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灭齐之战:齐王贪五百里封地不战自降,最后齐王被骗饿死

椰子族部落 2024-11-21 10:26:48

秦国灭齐之战:齐王贪五百里封地不战自降,最后齐王被骗饿死

引言:

世人皆知秦灭六国,却不知最后一战竟是一场不战而胜的闹剧。当秦军大将王贲率军抵达齐国边境时,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了:齐国竟然不战自降!这位统治东方大国的齐王建,为何会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决定?更令人唏嘘的是,他因贪图秦国许诺的五百里封地,不但断送了齐国数百年基业,最终还落得个凄惨的下场。这其中究竟有何隐情?这位齐国最后的君主,为何会在投降后落得个饿死他乡的结局?这背后,又有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

一、齐国的末路

齐国,这个曾经与秦国齐名的东方大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可谓是显赫一时。世人皆知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春秋,却不知到了战国后期,齐国的国运已是江河日下。

公元前284年,齐湣王本有机会成就霸业。那一年,齐军攻打宋国,三个月就攻下了宋都商丘,吞并了这个已经式微的诸侯国。齐湣王志得意满,在朝中大宴群臣,谁知这一场胜利却成了齐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就在齐国君臣沉浸在灭宋的喜悦中时,燕国派来的使者乐毅,已经在秘密策划着一场灭齐大计。这位能征善战的名将,联合了秦、赵、韩、魏四国,组成了声势浩大的五国联军。

当时齐国上下竟无一人察觉危机将至。直到乐毅率军兵临城下,齐湣王才惊慌失措。五国联军如同猛虎下山,势如破竹,短短数月就攻下了齐国七十座城池。齐湣王仓皇出逃,却在途中被楚将淖齿所杀。

世人都说齐国差点亡于五国之手,却不知齐国还有一位奇人田单。这位将军用火牛阵这一奇谋,硬是将失去的七十座城池尽数夺回。但此时的齐国,已经元气大伤,再也不复往日荣光。

齐襄王田法章即位后,虽勉强稳住了局势,却始终无法让齐国重现强盛。更令人痛心的是,当这位明君驾崩后,继位的齐王建年方弱冠,朝政大权落入了其母君王后和舅舅后胜之手。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期,齐国朝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但凡有大臣提议联合其他诸侯抗秦,必定会遭到后胜的强烈反对。公元前260年,赵国向齐国求援粮草,大臣周子痛陈利害,却被齐王建和后胜置之不理。

更令人不解的是,当秦国一个个灭掉战国诸侯时,齐国竟然采取了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无论是魏国被攻,还是赵国告急,齐国的军队始终按兵不动。这种做法,在当时就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质疑。

齐王建登基之初,朝中还有几位老臣苦谏:"齐国若不联合诸侯抗秦,必将重蹈当年五国伐齐之覆辙!"然而这些谏言,都被后胜以"保全国力"为由一一驳回。就这样,齐国在后胜的主导下,眼睁睁看着秦国日渐强大,却无人敢于直言进谏。

二、秦国的连环计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每灭一国都有其独特的计策。对付齐国,秦始皇采取的并非单纯的军事进攻,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连环计。

这个计划的第一步,从收买后胜开始。据《战国策》记载,早在齐王建即位之初,秦国就派遣使者携带重金,秘密拜访后胜。当时的秦使带来了价值连城的礼物:黄金千斤、美玉十对、良马百匹。这些财物远超当时诸侯国之间正常的外交礼节,显然别有用心。

为了打消后胜的疑虑,秦使还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盟约。盟约中承诺,只要后胜能说服齐王投降,秦国不但保证他的政治地位,还会加封他新的领地。这份盟约用特制的竹简书写,密封在青铜盒中,由后胜亲自收藏。

此后,每当齐国朝中有大臣提议联合其他诸侯抗秦时,后胜总会以各种理由加以阻挠。他不但劝阻齐王援助其他诸侯国,还暗中向秦国通报齐国的军事部署和防御虚实。

当秦军主力在攻打楚国时,秦始皇已经在为灭齐做准备。他特意挑选了王翦的儿子王贲统领偏师。这个选择颇具深意:王贲虽然年轻,但已在攻打燕国的战役中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相比其父王翦的强攻路线,王贲更善于利用计谋。

王贲率军出发前,秦始皇召见他时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齐国虽大,却可不战而降。"这句话揭示了秦国对付齐国的核心战略:以计取胜。

为了营造声势,王贲采取了一系列迷惑性的军事调动。他先是率军在燕国边境屯驻,做出要继续经营燕地的假象。同时,又派出小股部队在齐国边境骚扰,让齐国难以判断秦军的真实意图。

在军事部署上,王贲也颇费苦心。他将主力部队分成三路:一路沿海岸线推进,切断齐国的水上交通;一路经过泰山,控制齐国的粮仓重地;主力则直指临淄,给齐国施加最大压力。

最关键的一步是"五百里封地"的许诺。这个承诺经过精心设计,数量既不会令人生疑,又足以打动贪生怕死的齐王建。秦始皇深知齐王建的性格,特意让使者在后胜面前提出这个条件,由后胜转告齐王,使这个诱饵显得更加可信。

这个承诺还暗含玄机:当时诸侯国的封地通常以"方百里"为单位,五百里的封地看似丰厚,实际上却模糊不清,既未指明具体位置,也没有明确封地的形状和范围。这种模糊性为日后的违约留下了充分的余地。

三、齐国的投降过程

公元前221年的初春,王贲率领的秦军已经抵达齐国边境。这支军队的规模并不算大,约莫二十万人左右,远不及当年攻楚时的六十万大军。但就是这样一支规模有限的军队,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让东方大国齐国土崩瓦解。

当秦军压境时,齐国的反应令人大跌眼镜。按照常理,面对强敌入侵,无论是坚守还是应战,齐国都应该做出某种军事部署。然而事实是,齐国竟然连一场像样的战斗都没有进行。

这一切都要从一场特殊的朝会说起。在秦军抵达齐国边境的第三天,齐王建召开了一场非同寻常的朝会。这次朝会只有极少数大臣参加,其中包括后胜和几位与他关系密切的朝臣。

在这次闭门会议上,后胜向齐王建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他声称秦使刚刚带来密报,只要齐国主动投降,秦王愿意给予齐王建五百里的封地。这个消息立刻在与会者中引起轩然大波。

有老臣当场站出来反对,指出齐国地广人多,完全有能力抵抗秦军。这位老臣还搬出齐国的历史,提醒齐王建先祖们是如何在危难之际力挽狂澜的。然而,这些进谏之词都被后胜一一驳回。

后胜甚至搬出了一套特别的说辞:他说秦军已经控制了齐国西部的主要关隘,南部的楚国已灭,北部的燕国也已臣服,齐国已经成了孤立无援的处境。在这种情况下,不如趁早投降,还能为齐国宗室谋得一片生存之地。

更令人费解的是,齐王建竟然完全采纳了后胜的建议。他当场决定派遣使者前往秦军大营,表达投降的意愿。这个决定如此仓促,以至于许多齐国大臣直到秦军进入临淄城,才知道国家已经投降的消息。

投降的过程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齐王建先是下令各地守军放下武器,然后打开城门迎接秦军。王贲率军进入临淄时,甚至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整个齐国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地落入秦国之手。

齐王建投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秦军询问自己的封地在何处。王贲对此含糊其辞,只说需要等待秦王的最终决定。与此同时,秦军开始在齐国境内布置新的官员,接管各级政权。

后胜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得异常积极,不但协助秦军接管齐国政务,还主动提供齐国的各类机密信息。他将齐国的户籍、地图、军械库存等重要资料,一一交给秦军。这些行为,充分暴露了他作为秦国内应的真实身份。

就这样,齐国在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灭亡了。这个曾经与秦国并称的东方大国,就这样草草地结束了它延续数百年的历史。而这一切,竟然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四、五百里封地的骗局

齐王建投降后,秦始皇对待齐国的手法可谓诡谲多变。起初,他表面上还维持着对齐王建的礼遇,甚至在朝廷文书中仍称其为"齐王"。这种表面的宽待,让齐王建对那五百里封地的承诺仍抱有期待。

然而,秦始皇的真实意图很快就显露出来。首先,他命令将齐国的军械库存全部运往咸阳。其次,他派出特使清点齐国的府库,将齐国积累的金银财宝运往秦国。这些举动表明,秦始皇根本没有给予齐王建任何实际权力的打算。

在处理齐国降臣时,秦始皇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对于后胜,他表面上给予重用,实际上却将其调往边远地区。那些在投降过程中立功的齐国官员,也被分散到各地任职,不允许他们聚集在一起。

关于五百里封地的承诺,秦始皇玩了一个巧妙的文字游戏。他派人告诉齐王建,封地已经划定,就在大梁以北。但当齐王建派人前去查看时,却发现所谓的封地是一片荒芜之地,根本不能与齐国的富庶之地相提并论。

更令齐王建始料未及的是,这片所谓的封地还未等他实际接管,就被秦始皇以"军事需要"为由收回。取而代之的是一纸诏书,命令齐王建迁往咸阳居住。这道诏书的措辞十分耐人寻味,既不是明确的拘禁,也不是正式的召见,而是以"请"的形式下达的。

齐王建此时已经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在秦军的"护送"下,他不得不启程前往咸阳。这次西行的队伍规模很小,只允许携带少量随从。那些要求追随齐王的老臣,都被秦军以各种理由拒绝。

在前往咸阳的路上,秦军还设下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他们故意放慢行进速度,使得补给逐渐不足。当队伍行至大梁时,负责护送的秦军突然接到"紧急军务"的调令,匆匆离去,只留下几个低级军官负责"照料"齐王建。

这些留下的军官声称要等待新的护送队伍到达,要求齐王建一行暂时在大梁休整。但是等待的日子一天天过去,新的护送队伍始终没有出现。与此同时,给养也在不断减少。

起初,当地官员还按时送来食物。但随着时间推移,送来的食物越来越少,最后干脆完全停止供应。那些所谓的"照料"人员也逐渐消失不见,齐王建一行人就这样被困在大梁的一座驿馆中。

这座驿馆实际上成了一座监狱。驿馆外有秦军把守,任何人都不得随意进出。齐王建派出的求助使者都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就这样,这位曾经的东方大国之主,在一座偏僻的驿馆里,等待着最后的结局。

五、齐王的最终命运

公元前221年冬,被困在大梁驿馆的齐王建终于等来了秦始皇的诏令。这道诏令并非他期待的封地诏书,而是一纸严厉的责问书。诏书中列举了齐国近年来的多项"罪状",包括暗中资助其他诸侯国对抗秦军、囤积军需物资、与燕国勾结等。

这些罪名显然是秦国刻意罗织的。比如,所谓的囤积军需,实际上是齐国常年的储备制度。至于与燕国勾结的指控,更是荒谬,因为当时的燕国早已被秦国所灭。但这些罪名的真实性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秦始皇已经决定对齐王建动手。

诏书送达的第二天,一队秦军便出现在驿馆外。为首的军官手持秦始皇的玉玺印信,宣读了一份新的诏令。这份诏令宣称,因齐王建"负国欺君",着令将其押解至云梦泽。

云梦泽是当时著名的流放之地,位于楚地,环境恶劣,瘴气弥漫。将齐王建流放到那里,实际上就是判了他死刑。但秦始皇并没有直接下令处决齐王建,而是选择这种方式,表面上还保持着某种"宽容"。

押解的路途异常艰难。秦军故意选择了一条崎岖难行的山路,避开了主要驿道。队伍每天只能行进很短的距离,但押解官却催促齐王建必须按时赶路。那些年迈的随从纷纷倒下,无法继续前行。

到达云梦泽时,齐王建的随行人员只剩下寥寥数人。秦军将他们安置在一座简陋的木屋中,屋子四周都是沼泽,毒蛇猛兽出没。驻守的秦军名义上是"护卫",实际上是监视,防止任何人逃脱。

齐王建在云梦泽度过了最后的时光。秦军每日只提供极少的粮食,甚至连饮用水都要限量供应。没过多久,齐王建就因为瘴气和恶劣的环境而病倒。驻守的秦军对此置之不理,只是按部就班地向上级报告情况。

在齐王建病重期间,秦始皇派了一名特使前来"慰问"。这名特使带来了一些药物,但这些药物都是些简单的草药,对齐王建的病情毫无帮助。特使的真正目的是确认齐王建的身体状况,以便向秦始皇报告。

最终,齐王建在云梦泽一个寒冷的冬日去世。秦军甚至没有按照诸侯的礼仪处理他的后事,而是草草地将其埋葬在当地的一处荒丘上。负责守卫的秦军在确认齐王建死亡后,立即拆除了木屋,撤离了驻地。

齐王建的死讯传到咸阳后,秦始皇只是淡淡地批示了一句:"已知。"他随后下令将齐国的宗庙改为秦国的郡县衙门,彻底抹去了齐国存在的最后痕迹。至此,这位东方大国的末代君主,就这样在荒凉的沼泽地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