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小诗,万般韵味,的确堪称难得的佳作

一号诗巷有诗词 2024-10-16 11:54:36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说到吴承恩,无人不想起我国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它将“吴承恩”三个字深深地刻在了历史最显眼的扉页上。

或许是《西游记》的分量太重,光芒太耀眼,以至于让许多人都几乎忽略了吴承恩于诗歌方面的成就。

那么在本期,我们就不妨来欣赏一首吴承恩的诗作。

这首诗不但有着美妙的意境,更有着丰富的情感,让读者看境在眼,回味于心。

枫叶满山红

明·吴承恩

枫叶满山红,黄花耐晚风。

老蝉吟渐懒,愁蟋思无穷。

荷破青绔扇,橙香金弹丛。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排空。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我国明代作家、官员、诗人。

经历过几次官场谪贬后,吴承恩便辞官归乡,过隐居生活直到生命的终点。

吴承恩的诗作在艺术风格上,有汉魏的古朴,有盛唐的豪放,有晚唐的清丽,也有元白的平易,这是诗家所做出的评价。

我们本期所分享的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个特点,那就是它只借用了诗的首句做题目,所以全篇内容不围绕题目展开。

根据内容推测,此诗应该写于作者为官且奔波于异乡期间。

诗的首联以间接的方式点明季节:枫叶满山红,黄花耐晚风;满山的枫叶已经红透,菊花在晚风中轻轻摇曳。

“枫叶”“黄花”,堪称秋天的两个最为典型的代表物象,所以它们的出现就相当于是将一个“秋”字点了出来。

在首联中,作者只是以最纯粹的方式做了景色描写,并未用到任何关乎情感色彩的字眼。

那么就画面感来讲,首联无疑是赏心悦目的。

两种鲜明色彩的妥当搭配,两种灵活角度的妥当安排,让我们不但充分看到了枫叶漫山的景象,更是充分嗅到了菊花撩人的香气。

到了颔联处,诗中的情感就有了初步的体现:老蝉吟渐懒,愁蟋思无穷;老蝉的鸣叫声渐渐变得慵懒,蟋蟀的愁思听上去也是那样的无穷无尽。

在格律诗写作课程中我们讲过,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前者明了却余味有限,后者含蓄而张力十足。而此诗的颔联就选用了后面一种抒情方式。

从表面看,作者是在描写“蝉”与“蟋蟀”的叫声,是重在刻画它们的形象,但稍加细品我们就会发现,作者于此处其实是在有意表达自己的心境。

作者之所以会从“老蝉”的鸣叫声中听出“懒”的意味,正是因为他将自己的形象与心情进行了带入;

而作者之所以从蟋蟀的鸣叫声中听出了“愁思”,也正是因为他自己心中有万千愁绪,所以让他与蟋蟀之间也有了一种“灵犀”。

故而从颔联中,我们不但看到了一幅秋日的凄凉画面,也更是看到了作者寥落的形象与忧愁的心情。

颈联又是一幅别样美的画面:荷破青绔扇,橙香金弹丛;青青的荷叶已经残破,金黄色的橙子正散发着淡淡清香。

这一联很特别,因为作者于其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者将荷叶比作“纨扇”,将橙子比作“金弹”,从而使得两个物象的形象呈现得尤其生动逼真。而有了这样的比喻,读者的想象力也得以更加充分的激发。纨扇何如?金弹何如?既在我们眼前,也在我们的脑海中。

“破”“香”将物象形象细腻化,在生动画面感的同时,也把秋日的气息予以进一步的体现,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排空。”;可怜那一行行秋雁,它们在遥远的天空中看上去是那样渺小。

从颈联到尾联,作者的目光在移动,诗中画面的空间也在悄然变换到更高更远之处。

遥远宽广的天空,将几行秋雁衬托得无比渺小孤单,这一有着动感却又难掩寂静的画面,无不将一种悲凉的情感色彩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尾联于情感方面已经与前面的内容构成了呼应。

那么作者为什么用“可怜”一词来形容秋雁呢?因为在他眼里,秋雁的身影是那样的落寞渺小,并且它们与作者一样,正在经历着漂泊,正在异乡怀揣着秋思。

很显然,作者借秋雁所抒发的情感,就是他想要真正表达的情感。

秋雁的孤独,就是作者的孤独,秋雁“排空”的举动,就是作者归思的有力承载。

如此情景结合的尾联,的确以无声的力量触动了读者内心,让人品来久久沉浸于其中。

归思万里随秋雁,寄向家山聊慰人;读完一首,悲从中来。

以诗词为伴,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一期精彩不见不散!

0 阅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