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班,跟同事闲聊,同事说他最近没事的时候在听袁阔成老先生的评书《三国演义》,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以前那些事。
又聊起小时候听评书,那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刘兰芳的《岳飞传》和《杨家将》,
刘兰芳老师说评书声音洪亮,吐字清晰,神完气足,干练豪迈。还特别擅长模仿各种声音,尤其是马蹄声,模仿起来那真叫惟妙惟肖。至今那甜美、高亮的声音犹在耳边回荡。
记得那时候下午是六点放学,每晚六点半播放评书,放了学就赶紧往家跑。到家后从饭厨里拿萝地瓜干,挎上篮子就往外走。去哪里?还不是去打羊草,剜野菜喂兔子,顺便听评书。
那时候听评书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听村里大广播喇叭的,一般到了六点半准时播放评书,但打羊草剜野菜得在村子附近,要不听不到。也有不放的时候,原因是没有电。没电的时候也耽误不了听,村里也有几户“有钱的人家”,他们家里有收音机,就跑到他们家听。可这样往往听完了还得去打羊草剜野菜,不过这时候太阳基本上落山了,只好去村外砍些带叶子的树枝回家交差。
那时候每天最期待的一件事就是听晚上那半个小时的评书,如果有一天因为不可预料的事情而没有听到,那真是吃晚饭都没有滋味。那时候就经常想,哪天自己家里能有一台收音机就好了。
这一天终于盼来了,那天,父亲下班回家,从包里拿出一个像块砖头一样的东西,放到桌上,原来是一台“宝石花”收音机。父亲说,咱也“不过”了,咱也买台收音机听评书。从此我们家也有了收音机,记得这台收音机是父亲花了十九块钱买的,整整花了父亲半个月的工资。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文化生活有多么匮乏,虽然那时候的生活还很艰苦,如果拿这篇文章的标题来问你,你是不是很难取舍?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