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这次会议的7118名代表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不仅有各个省市、自治区、县的干部,还有重要厂矿企业和部队的干部;参加会议的大多数都来自基层,其中,有2000多名是各个县的一把手,这次“七千人大会”除了规模大之外,参加会议的代表们的广泛性也是前所未有的。
那么,为何这些代表们走进会场的脚步是沉重的,那心情就像是披上了棉大衣一般的沉甸甸呢?
六十年代初,新中国困难重重,连续几年的天灾人祸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之所以为何要找这么多的基层干部来北京开会,是因为只有基层干部才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才知道问题究竟是出现在哪里。这次七千人大会,也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作会议,可见国家对这次会议的重视程度。
这次七千人大会的一个主要议题,就是总结建国以来,尤其是从1958年开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这次会议统一认识,卸下大家伙心头上沉甸甸的思想包袱,加强团结,才能在走出大会堂回到地方后,扭转不利局面。
在七千人大会召开之前,全国,尤其是基层的认识是混乱的,是盲目的。这要从1956年的1月1号说起了。
这一天,《人民日报》在社论中提出了一个口号,即: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自己的事业......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这个口号随后就被总结成“多快好省”,迅速传遍全国。1958年的元旦,《人民日报》发表一篇元旦社论,标题为《乘风破浪》,这篇社论里面提出了一个很出名的口号,其影响也很大,就是用15年的时间赶上和超过英国,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15年赶超英美”这个口号。
英国发展了上百年才有了当时的繁荣,而我们仅仅只用15年的时间,去走完别人上百年的发展历程,在如今看来自然是觉得很不可思议的一种妄想,但是,请别忘记了,那时候的中国刚从百年屈辱的废墟中走出来。
即使是现在国家已经强大了,我们都没有忘记过去的那百年屈辱,还是觉得国家不够强大。这就能理解在五十年代末,当时的人们更为急迫的心情了。我们恨不得只用一年的时间就能达到人家的繁荣,上百年的历程浓缩到15年,那时候的人们,渴望国家富强的心是有多么的向往!
心是好的,但是快速推进容易出现偏差,尤其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更是容易脱离原本的轨道。
随着“15年赶超英国”口号的迅速普及,中华大地上也开启了“大跃进”时代的序幕。
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那些工作在基层的干部们,更是了解得很深刻,他们目睹了因为指导思想发生错误,从而给实际工作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困难,他们很清楚问题出现在哪。
总结下来,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上不顾实际的制定各种高指标,在基建上不考虑经济价值盲目上马,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以至于工作的各种战线拉得很长,最后的完成度都不尽人意。在城市建设方面,盲目的以为扩大城市人口,就能迅速推进城市化建设,以至于盲目的增加职工人数,导致城市的工作岗位和急速增长的人口,十分的脱节,城市里也出现不少无业游民,也是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最让大家伙窝心的是,很多人在组织上没有纪律,甚至于搞起了独立王国,有的地方更是欺上瞒下,独断专行。
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很多基层的工作人员心里是憋着了一股子火气。之所以把他们召集到北京开会,一方面也是让他们畅所欲言,把堆积在心里一直想说,但又没处可说的憋屈,一股脑的说出来。可以说,1962年元旦过后召开的这次“七千人大会”是很有必要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
当会议结束的时候,这7118名来自各地的代表们,走出会场后的心境和刚来的时候完全不一样了。心头上的思想包袱卸下来之后,也明确了未来应该怎样走。当他们刚踏进大会堂的时候,脚步是沉重的,但走出大会堂的时候,脚步是轻盈的,心情是愉悦的,脸上是挂着笑容的。