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德勒!致敬这些不平凡

南方+客户端 2021-08-22 21:42:33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

从此百万农奴翻身把歌唱,五星红旗第一次在“世界屋脊”高高飘扬。

短短70年时间,在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发生了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漫漫脱贫路,琅琅读书声。

荒地变良田,天堑变坦途。

背后凝聚着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不畏牺牲的宝贵精神。

这是8月19日拍摄的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现场。当日,西藏各族各界干部群众2万多人欢聚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热烈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图源:新华网

“筑梦”

——为西藏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边疆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先烈和英雄们,他们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永垂青史。

60多年前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两条旷世奇路的成功铺就,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这背后,是11万人的筑路大军逢山开道、遇水架桥,是3000多烈士的英勇捐躯。

“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纪要》曾这样形容西藏的道路。

在和平解放初期,中央通过征购全国各地的骆驼向西藏赶运粮食,由于高寒缺氧和路途艰险,运粮途中,人畜死亡成为常态。靠原始的运输方式来保障西藏的供给,绝非长久之计,在“世界屋脊”上修筑一条现代公路刻不容缓。

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在青海格尔木破土动工。慕生忠将军成为了青藏公路筑路总指挥。

格尔木将军楼公园筑路忠魂英雄群像雕塑和天路纪念塔。图源:新华网

“不平常的事业,就是我们平常人干出来的。我们要修一条青藏公路,这是历史上没人干过的一项伟大事业……我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咱把路修成,也算为祖国干了一件好事。”

正是怀揣着这样的坚定信念,慕生忠带着筑路军民,人手一镐一锹,向“世界屋脊”发起冲击。

沱沱河的河水冰冷刺骨,他们奋不顾身跳下去搬石砌路,一站就是10小时;

唐古拉山上极度缺氧,粮食匮乏,他们每天只喝两碗稀汤,整整鏖战40天。

这支筑路大军仅用了7个月零4天时间,就打通了格尔木至拉萨的公路运输线,在当时创造了用最快速度、最低成本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公路的奇迹。

图源:共青团中央

旧西藏农牧业靠天吃饭,工业一片空白,从西宁到拉萨往返一次需要半年以上。今天的西藏,基础设施四通八达,“复兴号”在雪山环抱间飞驰,建制村村村通公路,140条航线联通国内外,古老神奇的雪域高原一派万象更新的喜人景象。

这是试运行的复兴号列车行驶在西藏山南市境内(6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20世纪,美国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还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

西藏用一项项亮眼成就宣告世界,“天路奇迹”仍在这里继续上演。

上图是20世纪50年代,雅鲁藏布江上游的牛皮船载着土特产和粮食沿江运输至西藏东部;下图是2016年12月11日拍摄的位于西藏山南市扎囊县境内的扎囊特大桥。

“护梦”

——长期以来,西藏各族人民像格桑花一样扎根雪域边陲,胼手胝足、团结奋斗,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

出生在墨脱县帮辛乡根登村的格桑德吉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人们常用“进藏难,进墨脱更难”来形容进出墨脱的艰辛。这里曾经偏远、贫穷、信息闭塞。在格桑德吉的童年时代,乡里仅有一所小学,只有1名老师和10个学生,全乡1000多人中,80%以上不识字。

1998年,她通过内地西藏班考进师范学院,毕业后义无反顾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

2020年7月,格桑德吉在墨脱县完全小学给孩子们上课,讲授“四讲四爱”内容。图源:格桑德吉

“家乡有我的童年,我的记忆,我的信仰,我的梦想。”而她的梦想就是让家乡的孩子都能像她一样接受教育。

除了教书育人,格桑德吉还要负责照顾住宿学生日常起居,她还经常行走在大山中,挨家挨户劝说辍学的孩子回到学校。

这一做就是20年。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2010年,格桑德吉和帮辛乡小学其他老师护送住校学生回家。由于道路狭窄,途中遇到迎面而来的马队,孩子们退到较为安全的小路为马队让路。图源:帮辛乡小学

“越是条件艰苦,落后闭塞,越是需要通过努力去改变。”格桑德吉深知教育是唯一的出路,把让孩子们“来得了、留得住、有学上”当成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0年5月25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格桑德吉来到人民大会堂,走上“代表通道”向全中国人民讲述了她和墨脱县的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格桑德吉通过网络视频方式接受采访。图源:新华网

如今的墨脱县已经实现了全县通车,学校教学硬件设施水平全面提升,门巴族孩子入学率和小升初的升学率都达到100%。

墨脱县的蝶变正是西藏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旧西藏的文盲率高达95%。今天的西藏,15年公费教育全面实现,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历史性“清零”。

从目不识丁到学有所长,从田间地头到大学校园,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无数像格桑德吉这样的年轻人走出了大山,开阔了眼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他们又将自己的所学所长“反哺”家乡,为家乡的教育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不远的将来,教育之花一定会在这片高原绽放得更加绚烂。

2020年6月1日,帮辛乡小学举行六一亲子活动。图为穿着校服的孩子们和家长在操场参加活动。图源:帮辛乡小学

“圆梦”

——成千上万的干部人才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西藏建设,以战天斗地的豪情壮志,留下了感天动地的光辉事迹。

2016年,当时35岁的梁楠郁被选派到西藏那曲市双湖县任职副县长。这个来自首都北京的援藏干部,从此一头扎入双湖县的扶贫事业中。

图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1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生活着1.404万名老百姓,相当于北京二环内只居住了8个人。”

双湖县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梁楠郁刚去到的时候全县21.9%的人口未脱贫,条件十分艰苦。

通过不断走访调研,梁楠郁想方设法改变这片土地的现状。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双湖的每一个村落,行程超过10万公里。

双湖县全貌。图源:中国石油报

从原来以巡诊发药为主的“看病”,转向以手术为主的“治病”;通过选拔孩子外出读书等方式改变当地百姓对教育的看法;因地制宜将双湖县盛产的丰年虾卵产业化,同时大力发展旅游和牧业资源……

5年间,双湖实现通电、通网、通路,百姓的日子也好了起来。终于在2019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梁楠郁(右一)与当地牧民合影。图源: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脱贫、扶贫、致富是难事,但防止再次返贫、共同致富奔小康也不容易,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守的过程。

“我是为解决问题而来的,我不是冰山上的的‘来客’,更不是‘过客’,我就是‘双湖人’。”2019年7月28日,3年任期届已满的梁楠郁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留下来再干三年。

为了相同的梦想,三年前,他选择奔赴,而如今,他选择留下。

今年的庆祝大会上,梁楠郁作为援藏干部代表发言。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援藏干部首次在西藏和平解放的庆祝大会上发言。

8月19日,群众代表参加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

西藏曾经是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6.6万人从山高地远的苦寒之地搬迁到河谷城镇安居乐业,西藏与全国一道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广东对口支援西藏林芝地区部分县场,拉开了广东援藏工作的序幕。至今,已经有9批广东援藏干部奔赴雪域高原。

8月16日上午,17名广东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抵达林芝,开启新一轮医疗援藏征程。

“十三五”期间,广东安排对口支援林芝市项目169个,安排援藏资金23.3亿元,每年递增8%。在广东对口支援的推动下,林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位居西藏七地市及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首位。

林芝市人民医院,援藏医生黎润光与几名当地医生一起进行手术。南方日报记者 金镝 摄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让我们向不平凡致敬!

坚定信念,不懈追梦。万众一心,携手圆梦!

参考资料:

全国人大官方账号:全国人大格桑德吉:让幸福的格桑花开满墨脱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网站:支边追梦人——中国石油援藏干部梁楠郁

中国公路网:“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

【话题研究员】陈明诗 实习生左桓宇

【本期策划】胡良光 张哲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