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马屁” 并非现代专属词汇,其渊源可追溯至元朝。当时,马是极为重要的财产与交通工具,人们相遇时会拍马屁股称赞马好,以表友善。后演变成不论马优劣都一味夸赞,借此讨好马主人,“拍马屁” 就成了阿谀奉承的代名词。
在古代官场文化中,臣子为了获得君主的赏识、加官进爵,或是下属为了迎合上级,“拍马屁” 之风盛行。诞生了不少专门为了讨好而作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对对象的品德、功绩等进行夸大其词的赞美。
从有记载的历史来看,早在《史记》中就有皋陶在舜面前大拍禹马屁的故事,可见其渊源之深。此后,在漫长的封建王朝时期,随着等级制度的不断强化,马屁文化愈发根深蒂固。如唐朝朱前疑因多次向武则天进献祥瑞之梦而获赏升官,清朝乾隆南巡时,净慈寺明中上人因被皇帝拍了一下肩膀,便想在衣肩上绣上一条金龙,这些事例都充分体现了马屁文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言语奉承是“马屁文化”最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对上级或权威人物的外貌、才能、品德等方面进行夸大其词的赞美来讨好对方。例如,杨亿年幼时便向皇帝献媚,说自己见到皇上就如同见到父母。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等级观念和君臣父子的伦理秩序,这种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马屁文化的滋生和蔓延。此外,“官本位” 思想的深入人心,也使得人们更加注重权力和地位,从而导致拍马屁现象屡禁不止。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 年),洪州都督阎伯屿耗费心力重修滕王阁。工程竣工后,他决定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大摆宴席,宴请当地的达官显贵、文人雅士。阎伯屿此举,一方面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政绩与威望,另一方面,他早有打算,想让自己的女婿吴子章在宴会上当众挥毫作序,展示才华,为宴会增色,也为自己脸上添光。
王勃当时恰逢南下探亲,路过洪州。机缘巧合之下,他也收到了宴会的邀请。王勃年少成名,才华横溢,在文学界已颇有名气。此次参加宴会,他或许未曾料到,自己将写下一篇震古烁今的文章。
文章开篇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用简洁而华丽的语言,直接点明阎伯屿的崇高声望,以及宇文新州的美好风范。
同时,渲染出此次宴会汇聚了来自各地的贤能之士,如同云集的胜友,满座的高朋。这不仅是对在场宾客身份地位与才华的认可,更是对宴会主办方阎伯屿的一种恭维,暗示他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才能吸引如此众多的杰出人物前来。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此句表面上是在描述滕王阁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位于中原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界之处,交通便利,战略位置关键。而进一步解读,“宾主尽东南之美” 则暗示在阎伯屿的治理下,洪州地区人才济济,吸引了众多优秀的人才汇聚于此,从侧面夸赞了阎伯屿善于治理,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生动描绘了洪州城房屋遍地,富贵人家众多,生活富足的景象,这无疑是对阎伯屿治下洪州繁荣昌盛的歌颂,间接肯定了他的治理功绩。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再次强调阎伯屿的身份地位,让读者感受到宴会主办方的尊贵。阎伯屿举办此次宴会,意在展示自己的权势以及对文化的推崇,王勃在文中对宴会的豪华场面、高雅氛围不吝笔墨地赞美,如 “盛宴之初,钟鼓齐鸣,丝竹并奏,佳肴罗列,美酒飘香”,满足了阎伯屿对此次宴会的期待,迎合了他的心意。
尽管《滕王阁序》存在奉承讨好的 “马屁” 成分,但这并未影响它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从文学价值角度来看,它是骈文的典范之作。其辞藻之华丽令人惊叹,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短短十四字,便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秋日江景图,色彩鲜明,动静结合,意境开阔。
对仗之工整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仅形式上整齐对称,而且在内容上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激励着无数后人。
在用典方面,王勃信手拈来,如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等,巧妙地将历史典故融入文中,既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又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与志向。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底蕴深厚,展现出王勃渊博的学识。
《滕王阁序》让滕王阁声名远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自王勃写下这篇文章后,滕王阁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题诗,围绕滕王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它激发了后人对文学创作的热情,成为了中国文学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虽然《滕王阁序》有 “马屁” 之嫌,但它在文学与文化领域的卓越贡献,使其成为了千古不朽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