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对抗各个方面持续升级,但关系反而越打越亲近

月浩叙事 2024-10-08 14:09:14

中美关系越对抗越亲近!

耶伦在2024年有关中美关系的发言让所有吃瓜群众惊掉了一地眼镜!

在耶伦的讲话里,话里话外都透着一个意思,虽然这些年中美之间的对抗在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持续升级,但中美之间的关系反而越打越亲近了。

中美局势都成啥样了,为啥耶伦会有如此论调,这话里话外究竟透出了什么样的机锋呢?他们是真的不敢跟我国完全撕破脸吗?

中美关系

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每一步发展似乎都伴随着紧张氛围。

自贸易战爆发以来,美国持续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和惩罚措施,特朗普任内增设的关税至今生效。

拜登政府尽管口头倡议改善双方关系,但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没什么实际动作。

今年美国针对我国出口的电动汽车新增了38%的关税,这不明摆着是要削弱我国相关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嘛美国对我国华为、中芯国际等科技企业实施的技术限制和出口禁令。

目的直指制约我国在科技前沿的影响力。

在如此规模的对抗之下,中美贸易的统计数据却出乎意料地显示出韧性。

2024年度,两国间的贸易总额稳定在约7600亿美元,占美国全球贸易的近两成比例。

尤其在高端科技领域,中国仍是许多美国企业关键零部件和产品的供应商,覆盖芯片制造、智能设备到电子产品等广泛范围,这得益于中国高效的生产能力及完整的产业链配套。

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使得美国在采取贸易和科技限制时有所顾忌,避免冲突升级至难以挽回的局面。

即便在关系紧张的环境下,中美间的财经与经贸对话渠道依旧保持畅通,从这侧面反映出美国在许多层面根本就离不开我国的商品输入。

在金融领域,耶伦强调的所谓“亲近”或许更能反映这一点。

尽管施加了层层经济压力,美国财政部仍然与中国建立了定期的金融工作组,定期开展对话,确保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美国既不能彻底与我国“脱钩”,也无法承受与中国全面破裂带来的经济后果。

或许这才是耶伦所谓“亲近”的真正含义。

美国为何在经济上不敢下狠手?

耶伦的观点正是反映出了中美之间的经济实况:尽管美国在言辞上对中国施加强压,采取了包括增加关税、技术限制和制裁在内的多项措施。

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制造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品需求国,中美两国的经济根本就不可能在一瞬间脱钩。

美国市场对中国供应的高度依赖,全美市场自中国进口的商品价值维持在大约5800亿美元,占比其总进口量的16%,涵盖了从电子产品、机械装备到日常消费品的广泛类别。

这一现状让美国挺矛盾的,它不甘心中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上升趋势,特别是在科技和工业制造领域的影响力增长,但又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能与中国相匹敌的全球供应链替代者。

美国虽反复提及“逆全球化”和与中国“经济脱钩”的想法,全球化的经济现实和深度融合的供应链网络让这一设想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就连苹果和特斯拉都在中国建立了深厚且广泛的生产和供应链基础。

一旦真的实行全面的贸易中断,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将立刻遭遇商品短缺和成本激增的困境。

耶伦的言论不仅仅是外交语言的体现,更透露出美国对于当前经济依存状态的无奈接受。

事实上,美国无法承受与中国经济完全分离的后果,而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角色使得两国经济上的紧密联系成为一种必然。

美国在推动本土制造业复兴方面遇到困难,尽管多次尝试通过政策引导制造业回归,收效甚微。

反观中国,不仅稳固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还在高科技和智能制造领域实现了显著进步,进一步加剧了美国利用经济手段制衡中国的困境,因为这样的做法很可能反噬其自身经济。

军事上的较量与美国的克制

除开经济领域,军事层面的较量也在美关系中十分微妙。

到了2024年,南海和台湾议题持续作为两国军事交往中的热点问题。

美国采取了加强对台军事装备销售及在南海实施“自由航行”行动等举措,特别是在菲律宾周边海域,其盟国的活动多次触及我国海域权益,导致区域紧张气氛升温。

这表明美国意图在亚太区域持续对我施加影响,试图运用军事力量来制约我国的发展步伐。

这也让菲律宾依仗着美国的支持在南海问题上越来越嚣张,不断试图触碰我国的底线,想要在南海问题上浑水摸鱼。

所以从美国的很多表现上来看,虽然美国表面上显得很强势,但实际上一直严格遵守着军事对峙的界限。

虽然两国在南海摩擦时有升级,但至今未演化成实际的军事冲突。

美国多次提议重启两国军事对话,希望建立机制预防误解误判,其国防部长及国家安全顾问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多次表达了与中国恢复高级别军事交流的愿望。

这些动作都在释放一个信号,从美国本身来讲并不愿意同我国产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即使在美国于亚太频繁增强军事存在之际,他们内心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绝不是俄罗斯,一旦中美之间爆发冲突,美国根本承受不住即将到来的后果。

所以耶伦在谈话中才提到了“保持接触”这一观点,其实是根本意思就是在说美国并不愿意看到中美局势走向无可控制的地步,特别是在军事领域。

而且美国十分明白在核武器时代任何军事上的判断失误都可能招致毁灭性的结果。

而中美在人工智能及核武器控制领域的共识,也说明了双方在这些敏感技术上持有克制态度,不愿意科技进步成为点燃军事冲突的引线。

中美竞争永不停歇

中美关系的动态远远超越了两国范畴,它影响着世界的脉络。

2024年以来,全球的经济波动与政治不确定性,促使两国的竞逐不再仅框定于经济与军事领域,而是延展至对全球秩序主导权的争取。

美国在亚太地区一直想依托盟友体系围绕南海争端和台湾问题,构成一道防线以应对中国的崛起。

而我们也凭借着一带一路的倡议提高了我国在中东和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同美国一切为了国家利益的外交政策不同,我国的外交布局一直都彰显着真正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尤其是通过深化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合作和政治联盟,进一步加固了国际地位。

这场覆盖全球的互动,使得中美之间的比拼不仅仅是地缘战略上的较劲,更是全球经济版图重塑和关键资源管辖权的深刻较量。

在稀土等战略物资领域,中国的主导地位给西方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凸显出全球资源控制权的重要性在新时代竞争中的核心地位。

美国战略收缩

2024 年,美国在中东和亚太地区的政策展现了一种复杂的平衡尝试。

随着其在中东的影响力日渐式微,美国转而将更多精力投向亚太,旨在联合日本、菲律宾等盟友,共同应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美国的战略资源面临考验,在多地同时布局的压力之下,无论是中东还是亚太的军事部署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绷。

尤其在南海,美军活动的频繁背后,是经济负担加重与国内政治意见分歧的双重压力。

至于像菲律宾这类国家,在美国的撑腰下对中国进行的挑衅,实则缺乏独立支撑,其后盾依然是美国的军事实力,而美国也在谨慎评估每一次干预的成本与后果。

中国在不断深化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中,精心构建起一个独有的全球战略版图。

在非洲和中东,能源合作的加深巩固了其影响力,同时中国在拉丁美洲成功开辟了新的经济合作疆域。

尤其在稀土出口管理上,中国握有了一张有力的牌来应对美国带来的经济压力,显著影响了中美科技竞技场的态势。

这一系列动作,使得美国的国际战略空间感受到挤压,而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则稳步上扬,这也成为了美国在特定领域寻求与中国合作的内在逻辑。

哪怕是在科技这个双方激烈竞争的前沿,美国企业依旧难以彻底挣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全球供应链的千丝万缕让中美之间的相互联系比表面上看来更为复杂且紧密。

结语

耶伦的发言背后都反映出了一个现实:不论是在经济、军事还是外交层面,美国都不敢彻底同我国撕破脸皮。

虽然场面上美国人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这已经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事实。

短短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就已经从任人欺凌无可奈何的国家,变成了连美国都不敢同我们硬碰硬的世界强国,真好!

0 阅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