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的台湾老兵高秉涵回菏泽老家了,这一次他回来后请全村人吃饭,给每一桌父老乡亲敬酒,高秉涵坦言:自己年龄越来越大,以后的日子见一面少一面。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知道高秉涵老人的人都会知道他是一个多么爱家爱国的人,老人家虽然身在宝岛台湾,但是始终心怀祖国,思念家乡,至国庆节来临建国75周年之际,高秉涵老人不顾自己年老体蓑,不顾一路旅途奔波,再一次不远千里来到了家乡菏泽。
在家乡菏泽高秉涵老人非常动情的说到:我热爱我的家乡,我热爱这片故土,我都已经90岁了,以后还能回来几次,这一次回来我只有一个愿望,请家乡人坐在一起吃顿饭,我挨个给大家伙敬杯酒,我的街坊邻居,村里的老少爷们,虽然我身在他乡,可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你们,这么多年,我对家乡的和牵挂从未减退,现在我借着这个清风明月向菏泽的父老乡亲,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咱们都是一家人。
说完这些话,高秉涵老人忍不住大哭起来,90岁的老人满脸热泪,只为了这一份家国之情。
90岁老人高秉涵回到菏泽老家,请全村人吃大席高秉涵是谁?
台湾老兵高秉涵是一位在两岸关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老人。他出生于1935年,原籍山东菏泽,13岁时因战乱随部队来到台湾。高秉涵年轻时曾担任法官,并在台湾成家立业。
高秉涵最为人所知的贡献是他作为“两岸的灵魂摆渡人”,在过去几十年间,他往返于海峡两岸,帮助将近200位台湾老兵的骨灰送回大陆故土安葬。这些老兵大多在解放战争时期随国民党军队来到台湾,有的在台湾去世后,遗愿是希望能回到故乡安息。
高秉涵的故事被广泛报道,2012年他还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的行为不仅彰显了民族亲情和两岸同胞之间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老兵们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统一的渴望。高秉涵本人也多次表达了他希望能看到两岸统一的愿望。他的故事和贡献在促进两岸民间交流和理解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高秉涵为什么不吃石榴?
台湾老兵高秉涵不吃石榴的原因与他的个人经历和情感记忆紧密相关。在他13岁那年,也就是1948年,他被迫离开家乡山东菏泽,前往台湾。在那个时刻,他的母亲给他一个熟透的石榴,这个简单的动作成为了他与母亲之间最后的温馨回忆。
然而,当高秉涵坐在马车上即将离开时,他吃了石榴一口,就在这时,一个同学告诉他母亲在叫他。他扭头去看,但由于马车已经拐弯,他再也没有看到母亲。从那以后,每次看到石榴,高秉涵就会想起那个悲伤的分离场景,以及他与母亲之间未尽的亲情。
因此,石榴对高秉涵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水果,它象征着他与母亲永别的痛苦和遗憾。这种情感上的负担让他在余生中选择不再吃石榴,以避免触发那些痛苦的记忆。这个故事展现了高秉涵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高秉涵往返内地与台湾的意义是什么?他做出了那些贡献
台湾老兵高秉涵为家乡做的事情主要体现在他帮助台湾老兵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上。以下是他的几个贡献:
1. 骨灰归乡:高秉涵致力于帮助在台湾去世的老兵将骨灰送回大陆安葬。他往返于两岸之间,协助处理相关手续,确保老兵们的遗愿得到尊重和实现。
2. 促进两岸交流:他的行为促进了两岸之间的民间交流,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理解和感情。他的故事在两岸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两岸关系中一个温馨的例证。
3. 精神抚慰:对于那些仍然在台湾生活的老兵和他们的家属来说,高秉涵的行动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抚慰,让他们感受到家乡和亲人的温暖。
4. 社会影响:高秉涵的故事激励了很多人,他的无私奉献和对家乡的情感让更多的人关注两岸关系,思考如何促进两岸和平发展和民族团圆。
总的来说,高秉涵为家乡做的事情是一种情感上的回归和连接,他的行动是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怀念,同时也是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期盼。
这一次高秉涵回到菏泽老家主要是干什么?
90岁的高秉涵这一次回到菏泽老家的目的很简单,很单纯,很直接,那就是请全村的父老乡亲吃一顿饭,喝一杯酒,告诉父老乡亲们一句“春生回家了”,那个几十年前离开家乡的顽童回来了,这些年他一直都想着你们。
据悉高秉涵老人在村里面准备了正宗的菏泽农村大席菜,只要是村里人都可以来免费吃喝,十里八村的乡里乡亲来看热闹的,图个高兴的,愿意坐下来吃顿饭也没有人会赶你走,高秉涵老人说这是一个团聚的日子,看到菏泽老乡的容颜让他热泪盈眶。
90岁的他挨个桌子敬酒,在每一个桌子前他都会停留许久,他愿意听街坊邻居的唠叨,愿意和父老乡亲举杯,就像是高秉涵老人自己说的那样:我对家乡的热爱的热爱和牵挂从未减退。
老人家已经90岁了,虽然他的身体看着还好,可这么大岁数了,他以后有还能回来几次,祝福高秉涵老人晚年安康,待你百岁之际再回菏泽老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