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抗美援朝期间,陈赓大将三次入朝,美国方面却认为他的目的不是打仗。
前后三次来到朝鲜战场,陈赓做了很多事,忙得分身乏术,还顺便拿捏一番彭老总。能者多劳的他,被美国人指责根本不是来打仗的。
作为志愿军的对手,美国军队为何会给出这样的评价?陈赓三次入朝到底做了什么?
陈赓和陈锡联两位将军缘分不浅,不仅是本家,还娶了一对亲姐妹,更关键是默契十足,在很多事情上看法行动高度一致。
1950年年底,他们到中南海汇报工作,就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入朝作战的意愿。
在陈锡联眼里,陈赓“不讲武德”,为了得到党中央的批准,竟然把自己的路给堵得严严实实。
姐夫陈赓告诉妹夫陈锡联,炮兵司令的工作很难交接,不能说走就走。而他正好刚从越南回来,没有工作需要交接,最适合一身轻松奔赴朝鲜。
陈锡联无可奈何,陈赓倒是称心如意,不久之后就离开北京,先到志愿军司令部考察情况。
这一趟,他的主要任务不是指挥作战,而是当好战场观察员。
首先,从大局方向观察,通过参加高层将领作战会议等方式,他得出了关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的结论。
从战略上来看,我军最明显的劣势就是装备和物资,这是最为致命的短板,也是敌人最大的致胜法宝。
既然明确了双方的对比结果,那么在战略上就应该做到扬长避短,把顽强拼搏的作风和灵活的指挥策略结合起来,不给敌人施展机械化优势的机会。
至于战术,那就更加明确了。我军一贯擅长近战夜战,突袭战放眼世界难逢敌手,迂回包抄分散袭击,那就更是看家本领。
陈赓看到,无论是指挥官还是战士们,大家都对这场恶仗充满信心和干劲。
除了观察后方,他还得观察前线。只有深入阵地,才能看到战士们真实的困境和诉求,看到冰天雪地中最残酷的洗礼。
转了一大圈,他认为,目前志愿军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物资问题。
在第二次战役中,第九兵团因为无法完全适应骤变的气候条件,出现了大规模的冻伤问题。军人身上狰狞的伤口,以及令人痛心的非战斗性减员,都像重锤敲在了陈赓的心上。
我们的队伍缺乏高寒地区作战经验,如果后勤不能跟上,保障无法提供,将会还会吃大亏。
他的观察给后续运输阵地的搭建提供了巨大的价值,尤其是1951年夏季敌人疯狂堵截我军运输线时,陈赓起到了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
总体负责后勤工作的洪学智在老战友面前并不客气,坦诚讲述了后勤部队的困难。山洪暴发,敌人绞杀,天灾人祸,交通线路几乎瘫痪。要想快速恢复正常,光靠后勤人员一定来不及。
这时,陈赓组织全体人员,进行分工安排。
他决定包干到团,简单来说,就是每一个团级作战单独承担一段道路的抢修任务。除了作战任务最重的部队之外,其他所有人都要投入其中。
一向爱笑的将军严肃地告诫大家,抢修道路也是在战斗,它和前线作战一样重要。
团结就是力量,在洪学智和陈赓等将领的带动下,仅仅用了25天,志愿军后勤线路基本贯通,我军也度过了最危险的时间段。
不得不说,陈赓这个观察员,当得还真是有模有样。
除了担当观察员之外,陈赓还有一个重要角色需要扮演,那就是志司消防员。
正经消防员灭的是肉眼可见的大火,而陈赓灭的则是肉眼不可见的彭老总的怒火。
有了他的存在,志愿军整体氛围更加和谐,犯了错的将领还能在他的指导下另辟蹊径,弥补错误。
在平衡关系、缓和气氛这方面,陈赓又做了什么?
2抗美援朝时,陈赓大将三次奔赴朝鲜战场,美国人却说他根本不是来打仗的。
不来打仗,那他来做什么?
除了观察战局、调研前线和建言献策之外,陈赓还尽职尽责地充当调停者。
1951年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第三兵团的180师失利,导致志愿军出现重大损失。60军军长韦杰和三兵团副司令王近山两位将军,平时打仗十分硬气,现在在彭老总面前却成了哑火的炮仗。
在司令部的总结会议上,韦杰独自一人承受彭老总的怒火,王近山甚至不敢露面。他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在没有反省出个一二三之前,没有颜面去见彭老总。
180师在作战过程中,看似处于被敌人包围的境地,实际上完全拥有突围的机会。到了晚上,夜战是我军的天下,敌人从后方过去,180师有能力奋力一搏。
可他们却把电台砸掉,把密码烧掉,做出了严重的误判和决策。
军长韦杰自知理亏,在彭老总发火时根本不敢有所辩驳,最害怕的就是火上加油。所以他老老实实垂着脑袋听训,闷不吭声。
殊不知,彭总最见不惯的就是焖葫芦。哪怕韦杰当面和他争执一番,说说自己的理由,他可能都不会那么生气。
整个志愿军中,没有人不知道他的脾气。这个节骨眼上,也没有人敢去触他的霉头。
在彭老总的怒火熊熊燃烧时,副司令邓华坐不住了。他担心韦杰受不了这样的怒骂,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又或者心理会出现问题。
可是放眼在座各位,包括他自己在内,大家都不敢当出头鸟,劝彭老总停下。
万幸,会议现场还有个陈赓。
陈大将军是个老资格的革命同志,在军中说话很有分量,而且与彭总交情深厚,别人不敢当面说的话,他都敢直言不讳。
灭火的重任,就这样交到了陈赓手上。
陈赓知道,现在的局面,转移话题是最好的办法。所以他马上站起来,对彭老总提要求:“老总,别说了,去吃饭吧,这肚子都饿的咕咕叫了。”
这话一出,彭老总果然消停了下来。可见,陈赓在他面前的地位果然不一般。
一场雷霆风暴,被陈赓一句话无声无息地灭了。在场所有人都用感激和崇拜的目光望着他,心里默默祈祷,希望他在部队留得更久一些。
正所谓心诚则灵,他们的祈祷很有用,陈赓后来留了下来,在第三次入朝时还直接接替了彭老总的工作。
那场让人窒息的会议,从开头到结束,王近山一直没有出现。他不是在逃避,而是在自我折磨。
他是王疯子,打起仗来不要命,军旅生涯啃下过无数个硬骨头,打的胜仗更是不胜枚举。这次失利,是他职业生涯难得的一次让他痛心疾首的失败。
他想给中央写战报,也想给彭总写检讨,可想来想去,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动笔。他的所有煎熬,都很难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
在他面前,陈赓不用藏着掖着,而是坦诚地指出了他的问题所在。
过去两人一同在刘邓大军中打拼,王近山是首长手里的一把尖刀,千里跃进大别山,充当开路先锋,横扫千军万马。那份实力和气魄,让不少同僚都甘拜下风。
可是现在在朝鲜战场上,王近山却丢掉了舍我其谁的气势,有些麻痹大意,所以才会犯下指挥不当的错误。
战场局势在变化,作战对象也在改变,他们作为指挥官,绝对不能停步不前,必须要根据新的战斗随时总结经验。
在聊完正事以后,陈赓话风一转,给不知道如何做检讨的王近山想了个办法。
他说:“你害怕见彭老总,那就先把检讨交给他,然后自己到北京找毛主席负荆请罪。”
这么做,是在给王近山缓和的余地,也在给彭老总冷静下来的时间。
陈赓的大智慧,藏在为人处事、与人交际的细节当中。
1952年,彭老总回国治病,陈赓第三次入朝接替工作。这一次,他又会有什么精彩绝伦的举动?
3抗美援朝期间,陈赓大将三次前往朝鲜,美国人见了只觉得噩梦连连。
第三次入朝以后,他带着志愿军打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
彭总回国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朝鲜局势。他特意把陈赓和洪学智两位将领叫到面前,叮嘱他们,以后志愿军的最高决策事宜由陈赓全权代为处理。
从彭老总口中听到自己资历深厚的评价,陈赓赶紧否认。他对洪学智说,要论在志愿军中的资历,洪学智才是老同志,他只是个后来人。
总之,接下来,他们将齐心协力,同推动抗美援朝战役迎来胜利。
4月7日,彭老总回国,到毛主席和周总理面前汇报工作。他提到志愿军高层构思许久的想法,和联合国军打坑道战。
坑道战,顾名思义,依托地下工程作战。这样的战斗形式可以避免战士们的身形直接暴露在敌人的炮火攻击范围内,也能在环境的有力掩护之下,将战线向前推进。
敌军部队的机械化程度太高,重火力杀伤性极强。如果不用坑道战,单纯地面交锋,我军占不到任何好处。
毛主席和周总理非常同意这一看法,他们点了头,志司的工作马上就能部署下去。
挖坑道,修建地下长城,这也是陈赓一直以来考虑的问题。他提出,坑道要把进攻和防御结合起来,具备野战工事水准,还必须有战斗和生活的各项设备。
防空防炮,防火防潮,这只是坑道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坑道还必须拥有抵御敌人释放的毒气细菌的功能,也要抵抗朝鲜冬天严寒的气候。
总而言之,坑道的特性因地制宜,战场需要什么,他们就打造什么。
和之前全军凝聚,共同抢修后勤线路一样,这一次,陈赓也发动了志愿军各个作战单位,要求大家齐心协力向下挖。
“破开山腹筑长城,挖空岭心安我家。”志愿军喊出惊天动地的口号,在十五军驻守的五圣山等阵地干得热火朝天。
得知十五军人手不足,陈赓又马上调动十二军和六十军前来协助。
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五圣山上就挖出了9000多米的坑道,交错分布的交通壕甚至达到了50000多米。这惊人的数字,让人不得不感叹志愿军的行动能力。
而且关键的是,志愿军挖出来的坑道不仅有军事作战的特征,还配备了厨房和水池。换句话说,即使因为战争需要,不得不长期藏匿于坑道当中,志愿军的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不同坑道之间相互联通,出口遍布阵地角落,在地下就能实现战略转移和换防。中国出品,必属精品,坑道的机动性无可匹敌。
到了1952年10月,在整个朝鲜半岛放眼望去,志愿军挖出的坑道纵深已经达到了20到30公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结构牢固,支撑能力极强。
在抗美援朝战场最为惨烈的上甘岭战役中,地下长城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当敌人的炮火如同雨点向我军袭来时,坑道为肉体凡胎的战士承担了大部分伤害。
大屯兵坑道能抵抗2000磅级的炸弹,像一把虽然有些破烂,可仍然傲然挺立的保护伞,牢牢遮盖在志愿军的头顶。
若非如此,只怕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会付出更加惨痛的代价。
这一战结束,就连趾高气昂的美国集团军军官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志愿军已经在朝鲜地底下搭建了设备完整的城市。我们的地下堡垒不仅坚固,而且四通八达。
前前后后三次奔赴朝鲜,陈赓的确做了太多大事。他是战场的观察员,是志愿军司令部的战略家,是彭老总的消防员,是志愿军总部的调停者,还是地下长城的主持者。
美国人说他不是来打仗的,可实际上,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直接推动了战争的进程。
一个英明的军事指挥家,全能莫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