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就读于衡水某中学的吴同学被学校勒令停课一周,理由是多次违纪。
仔细打探该校的违纪细则,你会发现,该校的违纪行为认定包括但不限于:上阅读课时抬头,其他课时说话、迟到;晚修时睡觉;考试时说话;宿舍铃响后未在床上……只要学生违纪达到六次,就会遭到停课一周处罚。
吴同学母亲担忧被停课一周将会严重影响吴同学的学业,进而主动找到吴班主任沟通,希望可以从轻发落。班主任的答复是具体情况他也不是很清楚,校长怎么说就怎么做吧。
从处事风格上看,无论是班主任还是校长,活生生演了一把“有权,任性”:我怎么说你们就得怎么做,不准质疑!
从管理内容上看,连学生应该埋头还是抬头这样的细节都做了规定,不可谓不细致。
然而,细致到发丝的规范管理真是教育所追求的吗?或者说,如此“滴水不漏”的规范管理真的对学生成长大有裨益吗?
失去决定就是失去人性当个体无法控制自己的处境并做决定时,往往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把狗关进笼子里,然后对它实施电击。由于笼子的限制,狗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电击。久而久之,在面对电击时,狗放弃了挣扎,被动地忍受痛苦。之后,把狗置于笼子之外,在面对电击时,它们也只会被动承受,全然忘记了可以选择逃离。
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体现得同样明显。“抑郁和苦恼的人变得被动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没有任何效果”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哀叹,“无助的狗和抑郁的人都遭受了意志瘫痪、被动顺从甚至死气沉沉的冷漠。”
当学生被剥夺了决定的权利,心理疾病的滋生就具备了天然的温床。表面上看,学校整齐划一,可能考试分数也在不断飙升,但是,与此同时,学生的人性却在不断地被抽离。
教育应该是诱导人性之善、规避人性之恶,绝不是简单粗暴地抽离人性。
毁掉一个人最简单的方式——剥夺决定权心理学家兰格和罗丁将养老院的老人分为两组:第一组被动地接受无微不至的照料;第二组可以做些小决定和履行一定的责任。
三个周后,第一组老人表现得更加虚弱,而第二组老人却变得更加机敏和富有活力。
如果学校的目的变成让学生绝对顺从,那无疑是一种坑害,将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归还学生一定的决定权,才是学校教育的正道无数研究已经证明,一定的控制和决定权,对生命个体是如此的不可或缺!
对环境有一定控制权——可以移动椅子、开关电灯——的囚犯,较少出现健康问题,也较少出现破坏性行为。
给工人完成任务一定的回旋余地和让他们拥有一些决定权可以改善和重振士气。
……
“心理学对控制权的研究是崭新的,但是对其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实现我们的潜能的强调却是一贯的。”戴维·迈尔斯如是说。
过去的这几十年,是相对自由的市场经济托起了我国的经济奇迹。同样的道理,要创造教育奇迹,学校应该对学生适当放手,而不是越收越紧。学生只有享有一定的控制和决定权,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