嘲笑他,欺负他,向他扔石子,扔牛粪。
每当有人欺负他时,母亲就会发疯似的冲过来,大喊大叫。
他知道,这是母亲在保护自己。
为了给母亲买药治病,他课余时间到处捡废品、打零工,他还会上山挖药材,背到县城里去卖。
赚到的钱,一部分给母亲买药,一部分拿来当生活费。
生活如此艰难,他也没有放弃学业。
小升初的时候,他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县里最好的中学。
然而,由于拿不出学费,他选择去了一所普通民办学校,并以摸底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免学费入学。
考虑到母亲的情况,他选择带着母亲一起上学,在学校旁搭了个稻草棚,靠着打零工和捡废品赚的钱,勉强维持着自己和母亲的生活。
转眼三年过去了,他又考上了县一中。
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老师曾劝他读个中专,毕业后就可以赚钱养家了。但他拒绝了,他的梦想就是上大学,走出大山。
高中前的暑假,为了赚取学费,他跟着一位老乡去到遵义的一个水电站打工,在工地上抬钢筋。
工地上白班需要上10个小时,夜班8个小时就算作一天。
为了多赚一点钱,他白天黑夜的干活。
困倦疲劳之下,他好几次从100多米的高架上摔了下去,还好被安全网接住。
酷暑之下的苦力活,赚了一千多块钱,然而,交完学费后,他只剩下200块钱。
他和母亲还需要在县城找一个安身之所,无奈之下,他租了学校附近的一个牛棚,四面透风,冬天用编织袋糊上,但依然挡不住寒冷。
他觉得特别亏欠母亲,因为自己带着母亲漂泊,过年也不能够给母亲买新衣服,给母亲做好吃的。
他很想快点找到一条路,结束这种漂泊的日子。
学习是他能够看到的唯一出路,高中三年,他一边刻苦努力,一边打零工赚生活费。
劳心劳力,疲惫不堪,他的成绩也有所下滑。
高考前一周,他不幸病倒了。尽管如此,他也坚持参加高考,但很遗憾,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这对于一度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他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失败让他绝望,让他暂时忘记了母亲,他一度想去结束生命,一心只想以“离开的方式”结束生活的苦难。
Part2
逆袭,绝处逢生的希望
天无绝人之路,他曾经写在日记里的一句话,重新给了他生活的希望。
那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你抱怨你没有鞋穿时,你回头一看,别人竟没有脚。
虽然自己的生活苦不堪言,但还有人比自己更苦,为什么不好好活下去呢?
于是,经人介绍,他去了一家洗浴中心给人搓背,搓一次五块钱。
他原以为生活会这样过下去。
搓背的时候,偶尔也会和人聊天,有一些商人,有一些知识分子,从这些闲聊中,他知道应该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
他不想一辈子给人搓背,就要通过读书去改变当下的生活方式。
于是,他决定复读。
他联系了五六所公办和民办学校,但没有学校愿意接收他。
因为他高考成绩不理想,又没钱交学费。
他最后一次去联系校长时,给校长跪下了。
最终,校长被他的执着打动,允许他复读。
入学后,班主任了解到他的情况,发动了一次全校师生的募捐活动,为他筹集到了整个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他终于可以安心学习了。
2008年6月,他第二次参加高考,最终被临沂师范学院(今临沂大学)录取。
开心之余,绝望随之而来,大学的学杂费就要三千多块钱,而他此时全部身家只有60元。
但他转念一想,这个大学无论如何都要上,先赚足去学校的路费,学杂费的问题和学校商量,只要让他上学,怎么样都可以。
于是,暑假他找高中的班主任帮忙联系了一份工作,去了一家铁矿厂打工,最终凑够了路费。
因为放心不下母亲,九月份,他带着母亲和一个装着锅碗瓢盆的蛇皮袋,从贵州奔赴千里之外的山东临沂。
入学时,他的故事无意中被一家媒体得知,并刊登在头版头条,很多好心人想要给他资助,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
他说,一个人不应该活得让人同情、让人可怜,应该是活得让人可亲、可佩、可敬。
他希望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那些善款应该捐助给比他更需要的人。
大学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做各种兼职,发传单、做家教、摆地摊,去餐厅打工等。
令人钦佩的是,他赚来的钱除了用作学费、生活费和母亲的医药费之外,他还会定期寄回贵州老家,资助同村的弟弟妹妹上学。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读书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给和自己一样的孩子们一些帮助。
哪怕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也是值得的。
2012年,他大学毕业,北京、西安的一些企业向他伸出橄榄枝,一家公司甚至承诺给他55万的年薪。
这个数字,即使放在现在也是一笔巨款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诱惑。
然而,他却拒绝了。
毕业前,他一直资助的女孩打来电话,说她不上学了,要去结婚了。
那一刻,他震惊又心酸,他意识到,比没有钱读书更可怕的是没有梦想。
放下电话后,他决定回家乡做教育,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要给别人撑伞。
Part3
盛开,以己之沃土育祖国之花朵
毕业后,他带着母亲回到了家乡望谟县,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特岗教师,开启教书育人的事业。
为了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他经常在学校做演讲,讲述他艰苦求学的故事,并且会带学生们参观自己小时候住的老屋子,以自揭伤疤的方式鼓励孩子读书。
望谟县教育基础相对薄弱,一些家长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认知并不深刻。
很多乡亲们认为女孩子读书没用,就算是考上大学了,最终也还是要嫁人的,不如早早的嫁人。
对此,他不得不挨家挨户地家访劝学,他曾为了劝回一个孩子,跑了20多次给这个孩子的家庭做思想工作。
劝学生回来读书是一大困难,学费又是另一大难题。
他经常自己出钱,可一个教师工资也就那么多,自己钱不够了,他就找同事借,找朋友借。
实在找不到人借钱了,他还会向县里一些开餐馆、超市等“小老板”借钱。
一次两次大家会觉得他是做好事的善人,次数多了,“小老板”们也扛不住了,县里流传着他到处“乞讨”的传言。
不管别人怎么说,他始终坚持着初心,帮助更多的孩子读书。
他坚信,会有更多的孩子能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他认为,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更好的未来,无论他出生在哪里,家庭背景如何。
他说,不是北京、上海的孩子才有未来,望谟的孩子一样有美好的未来。
回乡的十多年里,他在崎岖的山路上骑坏了8辆摩托车,劝回了1800多名学生,牵线资助7000余名学生,对接资助金额超290万元。
在他刚回到家乡任教时,全县只有70多人考上大学,在他奔波劝学的十年间,到2023年,全县有1600余人考上了大学。
而且,曾经被他劝回来读书的学生,考上大学后,也选择回来建设家乡,有的同学还成为了他的同事。
“最美的反击是盛开”,石头缝里的野花,拼命的向上生长,散播的种子,终于开成了漫山遍野的花。
他就是当年千里背母上学的贵州孝子刘秀祥,如今已是贵州省人大代表,望谟实验高中副校长。
天崩开局的剧本,硬是被刘秀祥拉回圆满,并以自身的圆满去缝补贫困山区的残缺。
有无数个瞬间,他都可以怨恨这个世界的冰冷、无情、不公。
可他仍然于苦难中选择感受世界的温暖,小学时,老师默默的帮他垫付学费,复读时全校师生的募捐,大学时学校对他和母亲的特殊照顾,是残酷现实中独属于他的温暖。
别人随手的帮忙,正是他需要的养分,滋养了他的铮铮铁骨和善良柔情。
刘秀祥不只是望谟失学孩子的救赎,也是陷入困境中人们的精神支柱。
我们不歌颂苦难,但我们需要直面苦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精神。
希望刘老师的故事可以给每一个为生活奔波、奋斗的人一些精神力量,相信奋斗的力量,相信每个人都有更好的未来。
文章来源:根据央视新闻《面对面》栏目整理
文案编辑:小镇钟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