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大战有多惨烈?清兵入关的关键一战,三方人马兵力多达20万

醉易看看趣事 2024-10-25 12:22:37

1644年4月21日,清晨的山海关笼罩在厚重的迷雾中,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紧张的肃杀之气。

关城之下,大顺军的旗帜在微风中摇摆不定,营地里士兵们匆匆整理着武器,谁也没有想到,这一战将会是他们命运的转折点。

大明已亡,多尔衮决意率兵由攻明转为与李自成争夺全国的统治权。此时的李自成在一片凯歌声中变得骄傲轻敌。

这一场惨烈的血战,不仅关乎大顺军的生死,更决定了中原的未来。

吴三桂的犹豫

1644年,明朝的气数已尽,崇祯皇帝在京城自缢,李自成的大顺军势如破竹,兵锋直指北京,宣告了明朝中央政权的崩塌。

然而,随着北京的沦陷,胜利并没有如预期一般到来,反而酝酿了一场更大的风暴,而风暴的核心正是山海关。

山海关,这座位于中国北部的军事要塞,连接着辽东与中原,是关内关外的咽喉要地。

关外是清军的老巢,关内是大明的残余势力,而此时的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则成了这个局面的关键人物。吴三桂的名字,在当时就意味着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大人,李自成的大军已经进了北京,您还不赶快做决定吗?”吴三桂的副将在军帐内急切地催促着,“再不行动,咱们怕是来不及了。”

吴三桂微微皱眉,眼中透出深深的困惑和挣扎。

他的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条是投降李自成,效忠大顺政权;另一条则是联手关外的清军,一举消灭李自成。这一决定,不仅关乎他个人的前途,还将左右整个中原的命运。

“再等等,”吴三桂沉声道,“消息还不够清楚,我不能贸然行动。”

事实上,吴三桂原本打算接受李自成的招降。他是明朝的边疆重将,手握重兵,虽然身处乱世,但依旧希望保住自己的家族和权位。

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虽然势力强大,但终究是一支农民起义军,军纪松散,内部矛盾重重。吴三桂对此是心知肚明的。

可就在他准备投降的关键时刻,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彻底改变了主意——他的父亲被李自成军所抓,并且家产也被抄没。

吴三桂的拳头猛地砸在了桌子上,眼中闪过一丝怒火。

吴三桂深吸一口气,心中开始盘算:如果此时投降李自成,不仅家族可能无法保全,他的部下也未必愿意跟随他屈膝。

吴三桂心知,即使归顺,李自成也未必能容他。就在他犹豫之时,关外的清军正在蠢蠢欲动。

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早已看准了这片即将崩塌的中原大地,他的目标很明确:趁着明朝的灭亡和大顺军的崛起之际,插手中原事务,夺取天下。

如果能拉拢到吴三桂,那他进攻中原的难度将大大降低。于是,清军决定与吴三桂联系,希望能说服他背叛李自成,打开山海关的大门。

此时此刻,他的选择,至关重要。

多尔衮的筹谋

在李自成起义军的战火燃遍中原大地时,满洲贵族就敏锐地意识到,这股势力日后必定是他们日后入主中原的一大隐患。

果不其然崇祯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并迅速进军北京。在短短的时间内,大同、宣府等重镇纷纷投降。

此时,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正面临抉择。当李自成攻占北京时,吴三桂在归顺大顺政权还是继续抵抗之间犹豫不定。

大顺政权立即向他抛出了橄榄枝,然而,形势急转直下,他得知父亲被扣押,甚至传言他的家产被没收,爱妾被掳走。

这也让他对李自成的政权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和怨恨。

四月初九,摄政王多尔衮采纳范文程的建议,意识到局势紧迫,迅速集结军队。在短短几天内,大量男丁被征召入伍,几乎涵盖了七十岁以下、十岁以上的所有男性。

随后,多尔衮率八旗领袖,以及孔有德等“三顺王”部队,离开沈阳,进发关内。

当时的清军不仅作战经验丰富,且骑射技能娴熟,实力强劲,具备了挑战中原的条件。

然而,尽管清军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但是否能最终掌控中原并长久维持统治,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清军在这次行动中调集的兵力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战略目标已从之前的掠夺转向全面进取中原。

为此,多尔衮要求严格约束部队,不得滥杀百姓、焚毁房屋或掠夺财物,确保军纪严明。

这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标志着清军正式踏上了入主中原的征途。

据悉,此次清军大概出动了7到8万兵力,而在联合了吴三桂之后,又多了将近2到3万的兵力。此时的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大概有6到10万兵力。

具体的数字不同的史料记载的不太一样,所有稍有误差,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大战的规模非常大,过程自然也十分惨烈。

决战山海关

四月十五日,清军在翁后意外地遇到了吴三桂派来的副将,他带来了吴三桂的求援信。

信中,吴三桂表示自己愿意对李自成的大顺军发起反击,但是实力不允许,所以请求清军出兵相助。他的态度很明显,要我联合,可以,你得帮我。

多尔衮接到吴三桂的信后,立即做出了改变进军路线的决定,直接奔赴山海关。他在回信中安抚吴三桂,表示事后会允诺他“藩王”封号,也无疑是对吴三桂的极大诱惑。

最终,他下定决心与多尔衮合作。

吴三桂的突然背叛,使得山海关地区局势骤然紧张,清军利用这一契机,加快了进军的步伐。

四月二十日,清军以惊人的速度赶到了距离关城十里的地方扎营驻守。

尽管大顺军兵力强大,但李自成的军队在面对久经战阵的清军时显得力不从心。清军在战斗力上占据绝对优势,而吴三桂的部队虽然人数不多,但也是明朝官军中的精锐力量。

四月二十一日,山海关战役正式打响。

李自成原本想要合围吴三桂。然而,多尔衮早已做好准备,带领大军在距离山海关仅两里的威远台驻守。

与此同时,另派三支队伍从三路入关,与吴三桂的部队合力夹击李自成的大顺军。

经过一昼夜的激烈战斗,吴三桂和清军联手终于击溃了大顺军,赢得了山海关战役的胜利。

大顺军彻底崩溃,溃散的士兵们拼命逃向山海关外的各个方向,战场上尸横遍野。

山海关一战,他不仅丧失了主力兵团,还失去了对北方的掌控。清军的突袭彻底摧毁了他统一中原的梦想。

至此,山海关大战以吴三桂和清军的联手胜利告终,而李自成的大顺军,则从此一蹶不振。

溃败与逃亡

太阳西斜,山海关外已是血流成河。清军的突袭让大顺军彻底陷入了绝境,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手不仅摧毁了李自成的战斗力,也粉碎了他征服中原的梦想。

“快撤!”李自成的副将跌跌撞撞地冲到李自成面前,脸上满是血污。

满洲的骑兵如同疯狗一般,疯狂地撕裂着他的大顺军队伍。战场上一片狼藉,四散奔逃的士兵们已经顾不上抵抗,只想着如何活命。

“我不能就这么败了。”李自成喃喃自语,随即猛然抬起头,“撤退!立刻撤退!”

此时的大顺军已是溃不成军,士兵们慌乱地逃离战场,尸体遍地,血流成河。

清军的追击让他们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3万余人。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登基称帝后,形势迅速恶化。由于吴三桂的背叛,李自成愤怒之下将吴家的30余口亲属处死。

第二天,他仓促撤退,离开北京时,命令焚烧了紫禁城的一些建筑物。之后,李自成带领大军撤往西安,接连遭遇挫败。

大顺军接连的失利,使得原本归降大顺的许多前明将领纷纷转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因此对身边人疑心渐增,甚至杀害了李岩等重要人物,导致内部人心涣散。

1645年3月,李自成率军占领武昌,计划东下,但由于准备不充分,清军突然从水陆两路夹击而来,他只得仓促撤退。

五月初,大顺军到达湖北九宫山时,李自成带领轻骑20余人上山探路,不幸被当地的民兵伏击杀死,尸体被秘密掩埋。

夜幕降临,风声呼啸,李自成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荒凉的山路上。清军的胜利彻底改写了历史的走向,而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大顺皇帝,只能带着最后的七千残兵,踏上了无尽的逃亡之路。

结语

山海关大战的惨烈已不容置疑。李自成的大顺军曾以锐不可当的势头攻下京城,但在山海关前,面对清军与吴三桂的联手,他们陷入了兵败如山倒的绝境。

这场战役不仅终结了李自成的中原之梦,也为清军入关铺平了道路。山海关的失利,宣告了大顺政权的迅速衰亡,彻底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参考资料:

《山海关大战》——赵涵泊、熊剑平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