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农村“野味”,曾经泛滥惹人嫌,如今敢吃得牢底坐穿!

狸猫之一的动物圈 2024-11-20 10:45:30

信息来源于湖南林业,城乡生活周刊,科普中国。

上个世纪的虎纹蛙

虎纹蛙,分布于我国河南、陕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云南等地,俗称石狗龙、田鸡、水鸡、青鸡、虾蟆等等。说真的,毫不夸张,小时候夏天的晚上,我都是听着它的叫声才能安心睡着的,蛙叫声习惯后听起来完全是助眠白噪音,总觉得它们会帮我吃掉烦人的蚊子。

但如今我已经很久没听过它们的叫声,我是90后生人,对其的记忆也就仅限于此。而我的父辈就真的对虎纹蛙充满了回忆。当时他们是会抓虎纹蛙来玩的,玩腻了就给家里人做成料理吃。据我爸回忆,70-80年代,他们会头戴一顶斗笠,手拎着鱼篓,穿着背心和短裤,光着脚丫就冲进田间去抓虎斑蛙。

重点“围捕”区域是田间水塘,沟渠,池塘、水库、沼泽地等地方,但是家里大人只允许小朋友们去田间水塘和沟渠相对安全的位置。

那个时候虎纹蛙太多了,抓的时候要静下心,听到虎纹蛙叫声后就马上过去,用手声音伸到水下的淤泥水草中,十之八九就能捉出一只虎斑蛙来。然后塞进鱼篓中,今天就算没白来。

我爸说当时虎纹蛙非常“惹人嫌”,它们数量太多了!晚上蛙鸣吵得根本睡不着觉!而且村里小孩非常爱抓虎纹蛙来玩,导致家里人吃虎纹蛙都吃腻了!即使使用了干锅、红烧、爆炒等等不同料理方式,但吃多了究竟是会怕的。但现在,虽然城里菜市场中,有大量人工养殖的虎斑蛙供应,但吃起来感觉味道就不对了,不知道是不是童年加持。

虎纹蛙为何变得少见?

1989年,虎纹蛙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当时唯一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蛙类。从那个时候开始,野生虎纹蛙就被明令禁止捕食,能在市面上光明正大买到的都是人工养殖的。

1996年,虎纹蛙又列入《中国红皮书》,隔年就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到了2003年,虎纹蛙成为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珍稀濒危物种名录中的一员。2004年,虎纹蛙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等级。2015年5月20日,虎纹蛙又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濒危(EN)

反复地将其列入不同的保护名录中,足以说明了现今的情况肯定是不太好。

虎纹蛙如今变得极为罕见,这一现状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因素。

首先依然是栖息地的退化与破碎化。虎纹蛙原本主要栖息在稻田、池塘等湿地环境中,但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业开发的不断深化,这些湿地被大量破坏或改造,导致虎纹蛙的栖息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即便有幸保留下来的湿地,也因人类活动频繁而呈现破碎化状态,这严重阻碍了虎纹蛙的迁徙路径、觅食范围和繁殖条件。

人为干扰与非法捕杀同样不容忽视。历史上,虎纹蛙因其肉质鲜美而备受追捧,大量捕捞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滑。更为严重的是,部分不法分子为谋取私利,仍在进行非法捕捉和贩卖,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虎纹蛙数量的减少。

环境污染也是导致虎纹蛙生存困境的重要因素。工业废水、农药和化肥的肆意排放,导致水质严重恶化,破坏了虎纹蛙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同时,空气中的污染物也可能对虎纹蛙的呼吸系统构成潜在威胁,进一步削弱其生存能力。

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对虎纹蛙的数量造成了冲击。这些新物种可能与虎纹蛙形成食物竞争、捕食关系或传播疾病,从而降低了虎纹蛙的存活率。此外,气候变化对虎纹蛙的生存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可能导致虎纹蛙的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进而影响其种群数量的稳定。

尽管虎纹蛙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在某些地区,其保护措施仍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监管力度,使得虎纹蛙的生存状况并未得到显著改善。

最主要的因素其实是水田过度施用化肥与农药,这些化学成分导致虎纹蛙的蝌蚪难以生存,成年虎纹蛙在水田活动也会被农药毒到,当它们吃了因为农药死亡的昆虫后,自己也会中毒。这导致了野外青蛙大量减少,受害的不只是虎纹蛙。

后记

综上所述,虎纹蛙变得罕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栖息地退化与破碎化、人为干扰与非法捕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农药过度使用、气候变化以及保护措施不足等。为了有效保护和恢复虎纹蛙的种群数量,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包括加强栖息地保护、遏制人为干扰和非法捕杀、改善环境质量、加强外来物种管理以及提升公众保护意识等。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