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外戚专权,没有宦官弄权,没有大臣擅权,没有宗室争权,皇帝还都很勤勉,但也避免不了这个王朝灭亡

梦沉古道 2024-06-23 15:38:40

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都或多或少经历了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大臣擅权、宗室争权,而有一个王朝几乎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但也避免不了灭亡。这个王朝就是清朝。

1.没有外戚能够做到专权

清朝有过两任皇太后掌权,分别是孝庄太后和慈禧太后,都属于子幼母掌权,孝庄太后是形势所迫,慈禧太后则是清朝后期的代理人,虽然握有实权,但也是清朝危局的不得已的选择,均没有真正的后宫干政。清朝帝王虽然孝顺,但都非常忌讳女性参与政事,也没有形成外戚对皇权的制约和影响。

2.没有出现宦官弄权

宦官弄权在东汉、唐、明特别突出,出现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皇帝为了对抗外戚等势力,扶持内侍,依靠宦官夺权。宦官往往因功获得特权,并结党营私,形成尾大不掉的宦官集团,在皇帝的纵容下,为所欲为,甚至在宦官势力膨胀的情况下,左右皇帝的废立。这方面在清朝基本不存在,清朝的皇帝选择基本都是由皇族决定,外部干涉较少,皇权较为稳固。清朝中后期出现的安德海等有势力的太监,和东汉、唐朝和明朝太监的飞扬跋扈根本就没法比,只不过由于慈禧太后的纵容在敢在外放肆,最后也被轻松收拾。

3.没有出现可以改变局面的权臣

西汉、东汉等王朝,都出现了足以左右朝廷走向的权臣,比如西汉的霍光和东汉的曹操,这些人在一些时候是比皇帝还有实权的。霍光可以废掉昌邑王刘贺,后来扶立的汉宣帝刘询也是对其言听计从;曹操让汉献帝过上了安逸的生活,同时也让变成了傀儡皇帝。清朝有没有傀儡皇帝呢?当然有,一个是多尔衮活着时候的顺治皇帝,一个是光绪帝,他始终受制于光慈禧太后。这两位皇帝成为傀儡,和外臣没有关系。多尔衮是顺治皇帝的叔叔,慈禧太后是光绪帝的伯母兼姨妈,后来事实上变成了养母。这都皇帝的内亲,基本上外臣左右不了局面。本来鳌拜有可能成为权臣,但非常可惜被康熙皇帝制服,圈禁后去世。

4.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宗室争权

宗室争权几乎历朝历代都存在,清朝也出现几次疑似宗室夺权的情况。一次是努尔哈赤去世后的汗位争夺战,一次是皇太极去世后的,皇位争夺战。这两次涉及继位人选的爱新觉罗家族内部的权力争夺和重新划分,虽出现过剑拔弩张,但并没有引发大的内部冲突。自顺治到同治,皇位继承基本由皇帝决定,宗室没有实力制约朝廷大事。

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属于比较成熟的王朝,作为关外民族能够入主中原,并维持200多年统治,自然有一定成熟的机制。

1、主动融入做得很好

清军入关和明朝灭亡有关,但明朝灭亡不是清军做的,而是李自成。从矛盾关系,入关初期,清军和明朝残余势力共同的敌人是李自成和张献忠之流,毕竟入关的理由是替明朝皇帝报仇。这就很有利于清朝和明朝遗老在利益的结合。在稳固局面后,清朝也基本都是汉化治理,这实际上确保了汉族地主的利益,缓和了外族入侵带来的矛盾。当然,局面是可能有杀戮的,这是统治者们惯用的手段,高压加武力,维护自己的利益。总体上,清廷上层主动接受汉文化,有利于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对比,同样的关外民族建立大一统王朝,清朝相比于元朝,更懂得与主体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从皇帝到整个贵族层面对先进的汉文化的推崇,有利于清朝成为真正的中原王朝。

2、满蒙结盟有利于北方的稳定

从皇太极时起,清朝就开始了和蒙古各部结盟,采取包括联姻等手段,巩固北方地区的统治。清顺治皇帝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就是来自于蒙古部落,而清朝自康熙皇帝开始,都属于福临的后代,因此后世清朝皇帝就都有蒙古族血统。通过血缘的联系,清廷和蒙古王公特殊的关系,促使在很多时候,蒙古各部站在清廷一边,确保了北边不出现乱在,还能抽出兵力,协助朝廷做事。

3、几场大战奠定大一统基础

一个王朝的确立需要的是必须的武力,不打服那些不愿意臣服和有野心的人,王朝是没有办法确立的。在清朝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打败了李自成、噶尔丹、吴三桂等强有力的对手,才确立了在各个区域的统治地位。平定西北、解决三藩叛乱、一统宝岛这些都需要一定的军事能力,显然从入关到乾隆年间,清军在当时是非常有实力的,只是对周边很有压倒性优势。但是受地形地势、后勤供给、气候等因素影响,清朝的版图最终稳定在1300万左右,这其实在亚洲就算非常大的国家了。

4、八旗制度起到一定的作用

八旗制度创立于努尔哈赤时期,是清朝时期特殊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这种划分既可以便利作战管理,确保了清军具有极强的战斗力,也可以便于对族人的管理,在非战时组织生产。除了传统的满洲人,还有蒙古人和汉军。毫不夸张的说,清朝依靠八旗这种军事组织形式,实现了大一统,并解决了三藩之乱。可以说八旗制度使得只有几十万的军队的关外民族能够实现天下一统。

虽然清朝强盛一时,但自鸦片战争后,清朝逐步衰落,一直到二十世纪初退出历史舞台。一个朝代的兴衰,都一些复杂的问题,清朝也不例外,总结清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主要有:

1.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清朝作为一个老牌的封建帝国,进入十九世纪后,全面落后于西方列强。尤其鸦片战争,远道而来的英军,让老迈的帝国不得不接受割地赔款的后果。就战争本身来说,就是科技实力的对比,一个是现代化的武器,一个则远远落后,不挨打是不现实的。一旦国门被撬开,清朝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2.顽固不化的上层统治者

清朝虽然被英国人依靠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但并不是没有挽救的可能,事实上,在被打败后,开始了一段学西方之路,比如洋务运动和百日维新,但是并不成功。除了西方的限制,还有一点是最高统治者的不支持,这里有守旧的因素,也有统治者不变法和学习西方技术,影响自己的既得利益的原因。如果清朝贵族能够顺意时代,走真正的君主立宪,或许清朝不会过早灭亡。如果清朝的洋务运动能够彻底点,完全可以利用西方矛盾,在东方崛起。

3.内部矛盾在不断激化

清朝自嘉庆年间开始,就不断出现大规模的反清运动。鸦片战争的赔款,加剧了清朝内部矛盾。往往内部矛盾都是一直存在,就是因一个外部矛盾激化的。清朝后期出现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这一矛盾的体现。同时,内部矛盾也让西方列强有介入和干涉的想法,西方势力从中国沿海开始向内河内陆延伸,到十九世纪末,清朝开始出现严重的边疆危机。

4.统治集团内部的腐化

清朝是公认的没有昏君的朝代,但这不能改清朝中后期出现的腐化。最大的腐化是八旗兵被鸦片和奢华生活腐化。作为维护清朝贵族统治的最主要力量,八旗兵战斗力的严重削弱,是清朝失败的原因。曾经的利器,反而成了累赘,这使得清朝可以依靠的力量不多,不得不在地方权力和军事权力方面向汉族士大夫放权,比如清咸丰年间,开始准许曾国藩等人在地方办团练,用以对付太平天国。除了八旗的腐化,入关后的清朝贵族也已经不善于骑马打仗,有的人从出生就吃皇粮,对做事不感兴趣,也变相的导致贵族集团在诸多方面不能替朝廷分忧,统治阶层逐步不具备统治能力。

5.内部的国家观念没有完全形成

很多时候形容清朝时候的中国为一盘散沙,一个主要原因是在外敌入侵的时候,很多人缺乏国家认同,有人出来做汉奸,给列强引路。还有的地方势力,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所谓的自保。在八国联军入侵的过程中,南方各省达成了“东南互保”协议,向列强妥协。这实际上,说明清朝对南方各省的控制力量已经不够,也预示着满汉一体格局解体,清朝可以依靠的力量越来越少。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有过辉煌,也有过没落和屈辱,然而历史终究过去,腐朽、落后的封建王朝终将被历史抛弃。回看,清朝历史,曾经的强大王朝走进历史的胡同,更多时候应该感慨,与时俱进,是一个国家不落伍的根本。在世界的舞台上,只有强者和弱者,没有人因为曾经辉煌就认可你和同情你,如果你的拳头足够赢,别人才会真正认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虽然残酷,但至少在现在这还是一种现实,所以强则赢,赢则兴。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