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申时行宛如一位在历史舞台上翩然登场的关键角色。当张居正的改革浪潮渐息,明朝这艘巨轮在万历年间驶入一片迷雾重重的海域,申时行应运而出,肩负起首辅之重任。彼时,朝堂之上风云变幻,各方势力暗流涌动,他身处权力的漩涡中心,既要承接张居正改革留下的复杂局面,又要周旋于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微妙且紧绷的关系里。与张居正的雷厉风行截然不同,申时行以一种看似低调、内敛却暗藏玄机的姿态,试图在各方矛盾的缝隙中寻得治国理政的平衡,引领明朝继续前行。那么,这位申时行究竟有着怎样的政治智慧与人生谋略,能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局势下站稳脚跟?让我们一同揭开历史的面纱,深入探寻。
二、申时行的崛起之路申时行的成长起点,是苏州那片人文荟萃之地。生于嘉靖十四年的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十岁熟背 “四书”、能写八股,十二岁以古文作词,才华崭露头角,引得学官啧啧称赞。原生家庭的他本姓申,因祖父过继徐家,年少时名为徐时行。嘉靖四十年,乡试中举获第三名佳绩,次年殿试,在 299 名进士中力拔头筹,高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自此踏入仕途。
初入官场的申时行,身处嘉靖晚期政坛的风云变幻之中。彼时严嵩父子权倾朝野,与高拱、徐阶两派争斗不休。但他并未卷入漩涡,而是扎根翰林院,默默积累学识与阅历。直至明穆宗时期,凭借一手好文章获首辅高拱举荐,担任编修,负责《穆宗实录》编撰,开始崭露头角。
真正让申时行迈向权力核心的,是张居正的赏识与提携。张居正任首辅时推行万历新政,雷厉风行,申时行作为下属,对其改革理念深表认同,加之自身能力出众、行事稳重,逐渐成为张居正的得力臂膀。万历五年,他调任吏部右侍郎,成为实权在握的要员;次年,张居正回乡葬父,顺势将他举荐入阁,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身份参与机要政务。
命运的齿轮继续转动,张居正病逝后,内阁首辅之位几经更迭。接任的张四维因父丧离职,本有望顺位接任的吕调阳、马自强又相继离世,资历尚浅的申时行,竟在这一连串变故中,被推上了首辅的高位,开启了属于他的执政篇章,也迎来了更为艰巨的挑战。
三、身处夹缝的困境(一)皇帝的猜忌申时行上位后,本欲一展宏图,却无奈受阻于万历皇帝的猜忌。万历幼年即位,张居正身为首辅兼帝师,在其成长过程中把控朝政,万历对他尊崇有加,言听计从。张居正推行改革,雷厉风行,使得万历初期的朝堂焕然一新,国力蒸蒸日上。然而,张居正病逝后,一系列黑料被曝光,如出行逾制、生活奢靡、任用私人等,令万历深感被欺瞒,心中的信任瞬间崩塌。
有了张居正这一前车之鉴,万历对申时行的态度截然不同。虽说申时行曾是万历的授课老师,可皇帝心中始终有根刺,不敢再全然托付大权。每逢申时行奏请要事,万历总会多番审视,言辞间满是疑虑,诸多决策难以顺利通过。在一些关键事务上,万历甚至绕开申时行,直接与其他大臣商议,使得申时行的首辅职权大打折扣,宛如戴着镣铐跳舞,难以尽情施展治国方略。
(二)文官集团的掣肘文官集团,在明朝政治舞台上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他们秉持儒家正统观念,以 “死谏” 为荣,对朝政走向有着强大的影响力。申时行自接任首辅之位起,便深陷文官集团的舆论漩涡。
张居正改革时,触动了众多文官的既得利益,待他失势,这些人对其改革成果疯狂反扑,申时行作为张居正一手提拔之人,自然被视作 “余党”。文官们时刻紧盯着他的一举一动,稍有不合心意,弹劾奏章便如雪片般飞向御前。他们或指责申时行延续张居正的 “苛政”,或抨击他用人唯亲,试图维护自身利益与传统官场秩序。
为了缓和与文官集团的矛盾,申时行不得不谨小慎微,在诸多事务上迁就妥协。在官员任免、政策推行等关键节点,都得先权衡文官集团的态度,以免引发更大的风波。例如在讨论某地赋税调整时,即便申时行深知旧制弊端,提出合理的革新方案,但因触及部分文官背后家族、乡党的利益,遭致强烈反对,最终只能搁置,明朝错失一次改良契机。如此,申时行在皇帝与文官集团的夹缝中艰难求存,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
四、申时行的政治智慧(一)“和稀泥” 的艺术在万历十五年这场历史的暗流涌动中,申时行将 “和稀泥” 的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彼时,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呈上震撼朝堂的《酒色财气四箴疏》,毫不留情地痛斥万历帝沉溺酒色、贪财好货、易动肝火,言辞之犀利、内容之劲爆,远超海瑞的《治安疏》。这道奏疏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宫廷内掀起惊涛骇浪,万历帝气得七窍生烟,却又因雒于仁所言多为实情,且处置他恐落人口实,陷入两难境地。
值此僵局,申时行登场。大年初一,他进宫拜年,万历帝仿若抓住救命稻草,赶忙拉他商讨对策。申时行先是温言劝慰,称雒于仁不过是 “无知小人”,企图借骂皇帝博取名声,若皇帝严惩,反倒成全其心愿,不如大度放过。见万历帝仍心有不甘,他又提议悄悄罢黜雒于仁官职,既让皇帝眼不见为净,又避免激化矛盾。在与万历帝的你来我往中,申时行言辞恳切、态度恭顺,既抚平皇帝的怒火,又巧妙周旋,最终成功化解危机,既维护皇帝颜面,又保住雒于仁性命,使朝堂暂时回归平静,其高超的调和能力展露无遗。
(二)稳健求存之道申时行身处首辅之位,目睹诸多前任首辅的悲惨下场,如张居正,生前权倾朝野,死后却被抄家清算,家族凋零。这些前车之鉴让他深知,首辅虽位极人臣,却也是高危之职。在这复杂的政治漩涡中,他选择稳健求存。
他办事奉行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的原则,竭力避免触碰过多利益集团。面对朝堂纷争,他不轻易表明立场,而是在各方矛盾间寻求平衡。在官员任免上,既考虑皇帝意愿,又兼顾文官集团诉求;在政策推行时,优先衡量是否会引发剧烈动荡。例如,对于一些可改可不改的旧制,他选择维持,以防触动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经,引发朝堂地震。如此,虽少了张居正式的大刀阔斧改革,却确保自身安危,也让明朝这艘巨轮在风雨飘摇中维持着暂时的平稳,缓缓前行。
五、对明朝走向的影响申时行主政的岁月,宛如给明朝末年的动荡局势披上了一层缓冲的薄纱。他以 “和稀泥” 与稳健策略,竭力维持着朝堂表面的和谐,在诸多关键时刻避免了矛盾的白热化,使得明朝这艘巨轮在狂风巨浪中没有即刻倾覆。在他的调和下,万历皇帝与文官集团虽矛盾重重,却也未彻底决裂,国家行政体系得以勉强运转,百姓也暂时免受朝堂激烈纷争引发的动荡之苦,为明朝延续了一段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段。
然而,明朝此时恰似一位沉疴缠身的病人,急需猛药根治。申时行过于求稳、缺乏创新变革的执政风格,无力从根本上化解深层次矛盾。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生活困苦不堪;边境战事频繁,军费开支庞大,财政濒临崩溃;文官集团内部党争不断,政治愈发腐朽。这些棘手难题,在申时行的温和策略下,只是被暂时掩盖,并未得到有效解决,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明朝的根基。可以说,申时行执政的这段时期,既是明朝末年的一段喘息之机,却也因错失诸多改革良机,为明朝的最终衰落埋下了难以逆转的伏笔,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复杂而深远,令人叹息。
六、申时行的历史镜鉴回顾申时行的一生,他宛如一位在历史夹缝中艰难起舞的舞者。在万历十五年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面对皇帝的猜忌与文官集团的掣肘,他凭借独特的 “和稀泥” 艺术与稳健求存之道,勉力维持着朝堂的微妙平衡。他虽未如张居正般以雷霆手段铸就丰功伟绩,却也在明朝末年的惊涛骇浪中,为国家争得片刻喘息之机。
申时行的政治智慧,既让我们看到了在复杂权力结构下周旋的谋略,也映照出传统政治生态的困境与无奈。他深知各方矛盾的痛点,极力调和,避免冲突的白热化,却也因过于求稳,错失诸多变革良机,为明朝的衰落埋下伏笔。
于当下而言,申时行的经历犹如一面镜子。在为人处世中,他的中庸、调和之道启示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矛盾冲突,理性沟通、寻求平衡往往能化解僵局;而从政治治理层面看,它提醒着执政者,在稳定大局的同时,绝不能畏惧变革,需有直面沉疴、破旧立新的勇气,方能顺应时代潮流,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让社会在稳健中持续前行,绽放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