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责分明!北京网约车将进入“自动驾驶”时代

汽车观察瑟驲 2024-07-13 06:48:37

近日,北京市经信局就《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该意见稿,北京拟率先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城市公共电汽车客运、网约车、汽车租赁等城市出行服务。

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将通过立法重点解决特定区域自动驾驶汽车创新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坚守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为L3及以上自动驾驶汽车市场主体提供清晰、透明、可预期的制度规范。

明确交通事故责任划分

此次意见稿提出,符合国家和北京市有关规定的自动驾驶汽车,按照保障安全、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开展道路测试、示范应用、示范运营、道路运输服务试点等创新活动。

自动驾驶事故处理和责任划分一直是外界关注的话题。对于自动驾驶期间出现交通事故如何处理的问题,意见稿给出了具体的规定:自动驾驶汽车上道路行驶期间发生交通违法行为的,由公安交管部门按照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和认定。车内有驾驶人的,依法对驾驶人进行处理;车内无驾驶人的,对车辆所有人、管理人进行处理。

对于交通事故责任的认定,意见稿指出,车辆在自动驾驶系统功能未激活状态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按照现行规定承担责任;激活状态下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属于自动驾驶汽车一方责任的,由车辆所有人、管理人承担赔偿责任。

意见稿为自动驾驶汽车设定了以下场景:城市公共电汽车客运、出租汽车客运(网约车)、汽车租赁等城市出行服务;除危险货物运输外的道路货物运输;摆渡接驳、环卫清扫、治安巡逻等城市运行保障;国家和北京市支持开展的其他应用场景。这些场景的设定,不仅推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多元化应用,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选择。

当前,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已经有自动驾驶出租车开始无人化测试,安全员从主驾逐步过渡到副驾和后排。为了保障驾驶安全,此次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驾驶人或(远程)安全员。远程安全员状态下虽然车内无人,但每辆车都有安全员在后台监控。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此次意见稿的发布进一步明晰自动驾驶技术在京落地准则,有利于后续主管部门以及自动驾驶企业开拓更多示范区域。

据了解,从2020年开始建设至今,北京自动驾驶示范区面积已拓展至近600平方公里,覆盖海淀、石景山、通州、顺义、亦庄经济开发区等多个行政区域道路。北京市自动驾驶示范区累计部署车辆超过800辆,为百度、文远知行等多家测试企业发放了道路测试号牌,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近3 000万公里。

四大挑战待解

近年来,全国多地争相发力无人驾驶赛道,截至目前,全国已有50多个城市出台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政策,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已开展无驾驶人车辆公开道路试点示范。

虽然各地均在积极发展无人驾驶,但目前无人驾驶出租车在业内的影响却有限。当下,萝卜快跑和小马智行等企业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主要集中在试点城市,并且运营规模相对较小。如,萝卜快跑在2023年服务的订单量为83.9万单,相较于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行业的整体规模,份额十分有限。

业内普遍认为,自动驾驶有利于提高出行效率、补充城市运力,不过它要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营,还面临技术、规模成本、市场接受度、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重挑战。

具体看来,技术层面,自动驾驶技术需高度复杂的算法和传感器来处理大量的数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驾驶。尽管业内整体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技术难题亟待突破,如对复杂交通情况的识别、恶劣天气下的行驶能力等。

规模成本方面,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和生产成本相对较高。高级传感器、计算硬件和软件开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导致了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价格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普及。

市场接受度方面,有市场调研显示,虽然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充满好奇,但对安全性和隐私保护等方面仍存在担忧。自动驾驶汽车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个人数据,如何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无人驾驶汽车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支持,如智能交通系统、车联网技术等。目前,许多地区的基础设施尚未准备好支持大规模的无人驾驶汽车运行。

2026年或是临界点

尽管无人驾驶的大规模商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市场前景可期。

从技术渗透率的角度看,我国量产乘用车的自动驾驶等级正在由L2向L3+过渡。《2017-2027全球及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在售新车L1渗透率约为11%,L2渗透率达51%,L3和L4渗透率分别为20%和11%。这显示了自动驾驶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广泛应用和快速进步。

政策支持也是推动自动驾驶汽车大规模商业化的重要因素。除了此次北京发布的意见稿外,国家此前还出台了多项无人驾驶产业相关政策,对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做出重要规划,并规范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测试和管理,为行业有序发展提供了保障。如2023年11月,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2023年12月,交通运输部发布《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指导自动驾驶汽车常态化运营服务的新发展阶段;2024年1月,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从城市端加快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无人化、商业化、规模化应用。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全球自动驾驶汽车行业市场规模在持续扩大,预计2025年将达到1 299.7亿元;中国市场规模也在增长,预计2026年将达到391.2亿元。这表明自动驾驶汽车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潜力巨大。

正是对自动驾驶商业化前景的看好,今年以来,众多企业纷纷宣布向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迈进。今年4月初,广汽埃安与滴滴自动驾驶联手成立广州安滴科技公司获批工商执照,宣布2025年首款L4无人驾驶出租车将实现量产;特斯拉宣布在今年8月8日发布无人驾驶出租车;T3出行定下“到2026年底,L4自动驾驶车辆商业运营将达到1000辆”的小目标......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前不久体验特斯拉FSD以及Waymo后,对自动驾驶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判断:“我认为,2025年最TOP车企将进入AI智驾ChatGPT时代,并加速完全甩开当前规则模式的自动驾驶能力,2026年会实现部分场景无人驾驶。”

也有机构预测,在未来5-10年内,将会看到自动驾驶技术在特定领域和场景下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然而,要实现全面商业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探索。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